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交通肇事逃逸行为是否可以作为加重量刑情节
作者:李琳萍 发布时间:2013-06-24 10:25:38
【案情】:
2013年2月的一天,被告人秦某驾驶自用轿车行驶在县道公路上,与相对而行的一辆三轮摩托车相撞,致使摩托车驾驶员李某当场死亡,乘客张某受伤。事故发生后,秦某将伤者送至医院后即弃车逃逸。事故经交警部门事故责任认定书认定:秦某无证行驶并在发生交通事故后弃车逃逸,其承担事故主要责任,摩托车驾驶员李某承担事故次要责任,伤者张某不承担事故责任。在该案的审理过程中,出现了两种分歧:一是该案秦某交通肇事后逃逸,其量刑应当在三年以下七年以下量刑幅度范围内量刑;一是,秦某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已作为其是否构成交通肇事罪的入罪要件,不能再作为量刑情节重复评价,应当在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幅度内量刑。 【分析】: 《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交通肇事罪是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第二条对交通肇事罪进行了细化规定,交通肇事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一)死亡一人或者重伤三人以上,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二)死亡三人以上,负事故同等责任的;(三)造成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直接损失,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无能力赔偿数额在三十万元以上的。交通肇事致一人以上重伤,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一)酒后、吸食毒品后驾驶机动车辆的;(二)无驾驶资格驾驶机动车辆的;(三)明知是安全装置不全或者安全机件失灵的机动车辆而驾驶的;(四)明知是无牌证或者已报废的机动车辆而驾驶的;(五)严重超载驾驶的;(六)为逃避法律追究逃离事故现场的。根据案例中的情节,可以看出肇事者的具有逃逸行为,但是逃逸行为如何理解呢?按公安部颁布的《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逃逸是指道路交通事故当事人为逃避法律追究,驾驶车辆或者遗弃车辆逃离道路交通事故现场的行为。而《解释》第三条规定,“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是指行为人具有本解释第二条第一款规定和第二款第(一)至(五)项规定的情形之一,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 在司法实践中,对于逃逸的类型可以分为以下五类: 1、逃逸致人死亡型,是指根据《解释》第五条规定,“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 2、逃逸未致人死亡型,是指行为人交通肇事导致人员伤亡时,虽然有逃逸行为,但是事故伤亡人员不是由逃逸而致使救治不及时造成的情形。 3、责任认定根据型逃逸。交通肇事罪的认定要件要以分清事故责任为基础,且要求行为人承担同等以上的责任。在交通事故中,如果行为人没有违反交通运输法规或违反行为与交通事故没有因果关系时,如果行为人如果有逃逸行为,那么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九十二条规定,“发生交通事故后当事人逃逸的,逃逸的当事人承担全部责任。但是,有证据证明对方当事人也有过错的,可以减轻责任。”要求逃逸的行为人承担全部责任,此时的逃逸行为可以成为交通肇事罪的入罪要件了。 4、重伤加逃逸型,是指交通肇事致一人以上重伤,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并具有为逃避法律追究逃离事故现场的情形。 5、罪行转化型逃逸。根据《解释》第六条规定,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隐藏或者遗弃,致使被害人无法得到救助而死亡或者严重残疾的,应当分别依照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款的规定,以故意杀人罪或者故意伤害罪定罪处罚。 本案中,被告人秦某违反了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十九条无证驾驶的规定和《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四十八条遇相向行驶的车辆时应减速靠右行驶,并与其他车辆、行人保持必要的安全距离得规定。根据《解释》第二条第一款的规定,秦某是不构成交通肇事罪的,但是依据《解释》第二条第二款第六项、《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九十二条发生交通事故后当事人逃逸的,逃逸的当事人承担全部责任的规定,秦某应当承担主要责任。而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认定秦某承担事故主要责任的依据亦是该条规定。由此可以看出,秦某因为其逃逸行为,而构成交通肇事罪,符合责任认定根据型逃逸。 因此,在对于秦某的量刑时,因其逃逸行为已作为认定其构成交通肇事罪的定罪要件,不应当重复评价该行为,将该行为作为《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的加重处罚情节,对于秦某的量刑我们应当考虑的是秦某是否具有法定或酌定的从轻或减轻处罚情节,从而在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幅度内量刑。 总之,在交通肇事案件,我们应当准确的评价肇事后的逃逸行为,防止重复评价,导致量刑的不平衡。 (作者单位:广西荔浦县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
张红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