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最好的纪念是继承
作者:秦剑波 发布时间:2015-03-17 13:17:06
假如你没有离开,我很难想象世间竟有如此楷模,引起整个法律界的集体致敬。 假如你没有离开,你会看着司法改革的理想在一点一滴中实现,用你那疲惫而有神的双眼。 如今你阖然长逝,你描绘的法治想象,将在无数同仁手中继续锻造;你未走完的路,将激励着更多力量砥砺前行。 ——追忆燃灯者邹碧华 2014年12月10日晚,在法律人常驻的微信圈里,几乎被同一条消息刷屏。年仅47岁的上海高院副院长邹碧华在前往一场司法改革推进会途中突发心脏病离世。一时间,从法官、律师到学者乃至普通民众,哀恸声,叹息声遍布网上网下,4万多网友纷纷对这位法官悼念。追悼会当天,没有刻意的拔高报道,没有行政力量动员,两千人从全国各地自发前来为他送行,上海高院四任院长为他告别。一位法官的离世,越出法律圈进而在全国范围内引发追忆和哀思,让人不禁为之震撼、喟叹。上海高院院长崔亚东说:“他以一个法官的身份赢得整个法律界的尊敬!如此哀荣,实属罕见。” 作为一名法律后辈,我于公于私都无缘与这位法官有所交集,但从众多的追思文章中,或许能够在脑海勾勒这位法官的人生画像。北大法学院毕业,上海高院副院长,曾率先将信息化手段运用到审判管理、量化业绩、规范执行工作中的法院管理者。同时又是博士生导师,在核心期刊发表20篇论文,主编十余部著作,又是一名学者型法官。还有屡被人提及的融合理论和实务、被业界誉为“庭审工具书”——《要件审判九步法》的作者;强调法官与律师之间应该互相尊重一文《法官应当如何对待律师》的著者,在法院系统推行《法官尊重律师的十条意见》,为建立法律职业共同体不遗余力的先行者;曾为打退堂鼓的改革同仁鼓气“哪儿有把船划到江心就弃浆投江之理”、如今酝酿十多年准备毕其功于司改却阖然长逝的燃灯者……在邹身上,真正验证了那句话“认真的人,在在任何岗位做任何工作都出色”,失去如此之优秀法官,实属法律界缺憾! 世人为何如此惋惜一位法官的离世?我想正如人民日报《邹碧华留下的法治遗产》的评论所说,邹碧华的学识、胸怀、视野和对司法的热情,吻合了人们对成熟法治里一个职业法律人纯粹品格的企盼,对邹碧华的致敬亦是对自己心中法治的重新确信。世人对于邹碧华式法官的热切追思和敬仰,反映了在这样一个社会多元、司法公信力有待提高的时代,对法治热忱、具有扎实法律素养并敢于担当品质法官的弥足珍贵,更反衬出现实中这种职业品格其实并未普遍建立起来。 “一人逝去而众人哀,不唯哀斯人之早逝,亦哀法治之多艰。”一位法律界同仁曾如此喟叹。当下的中国,法官职业早已风光不再,对法官不公裁判的谩骂无论网上网下比比皆是。即使在法律圈内,审者不判,判者不审的现实局面屡遭律师同行诟病,而律师的庭审辩护职能不被充分发挥也让司法公平大打折扣。当然,这其中缘由复杂深刻,既有司法体制的原因,亦有现实环境和人的问题。但问题总归问题,如果没有人担当改革的责任,现实就不会得到改观。当改革进入深水区,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动灵魂还难。而面向改革的荆棘之路,邹碧华敢趟险滩、率先探索,让不少司法从业者看见光亮,增强信心。他未竟的事业,更激励着后来者砥砺前行。最高院法官刘峥曾说,“‘邹碧华现象’留下三个问号”——“法院和法官如何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如何看待‘法律职业共同体’”、“如何关切法官群体的生存状态”。这三个问号,归结起来就是如何让法院更像法院、法官更像法官,让司法真正担得起值得担负的权威和荣耀。这既是邹碧华穷尽一生致力解决的问题,也是中国司法改革所必须回答的问题。 如何让法官更像法官,最高院法官何帆回忆其到长宁法院参观时的一个细节,虽然空间狭小,但所有的审判员都有一个独立的办公室。这是在任院长邹碧华在大楼装修时力主的决策。非为个人得失,乃是为保障法官会见当事人时能够不被打扰、树立司法之权威使然。邹在长宁法院推行的法官助理制度改革,将法官从事务性工作解放出来,主要任务是审理案件和完成判决。这一小步,乃是让法官、法院回归独立审判的司法本质上的一大步。于今看来这也正是司法改革之萌芽。对笔者印象颇深的还有邹碧华生前曾反复对最高院法官提及,“你们一定要多跑基层、多接地气,千万别把基层法官视为司法蝼蚁。你们出台的小小一个举措,都可能涉及千千万万基层法官的利益。”此外还有众多同行提及的他多次鼓励基层法官申报课题、为年轻法官推荐书目指导迷津等等细节。已处领导阶层却为基层法官之未来频频疾呼,身在体制之中却始终保持理想主义的姿态并为此奋斗牺牲,不为私利,全然公心只为法治理想。邹碧华以其个人之姿激励深埋案卷、理想日渐远去的我们,做法官还可以如邹君这般! 再拿职业共同体来说,对司法略知一二的人都知道律师是法律职业共同体的重要一员,是人民法院的同盟军,是实现公正审判、有效防范冤假错案的无可替代的重要力量。在法治发达国家,法官多为律师转任,许多律师也将当法官视为职业追求。律师与法官在职业来源上天然亲密,在程序上,法官超然于诉讼两方居中裁判,律师也犯不着“死嗑”法官。而在中国,由于法治不健全,死磕、互不信任却往往成法官和律师之间的常态,这反过来给司法公正及司法公信力造成更大的伤害。在此背景下,邹生前致力改善律师和法官关系的行为和当下已产生的效果正可视为司法改革的良好铺垫。他在生前最后一次演讲里仍提起对职业共同体的寄语“法官与律师的相互尊重是良性互动关系的一个起点,律师对法官的尊重程度代表着法治的发达程度,法官对律师的尊重程度,则代表着社会的公正程度……希望让律师的执业环境越来越好”。如今看来,在他生命的最后,律师和法官两个群体同时以同样的方式向其致敬,既是对邹生平所为的认可,从长远看又或许是弥合两者裂痕促进职业共同体形成的转折契机。若真如此,邹碧华泉下有知当含笑! 还有当下被喻为啃硬骨头的司法改革试点工作,上海作为全国首批试点地区之一举国瞩目。作为该试点工作的主要操盘手,邹碧华承担的责任可想之重。在最令人关心的法官员额制问题上,上海司改小组最终给33%的答案。这个数字一经披露就经历各种质疑,“上海本来就案多人少,员额过低,且可能将有能力但资历较浅的年轻法官一刀切掉。”甚至有人质疑:恰好三分之一的比例是怎么来的?是不是领导一拍脑袋的结果?一时间喧嚣云云,而官方却没有给出明确的回应。直至邹碧华逝去后业界对其追思的文章里才看到数字并非一刀切得来——邹带领团队对沪上每个法院具体办案的人员和案件量,再根据案件的复杂程度等进行权重测算。同时考虑法官们每年用于办案的时间大概占多少,信访、执行、调研等又分别占多少,据此核定比例。而最高法院司改办法官何帆回忆,在上海举行的“法官工作量测算与法官员额制改革座谈会”上,邹碧华的PPT展示震惊全场。他对人案大数据库、案件权重测算法、工作量可视化的展示,精细、科学、周到程度,令参会者叹为观止。时至今日,这个经过科学复杂计算后得出的改革方案即将实施并在司改长路中经历检验时,这位团队的掌舵手却猝然离去,不得不令人扼腕长叹、悲痛至极。 更多关于邹碧华科学管理法院的细节被回忆追思,“一个用学者思维和专家能力来解决法院问题的司法先行者。”他曾经的同事如此评价。在长宁法院,邹碧华结合深厚的学识打破执行案件传统的“一人包案到底”办理模式,创造性地组织研发首个执行流程管理信息系统,为全国法院执行分权改革提供了成功样本。为管理涉诉信访这一“老大难”问题,组织研发信访管理信息系统,将当事人每一次来访来信纳入公共信息平台,实现全过程可视化,避免以往信访泥牛入海。与邹有过交集的广东某法院院长曾说,“在没有见到邹碧华之前,我从不知道一位法院院长可以将法律业务、现代管理学和信息化科学技术融合得如此之完美。”如果说博学谦和的学者风范、宽容真诚的人文情怀、敢于担当的领导才能在一个人身上和谐共存,我想这个人就是邹碧华。 “背着‘黑锅’前行,是改革者必须经历的修行。”“做改革,怎么可能不触及利益,怎么可能没有争议。对上,该争取时要争取,该顶住时要顶住;对下,必须要有担当,无论如何,都不能让那些在一线辛苦办案的老实人和年轻人吃亏。”“一定要为法院的未来留出希望,留出空间。”“将来我判断自己人生成功的标志,是看我帮助过多少人走向幸福。”……这些声音言犹在耳,而斯人已去。邹碧华留给世人一份言说不尽的法治遗产,而改革则是对改革者最好的纪念。不论是法官还是律师,对邹碧华的最好追思,莫过于承继逝者在法治理想上的这些构思与实践。在权与法胶着较量的领域,在司法改革艰难推进的此刻,甚至在法官与律师尖锐冲突的现实中,“法官当如邹碧华”,这句既是对邹君最好的评价,又是法律人对其最好的继承。 今年年初,邹碧华生前致力推动的上海律师服务平台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开通、近1.7万律师可享受快捷服务。最近笔者所在的山东高院也开始推广运行这一平台模式。如果邹碧华泉下有知相信亦会有所慰藉。最后姑且用一位广东法官写给他的小诗作为结语: “你使许多事情发芽 而自己被冬天拂去如落叶 十二月十日,上海小雨 船到江心 操桨者骤然沉默 耳边只余风声 独角兽回到了寓言里 谁来驮负巨大的词语 ——有的人说会放弃; ——有的人说会继承。” (作者单位:山东省滕州市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
李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