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 法律实务> 民商 【浏览字号: 打印预览】【打印 我要纠错
浅析旅游不文明行为
作者:张小秀 谢建山   发布时间:2013-06-06 16:11:12


    最近,埃及卢克索神庙“遭遇”中国游客刻“到此一游”,这事将“中国式旅游不文明行为”推上风口浪尖,“中国式旅游不文明”饱受诟病,引发争议。事实上,类似“某某到此一游”的刻字,国内只要是个景区差不多都能看到。然而,国人对刻在国内的“到此一游”,很多人没有愤怒,没有感到“无地自容”,而是视若无睹一笑了之,或者干脆把自己的大名也跟着刻上去;然而,当“到此一游”出现在埃及神庙,刻在上面的名字却被瞬间放大到了举国皆知的地步,这种“选择性谴责”的现状,值得我们怀疑和深思。在我国旅游业蓬勃发展的今天,这种不文明的行为,不仅严重破坏了旅游资源,更有损国人形象。我们应对此加以关注并积极应对,以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

    一、旅游不文明行为的成因

    (一)文化原因

    从本质上看,旅游的根本性质是旅游者通过空间转移实现自身的文化娱乐活动。而旅游业则是经营这种文化娱乐活动的经济事业,旅游者的不同需求决定于他们不同的文化层次。随着我国开放搞活方针的实行,群众的大规模的旅游生活也迅速发展起来,在大中城市甚至还出现了旅游热。这股热浪冲击着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我国发展旅游文化条件的不足之处。发展旅游,无论是旅游者还是旅游业的从业人员,都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准备。因为人们都是从自身的文化价值观、和知识水平出发来评估旅游业和经营旅游业的。现代旅游观认为: 没有文化的旅游是素质不高的旅游。我国旅游业尚处在大发展的初级阶段,不少方面都缺乏文化条件的准备。诸多旅游者认为如今的“文化消费”水平还停留在观光阶段,旅游者所到之处,精神需求还只是满足于“到此一游”这种低层次的文化旅游,而对我国稀世珍宝、文物古迹的重要文化价值往往不甚了解。其中少数缺乏旅游道德的游客,在“雁过留声,人过留名”的驱动下,游览名胜古迹时随意乱写“到此一游”,就成了屡见不鲜的劣迹。在这种低层次的文化心理驱动下,风景区还有一些旅游者随意践踏草坪植被,摘花折木,有的还爬到禁止攀爬的石狮、石柱上拍照留影。这同“到此一游”涂鸦者如出一辙。更为令人担忧的是,当前在旅游热为旅游业带来巨额利润的情况下,一些旅游业管理部门竟把旅游业看成是“摇钱树”。一些因发展旅游而致富的穷困山区,甚至把旅游叫做“流油”,在这种思想支配下,旅游业重要的文化内容往往就被忽视了。一些著名新老景点,只在提高门票上做文章,而不在文化宣传上下功夫,这已经成了国内旅游业中的 “常见病”。“

    (二)心理原因

    国人对刻在国内的“到此一游”,很多人没有愤怒,没有感到“无地自容”,而是视若无睹一笑了之,或者干脆把自己的大名也跟着刻上去。对此,我们不能简单斥责为“素质不高的表现”,我们应该正视它,因为它是一种民族心理。国人的这种民族心理无外乎四种心理,一是炫耀,向世界炫一炫自我的存在,也告知后来者,我先你一步;二是盲从,别人能乱涂乱刻“到此一游”,我也效仿留个“纪念”;三是安慰,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素有鸟飞留影、人过留迹的文化心理,足迹之处无法写出美文佳句,刻画“到此一游”也算是旅途中的心理安慰与满足;四是侥幸,由于相关法律法规处于真空状态,再加之景区管理人手不足以及执法权缺位,这给“刻字族”有机可乘,反正没人管理,即便发现,也是以教育为主,不刻白不刻。而正因为它是一种民族心理,所以很多人并不认为刻上这几个字是素质差的表现,反而会为之感到自豪。虽然在世界范围内,这种行为被认为是不文明的,但对已经在民族文化上打上烙印的东西,要改变起来是需要耐心引导的。

    (三)淡薄的公共秩序意识

    从西方文明的一大起源希腊文化开始, 民主观念深入人心, 人权意识强烈, 生存的人关注自己的权利, 同样推及尊重别人的权利。而中国文化传统里的人是按着国家、家族或社会的各种指令来安排自己的生活, 以至于无法形成独立自主的个体意识———不能自主, 自然也就不能形成责任感。我们普遍认为中国人的人际价值取向是他人取向。他人取向是指“中国人在心理与行为上甚易受他人影响的一种强烈趋势———对他人的意见、标准、褒贬、批评特别敏感而重视, 在心理上希望在他人心目中留下良好印象, 在行为上则努力与别人相一致。”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顾虑人意、顺从他人、关注规范、重视名誉。按此推断, 中国人应当“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不应该出现那些不顾他人利益的“不文明行为”才是。可见, 中国人的他人取向是有选择的。

    中国人际关系的基本模式是儒家影响下的家庭核心观, 传统的中国社会以血缘家庭关系——父子、夫妇、长幼关系为基础, 由血缘家庭关系延伸出来的君臣、朋友关系构成了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并将家庭观念推及至社会, 作为交往的准则。但这只限于亲戚、熟人以及其他能连上关系的人。在这些关系能涵盖的范围内, 多数人还是礼让, 考虑对方的利益, 因为这些也是长久的关系, 或者是与面子相关的熟人关系。而一旦出了这个的范围,与陌生人打交道是一次性的交往, 不用再顾虑面子问题, 所以以至于“恶语相向”等。人类学的研究中, 区别了以耻为基调的文化和以罪为基调的文化。正是本尼迪克特所提到的“耻感文化”与“罪感文化”,“真正的耻感文化依靠外部的强制力来做善行。真正的罪感文化则依靠罪恶感在内心的反映来做善行。”当没有外力的压力时, 中国人缺少内在的“罪感”法则。在一个有一定固定关系的集体中时, 中国人需要考虑如何克己尊人, 以免引起非议, 给自己带来耻辱; 而在公共场所, 与陌生人的交往, 这种压力显然小得多。道德弱化本是旅游中的常见现象, 耻感文化下的人在缺少外力束缚时, 更容易心安理得。

    二、制止旅游不文明行为的建议

    (一)国民教育从娃娃抓起。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他们平时看到的、听到的以及受到的教育,都会在这张白纸上留下痕迹。他们有极强的模仿能力,会在对他们来说很是新鲜的环境中进行探索,继而模仿已经熟悉的社会行为。而在这个充斥着“到此一游”的恶行的社会中,有太多这样的行为会被孩子们捕捉。若说让家长、成人用自己的言行为孩子们树立一个可模仿的正确榜样,似乎也有些晚了。孩子们敏锐的认知怕是很难接受这个“非首因效应”。而对于已经进行了不良模仿的孩子们,一味地惩罚、处分,效果亦不见得有多大。我们需要做的并不是在孩子们犯错后进行严厉的处罚,并以此进行强烈的惩罚教育。而是赶在“恶行”进入孩子们的视线之前,对他们进行一个完善的认知教育,也即从娃娃抓起,制止“到此一游”等的错误价值观。

    (二)加强宣传,从自我做起,树立人人讲文明的新风。尽管“到此一游”陋习泛滥,但以暴易暴的诅咒非但无法提升国民文明素质,反而导致更多景点被“到此一游”。真正有效的做法,一方面,加强宣传,提高游客和旅游者管理人员的文化素质,使得旅游中减少甚至没有不文明行为,才能坚守基本文明底线,才能呵护好不可复制的文物;另一方面从自我做起,人人都彰显和释放自己的文明行为,然后社会才能慢慢恢复真正文明秩序,形成人人讲文明的新风。

    (三)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国家强制力保障,增加约束性。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文物古迹是公共财产,乱刻乱画就是损害公物,理所当然被处罚。在新加坡,如果在景区乱涂乱画将被判破坏财产罪,需要承担刑事责任。因此,终结“到此一游”的陋习,离不开法律约束。



责任编辑: 陈文贞

分享到:分享数:0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章程 | 入会申请 | 广告报价 | 法律声明 | 投稿信箱
版权所有©2013 法律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802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