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十三年“执行接力”撑起司法尊严
发布时间:2013-05-24 11:25:36
本网讯(陈璐)
“十三年了,真没想到啊,还能拿回这笔钱,真是太感谢你了,陈法官”,当龙生从陈桂平法官手里领到78000元执行款时,连声地感谢道。
原来,1999年3月,龙生因生意关系认识了家住永新县里田镇禾田村的李林,期间双方建立了友好的合作关系。同年8月,李林以周转资金为由向龙生借款13100元并答应一个月内如数归还,但时隔半年过去了,李林却以各种理由一直未还款,万般无奈之下,龙生遂向法院起诉,经法院主持双方达成调解,由李林分两批支付,但李林支付了首批债务53000元后,便不见了踪影,龙某遂向法院申请执行。 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执行人员立即到当地派出所调取李林的户籍档案,找到了符合条件的身份信息。但就在执行法官拿着李林的身份信息到当地村里调查时,却被村委主任告知,李林常年不在家。在调查其的银行、房产、车辆等财产线索均未果,案件终因查找不到被执行人的下落和财产,而不得不先终结该次执行程序。 十三年过去了,当年执行该案的执行法官已经离开了执行岗位,甚至连申请人对该笔执行款都放弃了。办案的人虽然走了,但是本着“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原则,法院始终没有放弃执行。当该案件交到陈法官手里后,再一次来到里田镇派出所,调取当地所有符合年龄、居住地的李林身份信息,共发现两个符合条件的李林。于是陈法官带着两名干警来到禾田村,一户一户挨着问,经查实,其中一个李林是个泥瓦匠,从来没有出过村子,更别提和别人借这么多钱了。另一个李林常年在家务农,也不可能与人发生借贷纠纷。至此,陈法官意识到当年的李林已经更名,或者李林这个名字压根就是假名,案件陷入一团迷雾中。 然而,“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断打听,最终在村委主任那里得村里早前是有一个姓李的生意人,但是不叫李林,叫李生先。获悉这个重要的线索后,陈法官便利用法院身份查询系统,调取了李生先的身份信息,发现和案件中李林的出生年月、居住范围完全吻合,并得到李生先所在的当地村委书记证实。至此,本案被执行人身份得以确认,案件执行得以突破。 利用银行查询,法院依法冻结了李生先的银行账户,三天之后,李生先主动找到我说明情况。其户口本上登记的是李生先,但是其当兵的时候用的是李林,然后转业回来后,就一直用着李林这个名字,到办第二代身份证时,登记为李生先。李生先向法院出具医院证明,证实其妻子患有疾病,需要治疗。于是,我找来了龙某,通过调解,龙某也考虑到李生先的实际困难,主动表示放弃利息,只拿回了本金78000元。至此,本案终于执行完毕。 本案历经十三载,经多名执行法官执行,在曲折中摸索,在摸索中进步,即使陷入困境,也不曾放弃案件的执行。最终,案件的顺利执结,是因为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和法院执行方法的不断完善,更是因为执行法官的坚持和不懈努力,维护着法律的尊严和百姓的合法权益。 责任编辑:
李亨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