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离婚案件中当事人虚构个人债务现象分析
作者:黄卫 发布时间:2013-08-01 09:34:02
审判实践中时常发生离婚纠纷中当事人虚构个人债务的现象,他们的做法是庭审前,串通亲朋好友,伪造借条、欠条,且每笔债务数额都上万元,然后在庭审中作为证据向法院提交并申请亲朋好友出庭作证。目的是为了在离婚纠纷中让对方承担子虚乌有的债务,侵占对方财产。该类案件不仅审理难度大而且社会危害极大。由于事前通谋达成默契,虚构债务方在庭审时会承认有借款事实,提供书面借据,并同意还款,“债权人”则按照事前套好的“台词”,对债务形成说的头头是道,双方“债权债务”关系由此确立,法院很难界定,处理不当极易造成不良影响。
一是妨碍司法公正。法院一旦认定这些债务属于共同债务,无疑帮助虚构债务的一方实现了不法目的,法便失去了正义价值。法的正义价值体现社会的正义观,正义观是衡量社会和谐与否的杠杆。不正义的正义观体现在法律中,就产生恶法,执行恶法就会导致社会杠杆失衡,导致司法的不公。
二是损害另一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即使平均分割共同财产,由于有虚构的共同债务存在,另一方当事人还要承担“偿还”义务,而受益人是虚构方,这无形中剥夺另一方当事人的财产权利。
三是滋生涉诉信访。该类债务由于是虚构的,要一方当事人承担显然违背公平正义,在诉讼之门被关闭的情况下,上访就成了当事人的无奈之举。
为此,笔者认为,审理该类案件时,法官一定要严格证据审查,必要时可做笔迹鉴定,看是否为最近补签。另一方面,要向虚构债务方释明,告知当事人债务一旦被认定为造假,其要承担少分或不分财产的后果。
(作者单位: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
张红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