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红歌与法律之思:歌声奏响法治精神最强音
——“八一”建军节有感 作者:龚剑飞 发布时间:2013-08-02 12:58:36
一年一度的中国红歌会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从2008年开始,我就是铁杆的“红米饭”了。一首首红歌,一个个红歌选手的励志精神深深感染了我,鼓舞着自己在求知道路上一路前行。也许是源自内心的那份感动,所以每年炎炎夏日我都会在红歌的声音中度过。今日恰逢“八一”建军节,突然有所思,有所想。 透过红歌,可以看出一部奋斗史,也即是一部人权斗争史;也可以看出一部法治精神的发展史。自由、正义和秩序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人所追求的奋斗目标,并在长期革命和实践中凝聚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在笔者看来,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有着两种载体作为依托使之予以长久保存并为后人传承发展。第一种是歌声,即是那些记载着追逐自由正义秩序奋斗目标过程中所形成的红歌主旋律;第二种是法律,也即是将这些实践获得的精神财富用法言法语的形式将之赋予法律上的效力,成为人们普遍遵守的行为准则。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红歌与法律是有着相通之处,两者同为这些历史发展变迁的见证人。只不过两者见证的形式不同而已,一种是歌声与旋律,另一种是文字与准则。但却殊途同归。 自由之法治精神与歌声旋律 自由是人的本质属性和基本价值,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永恒追求。马克思说:“法典就是自由的圣经”,因此法律尤其是宪法的实施有效保障着人们自由愿望的实现。从上世纪20年代工农运动始,中国工人阶级就开始了自由解放斗争之路。《京汉罢工歌》就是当时京汉铁路工人“二七大罢工”中的革命歌曲。在湖南农民运动中也产生了《穷人翻身打洋伞》等歌唱翻身解放的农民歌曲。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期歌颂工农政权和革命新生活的歌曲,如《日头出来一片红》、《十送红军》、《只想跟着共产党》等歌曲,到解放战争时期,《翻身歌》、《工人先锋》等歌曲,都印证着人们崇尚自由,反对压迫的愿望。改革开放时期,《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山不转水转》等歌曲,尤其是一些陕北山歌风格的出现,在歌唱美好新生活的同时,各种风格曲风的出现象征着自由的思想。从上世纪20年代至今,人们对自由的美好希冀一直存在,也将继续追求着,如现在大家耳熟能详的《自由飞翔》等歌曲。留声机下的这些美好声音印证着这些时代的变迁,宪法条文对自由的保障赋予了其永恒的生命力。 正义之法治精神与歌声旋律 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正义始终被人们认为是一种最基本的美德和价值理想,是人们基于内在冲动而产生的最初的美好追求。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奋起抗日,拉开了全面抗日战争的序幕。为正义而战,成为全国民众的一致呼声。在抗日战争时期,歌咏活动日益高涨,成为动员、团结、激励全民族抗日的时代最强音。《义勇军进行曲》、《太行山上》、《黄河大合唱》、《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黄河大合唱》、《游击队歌》、《松花江上》、《团结就是力量》等经典歌曲都深刻反映了抗战时期反对内战、反对民族压迫的正义呼声,表达了中华民族保卫祖国壮丽河山的居安思危、自强不息的时代精神。这些旋律背后都不同程度地抒写着抗日战争的某个历史镜头,这些歌声背后都承载着正义的力量。 秩序之法治精神与歌声旋律 秩序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宪法秩序是现代法治社会的根本属性和价值追求。我国宪法通过确立一定的宪政制度和民主制度,构建起以公民民主权利为起点和归宿的宪政秩序。在笔者看来,记载着新中国对秩序的诠释历史的那些旋律要数上世纪90年代开始呈现的军旅歌曲,如《父老乡亲》、《当兵的人》、《红旗飘飘》、《说句心里话》、《军中绿花》、《儿行千里》等,到抗震救灾的《生死不离》,这些歌曲歌唱着部队官兵为了维护社会和谐安定,巩固宪法秩序所付出的努力与辛酸,歌唱着那些最可爱的人—军人默默无私奉献的精神。 伟大的事业锻造了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成就了伟大的事业。红歌唱出的是一种豪情,催生的是一种精神;印证的是一种变迁。而法律赋予这些变迁以文字可考的永久生命力。法治精神与红歌精神一样,催生着人们向前方迈进。祝愿我们的红歌事业更为精彩,祝福我们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更加健全。 责任编辑:
力蒙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