|
|
频颁法律就能替社会道德的滑坡遮羞吗?
——冷眼看“常回家看看”入法 作者:汪启链 发布时间:2013-07-02 11:02:30
2013年7月1日起,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护法》正式施行,该法首次将“常回家看看”精神赡养写入条文。新法第十四条规定: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在第十八条条文里面,又着重指出: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 新《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实施,将会使社会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我国老年人受益。但是笔者觉得,善意的立法初衷,不一定能够取得理想的结果。“常回家看看”入法,缺乏可操作性,反而能造成执行难、损害法律威严的尴尬境地。生活上的赡养义务,法律尚可规范,可精神抚慰,并没有判断标准可言,也不可能成为法律规制的调整对象。经常回家看望老人本属道德范畴,上升到法律层面显然不妥。法律不是万能的,不可能所有社会问题都能用法律来解决。 法院对于此类案件的审理,势必引起很大的争议。如果判决强制子女回家看父母,显然子女很难有好脸色,因而也不能创造出倾心交流的温馨环境,而立法保障老年人精神安乐的初衷显然难以得到实现,父母得到的反而是心痛、心酸、悲哀,甚至是二次伤害。“常回家看看”体现的是一种尊敬父母的孝道亲情,是一种良知。如果这种亲情最终只能靠法律判决出来,只能是变味的亲情,而其产生的效果恐怕离预期相差甚远。华夏民族自古以来崇尚孝道,精神赡养需要的更多的是道德的支持。“常回家看看”入法,这种精神赡养纠纷,很可能会因无法执行而不了了之,从而造成司法资源的严重浪费。如果不能执行,反而破坏了法律的严肃性。 本文暂且不论“常回家看看”法律方面的可操作性,单说重构社会道德问题。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20多年,社会道德教养却受到了极大的挑战,社会道德不断地滑坡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最近几年来,数个标志性的案件就能证明这一点。比如,南京的“彭宇案”、“小悦悦事件”,比如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等食品安全问题的频发,再比如贪腐事件屡禁不止、不少高官纷纷落马。有人把道德滑坡归咎于我国法律制度的不完善,笔者认为此观点值得商榷。目前我国法律制度确实存在不完善的地方,造成不少人钻法律空子,以满足自己的私欲。笔者认为,造成目前我国社会道德全面滑坡的主要原因在于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功利等为人所摒弃的落后道德有了市场,诚信、诚实等社会道德渐渐流失,且正影响着年轻一代。这种表现逐渐反映在意识形态领域,并影响人们行为的道德退化。 法律虽然与道德相辅相成,是传播道德的有效途径。但法律和道德有着显然的差别。法律更多的是强制性的内容,而道德以倡导性的内容为主。强制的道德教育往往收效甚微。作为一种优美的一是形态,道德教养不是政治规训和德美教育课程的结果。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出现了“五讲四美”的口号,此后,已政治正确方式开展“精神文明”教育,结果却不尽如人意;相反,由于互联网的无名氏反应,粗鄙化正在变本加厉。政治上,我国曾一直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但为何“两手”现如今差别巨大。政治灌输的方式,反而引起民众的逆反心理。道德滑坡现象不仅仅发生在某个国家和某个特定历史时期,而是始终贯穿于人类历史和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当社会舆论导向和具体奖惩不分明,奖惩实施力度不足,不能超过自私功利或者无作为所带来的利益的时候,社会就必然会发生群体道德滑坡现象。 知名评论家、同济大学教授朱大可先生指出,在GDP指数保持高位、奢侈品被大肆哄抬的今天,全民教养指数却在继续跌落,并有归零的危险,而我们竟然对此毫无警觉。但现在没有任何一种现成药方,能够挽救这濒死的教养。 笔者同感,妄想靠频颁法律来阻止道德滑坡,恐怕是竹篮打水。而本次以法治孝的举措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某家庭心理咨询专家说,“法律是不能让亲情回归的。老人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价值感的丧失。”近几年,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来临,老人的心理问题越来越突显。随着工作、社会压力的不断增大,人们把越来越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老人往往处于被遗忘的角落。一旦走上法庭,法律就会伤害亲情,冷冰冰的法律往往会让暖融融的亲情蒙上一层寒冰。而要进行弥补,则任重而道远。要解决空巢老人的后顾之忧,恐怕更多的要从社会保障、劳动力自由流动、城市住房等社会问题入手。 就在新《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护法》实施的当天上午,无锡市北塘区人民法院产生了国内首例诉请“常回家看看”的判决。该院院长袁挺认为,尽管新法将“常回家看看”写入条文,但对于如何监管执行并没有作出具体规定。此次案件判决,只是一个尝试,实际效果如何,还需司法实践进行检验。 笔者深感道德滑坡问题的解决是需要时间和需要全社会来解决的。重建社会道德,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带来的问题,要全方面树立社会公正,要切合实际地实行道德教育,要建立长久有效的体制。最后,借用朱大可先生的几句话来作为本文的结尾,“西方人费了三百年才养成的事物,我们要耗费更多的年份去重构。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事实。时间,也许就是摆脱这场文明噩梦的唯一道路。” (作者单位:江西省井冈山市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
张红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