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黑龙江法院坚持全员岗位培训增强法官司法能力
作者:唐凤伟 段春山 邓辉 春雷 志刚 彦军 徐微 发布时间:2013-10-08 11:54:04
绥芬河法院民二庭法官正在对俄罗斯籍当事人送达应诉通知,法官向其翻译讲解法律规定。 近年来,黑龙江法院坚持把全员岗位培训、增强司法能力,作为推进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的长久之计,在深入群众实践中提升能力,在岗位练兵中提升能力,在改进教育培训方式中提升能力。通过举办审判理论研讨会、法律书库和“龙江司法讲坛”,提升法官把握法律精神的能力;组织了庭审观摩和评查、裁判文书评查、优秀裁判文书评选等活动,提升法官庭审驾驭和裁判文书制作能力;深入开展了带案下访、群众评议、作风整改“访评改”等活动,提升了法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 近些年来,黑龙江高院举办了各类审判业务培训班436期,培训预备法官、新招录人员、高级法官、执行法官47234人次,其中重点对376名人民法庭庭长组织了集中轮训。齐齐哈尔、伊春等地法院针对法官提出的100个问题设计培训科目的实用型培训和简约型培训,颇具特色,对擢拔本地实用和卓越人才显现效应。 绥芬河:国境商都里的“三型”法官 学习型法官: 公正司法的培养基地 刘淑霞,绥芬河市法院民事审判二庭庭长,一位文雅秀丽的知识女性,却是当事人眼里的“女包公”:办案快,公正,案子交给她,放心。 “刘庭长常对我们说,绥芬河地方小,熟人多,商事案件就慢不得,一慢了,说情的就来了,后门可就不容易关了。要加快办案节奏,不给留开后门的时间,为百姓守住公正司法底线。”民二庭法官陈怡波说,他也将这种办案理念作为自己的办案信条,用提速审判为公正司法锁紧后门。 陈怡波的办公室与刘淑霞办公室相邻。陈怡波发现她办公室柜子里摆的是商事审判工具书,办公桌上除了卷宗之外,还是工具书。每次到她办公室汇报案件,她不是在看卷,就是在看书。“刘庭长办案快,案情拿得准,适用法律没得说,原因就在学习。机会属于有心人啊!” 绥芬河法院始终把加强学习型法院建设作为确保公正司法的重要关键环节,作为公正司法型法官的培养基地,开展了“学习型法官”评选活动。刘淑霞就是一位“学习型法官”。 “学习型法官”评选,只是绥芬河法院学习型法院建设的一项举措。该院每年还制定学习规划,划定政治和司法业务学习范围,实施周五集中学习例会、干警业余自学人民法院报、以考推学、以赛促学、以查督学等工作机制,将学习紧紧抓在手中。在法院内部开办“法官大讲堂”,组织“法官辩论赛”、“法律知识对抗赛”、“庭审技能竞赛”等竞赛活动,推出“法官教法官、双学双提高”的教育培训模式。 绥芬河法院还出台了《学历教育学费补助办法》,对取得法律硕士学位的干警给予学费70%的经济补助。对提升裁判文书论理写作有帮助的调研工作,也重奖激励,形成了重视教育、鼓励钻研、奖励学习的浓厚氛围。据悉,法院现有干警62人,全部达到了法律本科学历,有9人还拿到了在职法律硕士学位,改善了法官知识结构,法官司法水平有了显著提高,案件质量多年保持低更审改判率、高息诉服判率。 实用型法官: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司法根植于群众和社会实践。绥芬河法院侧重于对法官进行实践培训演练。不过,演练的地点放在了城市建设中的真实环境里,而且是矛盾集中、环境复杂的区域。 “让法官到这些地方去历练,接地气,触动灵魂,才能从内心生发出对群众的朴素感情,培养做群众工作能力,以更加适应复杂局面下开展审判工作的需要,做实用型法官。”绥芬河法院院长杨春风一语道出其中的奥妙: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法官践行司法为民的本真。 近些年来,绥芬河法院选派了多名年轻法官到宽沟村综合保税区、沿河路开发等建设工地锻炼,与市政府派出的包片工作人员,一同深入拆迁工地的群众家中,做法律宣传解释工作,培训平衡处置经济发展与社会民生冲突的能力。选派5名优秀法官到市政府信访窗口接访,培养与群众交流沟通的能力。该院还规定,新上岗干警,要先到法院立案信访窗口工作一段时间。 “和群众密切接触、交流协调的宝贵经历,使我在办案中能转换角度看问题,用当事人的视角去做工作,往往容易和当事人交流,对化解矛盾很有帮助。”刑庭法官王东明说。2011年王东明曾受院里委派,到绥芬河市大项目建设中心实践锻炼,负责向拆迁群众解答法律问题,最多时一天接待上百人。 记者了解到,绥芬河法院还推出了“法官四进”,即派出29名法官,进入辖区6个社区、2个镇、11个行政村的社区、企业、商场、村屯,开展一对一的司法服务,并以考核为后盾,促使干警放下身段,为群众开通“直通车”,在真诚服务中拉近与群众的感情,浓化干群关系的鱼水之情。 外向型法官: 中国司法文明公正 绥芬河法院是黑龙江省首批最高人民法院授权的审理涉俄纠纷的基层法院。为适应涉外审判需要,该院对法官加强了俄语、俄罗斯法律培训,邀请专家讲课,与俄边疆区法院建立友好联系院,及时了解俄国法律适用新信息,还经外事部门批准,组织部分涉外法官,到俄罗斯海参崴市参加法律机制论坛和亚太地区司法论坛大会,就“俄中两国边境区域在司法协助上遇到的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该院还制作了《俄罗斯民商事法律服务指南》,赠送给外贸企业,为其涉外纠纷维权提供工具指导。 2013年4月17日,俄罗斯人路易斯(化名)驾驶本国卡玛斯牵引挂车在绥芬河市转弯行驶时,将停在阳光绿景小区院内刘某(化名)的轿车和房屋撞坏。路易斯负事故全部责任。刘某向法院提起了赔偿诉讼,同时申请扣押肇事车辆、限制路易斯出境。 承办法官陈国民组织合议庭人员认真合议了原告的请求,依照我国民事诉讼法关于诉讼财产保全的规定作出了民事裁定,对肇事车辆进行了扣押;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法》的规定,对路易斯作出了限制出境的决定。向路易斯送达裁定、决定和应诉通知时,经他的翻译人员进行翻译,充分释明了法律规定。法官文明办案的态度,路易斯觉得满意。法院又向俄罗斯驻沈阳总领事馆提供了情况说明,释明了该案适用的法律程序,和对路易斯在绥市安排的生活情况。庭审中,合议庭严格遵守开庭程序,对被告不明白的法律问题,进行了解答,确保其听清楚后,再由其表达诉讼意见。 “中国法院司法文明公正。”旁听完这起交通事故赔偿案件,俄罗斯副领事对法官的司法作风高度赞赏,主动做起本国一方当事人的工作,促使其当庭向对方当事人履行了赔偿义务。法院也及时解除了路易斯的限制出境决定。 铁锋:青年法官走上法官讲坛 8月30日,是个星期五,齐齐哈尔市铁锋区人民法院六楼会议室座无虚席。每两周一期的“周末法官讲坛”上,该院民事审判第二庭法官、青年法官研究会副会长崔霞就劳动争议司法解释四的理解与实用专题,正在为干警授课。 “我一个打工人员,干好活就行,哪还知道什么劳动关系、雇佣关系的。问了一圈人,没人能说明白,还是法官一遍一遍地讲才整明白。这嘎达(黑龙江方言,意思是这地方)的法官,真厉害!”崔霞就自己承办的一起损害赔偿案件,复述着外地当事人祁某的话,引发了满场笑声。笑声过后,崔霞说,这起案件中,我有个体会:外来务工人员中很多人文化知识、法律素质非常低,相比用人单位是弱势群体,对他们就应该多些司法关怀,把法律掰碎了、揉开了,用能听得懂的话释法解疑,才能服判息诉、案结事了。 “崔霞讲的通俗易懂,选取身边案例恰到好处。我听得过瘾,还记了6页笔记。”讲课一结束,铁锋区法院院长杨兴义进行了点评,意味深长地说,我们法官就要成为亲和仁爱的善良人,科学审判的法律人,息诉扬德的文化人,刚柔兼备的艺术人。 “周末法官讲坛”,是铁锋区法院培养青年法官推出的一个举措。近些年来,该院通过公开招考,崔霞等一批青年法官走进了法院,现在,这些占全体法官57%的青年法官,已成为业务骨干和中坚力量。自2011年起,铁锋法院先后开办了“法官论坛”、“周末法官讲坛”,并常态化,通过“两坛”法官教法官。据了解,截至目前,“两坛”已举办80余期,有专家学者和院领导、审判委员会委员、庭室长、资深法官和青年法官50余人次登台授课。该院还特别规定,接受上级法院培训、参加学历教育等外出学习的干警,每次回来后,必须上讲坛传授学到的新知识、新理论。对解决某一领域或某一类案件有独到见解的法官,也可以上讲坛传授技巧、交流经验,共享成果。该院还成立了青年法官研究会,组织安排并鼓励青年法官踊跃上讲坛讲课。这种环境氛围,倒逼青年法官们自我学习加压,储备知识,提高能力,以免点到名时因讲不出东西而受窘。现在,“两坛”为青年法官茁壮成长插上金色翅膀,已成为青年法官的最爱之一。 讷河:“卓越法律人才”计划显效 发源自小兴安岭的讷谟尔河,为达斡尔族语“秋天”的意思。走进“秋天”之畔的讷河市人民法院,我们发现这个基层法院103名干警中竟然有1个法学博士,4个法学硕士,还有40余人是吉林大学法学院的研修生。一到夏天,这里还能见到与法官一同办案的清华大学研究生的身影。博士、硕士、研究生等高端人才聚集于东北边陲一个县级市法院,是这个法院推行的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带来的新气象。 “努力实现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就绝不能让一个当事人带着疑虑走出法院。这是我对讷河法院干警提出的要求。”出版过《人民法院司法礼仪手册》等专著的讷河市法院院长李国军,儒雅中透出一股睿智,一上任就将学习型、能力型法院建设置于优先位置,注重法官知识结构的更新改造,走内涵式科学发展之路。讷河市法院推出了路线图:请大学专家教授来法院面授、释疑解惑,法院与大学联办法律研究生研修班,请学者教授担任法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在讷河市法院建立清华、吉林大学教学实践基地。自2012年起,清华大学、吉林大学的法学博士、专家教授纷至沓来,为讷河法官讲解法学基础和前沿理论、法学应用、司法实践问题理论解答等要言妙道,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法学素养有了明显提高。 “每年,大学给我们发来教学课程目录,让我们来选择科目,再按照我们选定的科目和要求,派导师来法院授课,还现场回答法官办案中遇到的难题。”副院长谢德伟说,他们多选择与法官实践应用密切相关、能为讷河市常发多发纠纷提供解决路径的法学理论课。这两所大学还开办了法律研修班,该法院有40余名干警参加了学习,“受益匪浅,法官办案的法理能力有了提高,裁判文书的说理性有了增强,办案的质效就有了保证。调撤率由过去的65%提高到80%,上诉案件更审改判率由过去的15%下降到9%。” 讷河市法院门楣上挂着一块“吉林大学法学实践教育基地”铜牌。从乡下赶回院里的拉哈法庭庭长林镇海,在铜牌下向记者说起了教育基地的话题。吉林大学把讷河市法院当作学生暑期教育培训基地,每年,派法学院研究生到这里搞调研和法学实践活动。清华大学也是同样。“我法庭辖区有一个鄂温克自治乡,对法律和一些民族习惯的冲突,在我们办理案件时,存在着疑惑。”林镇海说,今年暑假,清华大学10名研究生,来到拉哈法庭,就鄂温克民族的法律问题开展了调查研究,“他们与我一起办案,参与我们调解和执行,和我们谈体会,说感悟,交流意见。我真是长了见识,首都的法治思维和方式对我办案影响和帮助都很大。我们办案的一些土办法,经他们总结,理论上有了根据,我就更有信心了。” 讷河法院的卓越人才培养模式,走出了一条内部挖潜、学府输血的法院特色培训之路,培养了一批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法官人才。法院不但有了自己的博士硕士,还为上级法院和党委机关部门输送了4名人才,有2人考入了其他机关领导职务,助审员郭海波等多人荣膺黑龙江省法院办案标兵、调解能手。法院也先后获评全国法院“两评查”活动先进单位、全省法院文化建设示范单位和全市“文明单位标兵”。 责任编辑:
吕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