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凝结在铁案中的深情
——记全国办案标兵、“十佳法官”兰光华 作者:李宣章 发布时间:2011-06-01 09:51:24
![]() 兰光华(资料图) 2011年1月15日,是兰光华终身难忘的日子:在荣立市委市政府一等功不久,他又登上重庆市第三届“十佳法官”领奖台,并站在最前面。 当颁奖仪式开始时,会场顿时掌声雷动,数百双目光久久注视着他。大家对这位来自三峡库区,30年办铁案的兰法官,从心里充满深深的敬意! 面对这数百双目光,一向善于做调解工作,落落大方,创造了民事二审调撤率达68%纪录的他,此时却像个羞涩的大姑娘,显得有些难为情。 当笔者问他有何感言时,他摘下老花眼镜,低调地说 :“我感到自己非常平凡。把所有的案子都办成铁案,这是法官的天职。人民法官来自人民,是人民的公仆,理应为老百姓着想,切实为当事人排难解忧,让他们充分感受到司法的温暖。我一生什么都不怕,就怕当事人受委屈。” 多么朴实的语言,多么感人的情怀! 正义的阳光十分宝贵,人民渴望的目光已注视很久。把所有的案子都办成铁案,这是兰光华一生的价值追求。走进人民法院大门30年来,他以3000多件铁案,以公正亲民的人格魅力取信于社会,温暖人民群众,报效伟大时代,展示了新时期人民法官为人民高尚的道德形象! 铁案法官多柔情 岁月悠悠,光阴荏苒,一转眼兰光华已年过半百。然而他每天仍忙碌在繁杂的民事审判第一线。 夜幕降临时,人们大都沉浸在与家人团聚的幸福中。他打开办公室的灯,戴上老花镜,端坐于桌前。宽阔的额头上,又新添几道皱纹,双鬓染霜,眼中布满血丝,但精神却十分饱满,神情专注地阅读案卷,手中的笔不时地书写着。桌上摆满案卷材料,其中一叠足有两尺高。 自从担任民一庭庭长以来,他的担子更重了。只有晚上,才有机会静下心来思考研究。他象考古学家一样,沉浸在茫茫卷海,不倦求索,厘清案情,寻找焦点,开出化解矛盾纠纷的良方。 “司法的灵魂是公正,只有公正,才能让当事人赢得堂堂正正,输得心服口服。”他摘下眼镜,对着案卷说,“为了把证据核准,事实查清,除了看这些书面的材料外,还必须深入现场考证,一个细节也不能放过。” 面对纷繁复杂的家长里短纠纷案,兰光华以无限的耐心说服当事人,以真情化解家庭纠纷,使许多因误解而走上法庭的夫妻深受感动,让许多濒临破碎家庭的孩子绽开了笑容。 2010年6月,他接到一起老龄夫妻的离婚案。男方因子女干涉,向法院提出离婚,一审判离。女方不服,提起上诉。 开庭时,上诉人神色忧郁,发言时吞吞吐吐,不时还回头看子女的眼色,而双方子女个个神色严厉,冷若冰霜,法庭异常安静。兰光华将这些情景看在眼里,心中对当事人离婚的真实意思表示,打了一个很大的问号。 第二天清晨,他驱车前往云阳,来到双方家中调查。经核实,双方感情融洽,均不愿毁掉这来之不易的姻缘,纯系双方子女在操纵。他当即进行严肃批评教育,双方子女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深感惭愧。 六年前的一起离婚案件,至今让他难以怀忘。男方白天长期打牌,输钱后晚上回来,便向妻子施暴,经常被他打得鼻青脸肿。女方不堪忍受折磨,向法院起诉离婚。一审法院因证人未到庭,认为感情破灭的证据不足,判其败诉。 原告上诉后,兰光华接手此案。开庭时,发现女方全身伤痕累累,浮肿的脸上瘀血斑斑。他眼眶湿润了。夜已很深了,他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无法入眠,仿佛听到受害人痛苦的呼救声。他立即作出决定:亲临当地核实证据! 第二天一早,他驱车近4小时,到达开县时已是中午。可离当事人的家还有80多里,且全是崎岖山路。有些疲惫的他,在路边随便吃了点东西,便踏上雨后泞泥的山间小道,鞋和裤子沾满了泥浆。不知翻越了多少座高山,终于来到一条小河边。 此时已是傍晚,夕阳西沉,一条湍急的小河横在面前。远处不时传来宿鸟的啼叫。前不着村,后不靠店,同伴十分焦急。但他毅然脱去外裤,将案卷牢牢系在头顶,向小河深处走去。三月的河水,犹寒气袭人,河水漫过大腿,他全身发抖,有几次差点被冲倒。这样经过10多分钟才抵达彼岸。 老村长被他深深感动了,立即通知证人,连夜说出了实情,终于使受害者得以解脱。 清晨的河边,晨曦微露,清澈的河水滚滚东逝,大雁贴着水面,盘旋低飞。他十分感慨:在一个法治意识还较淡薄的社会,公正的翅膀多么沉重啊!为了还原事实真相,实现司法公正,法官必须付出更多的艰辛。 真情化解千千结 三峡工程,百年梦想。险滩密布的川江航道,成了平湖秋月美景。 然而三峡工程百万移民,却是一道难解的世界级难题。重庆市二中院正处于三峡库区腹心地带,复杂疑难的移民案件堆积如山。 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兰光华心系移民,总是把这样的硬骨头留给自己。近6年来,他办理各类复杂疑难的移民案件60余件,均做到案结事了。每当提起他的名字,当事人都不约而同地竖起大拇指。 有一件群访群诉案件令人动容、难忘,每当提及此案,昔日情景,一幕幕浮现在他的脑海。 2008年12月,重庆市二中院受理了刘邦元、童富友、李正凡等26户100余名村民诉梁平县双龙煤矿环境侵权纠纷的上诉案。上诉人在13年内曾多次逐级到乡、县、重庆市人民政府上访。当地政府处理后,又经过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上诉人仍然不服,曾多次进京上访,要求妥善解决因煤矿开采所引发的地质灾害,赔偿受害村民恢复生产生活用水等所需费用150万元、经济损失100万元和精神抚慰金26万元。 夜阑卧听风吹雨,疑是民间疾苦声。面对众多群众的基本生存环境,面对市委领导的重要批示,兰光华寝食难安。他披衣阅卷,忘记了隆冬寒冷,沉浸在案情中,双龙恶劣的环境一幕幕浮现在眼前:因煤矿过度开采,那里的自然生态环境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多年饮用的水井干涸,耕种的田地开裂,四季常流的小溪断流,居住的房屋倾斜倒塌,地坝出现巨大裂缝…… 他深感自己肩上的责任和使命:必须及时解决100余名村民的生存困境,从根本上化解群体纠纷,维护社会政治稳定。 他放弃周末的休息,冒着凛冽寒风,迎着漫天飞雪,先后15次挨家挨户走访,认真听取各方的意见,并亲自到村头和煤矿仔细查看村民受损实情。他面容憔悴,身上满是尘土,鞋底多处磨破,脚趾露出鞋外,形象判若普通农民。 同事们看了,十分心疼。家属对他这样不顾身体,甚至拿生命来工作很不理解:“看看你这形象,还象个法官吗?”? 是啊,自从接到此案后,他没有睡一个安稳的觉,家中重负全留给了老伴,而老伴又没有固定的工作,白天在外奔波,晚上要为家务劳碌,还要为他的身体担心。他因没尽到义务而深感自责。但为了100名农民兄弟的生存,他只能抛开一切。 为了宽慰老伴,他微笑着说:“这两个多月的辛苦很值得,一是摸清了底数,获得了大量的一线证据。二是体验了山区群众的真实生活,与人民的感情贴近了。” 涉诉上诉的村民看到此景,深为感动。不少人饱含深情地说:“兰法官,你太辛苦了!从你的工作作风,我们就知道你是一位心系百姓的好法官,不管最后结果如何,我们都服判!” 2009年3月7日上午,兰光华奔赴梁平,这件旷日持久的群体纠纷案,终于在一农家院落开审。 原本情绪激动的村民,此时心平气和地坐下,静静听他公开审案。兰光华端座简易法庭中央,举证、质证、辩论、调解,整个庭审井然有序,诉讼双方畅所欲言,好象上演一场精彩的法治电视剧,深深吸引着几百双眼球! 见此场景,参加旁听的领导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都由衷地赞赏,当场表示一定尽力协助法院妥善解决此事,决不枉费兰庭长三个多月来的奔波劳碌! 庭审结束后,他又多次与当地党委政府协调解决。看到双龙被破坏了的环境很快被恢复,他的脸上露出了微笑。 司法关怀暖万家 在兰光华的办公室里,经常有案件当事人请他主审。他们都表示,只要是兰庭长出面审理自己的案子,不管胜败,都心悦诚服。而兰法官总是面带微笑,亲切地与之交流。 也不知道使的什么“法术”,他总能让当事人含愁而来,带笑而去。他总是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办案,从细节开始,俯下身子倾听民声,让当事人充分陈述事实和理由,直至弄清事情真相,决不让一位当事人蒙受冤屈。与此同时,还积极为人民群众提供充分的法律服务,为当事人提供充分的诉讼帮助。近几年来,共办理特困群体案件300余件,使当事人不因家境贫困而耽误诉讼。 为方便群众诉讼,最大限度地降低当事人诉讼成本,他一手提案卷,一手提法袍,经常坐车六七个小时下乡办案,甚至步行几十里山路,把法庭开到田间地头、农家院落。近六年内,他经常翻山越岭,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足迹踏遍了重庆市二中院辖区250多个乡镇,走访了数千名当事人和单位,巡回办案280余件。 “这下好了,我的赔偿款有着落了,不用打官司了!”2008年10月15日下午,在梁平县柏家镇三新村山顶的柏家院里,传来阵阵欢声笑语。 一只脚受伤的当事人邓承立,紧紧握着兰光华的手,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感激的泪水模糊了视线。旁边的一审被告邓承芝、三新村四组的组长邓先权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高兴地说道:“我们以后还是好兄弟,这真要感谢兰庭长啊!” 一年前,三新村四组将修路、铺片石工作承包给邓承芝,邓承立在施工时,脚被石头砸伤。梁平法院一审判由邓承芝承担医药费、误工费等损失。邓承芝不服,提起上诉。 兰光华阅完卷后,感到有些棘手。他寻思,中华民族是人情味很浓的民族,对这起家族内部的特殊纠纷,必须坚持法与情的有机统一,不能机械办案,一判了事,把矛盾推给社会。 于是他多次来到当地,调查实情。在一间矮小的土墙瓦屋内,年近六旬、头发斑白的邓承立,正忙于手中的农活。当发现中级法院的兰庭长来到自家门口,他拖着受伤的脚,一下跪在兰光华面前,哽咽着说不出话。 兰光华十分同情邓承立的不幸遭遇。然而邓承芝只是召集人,并非承包关系,家境也很贫困。三新村四组在贷款预付邓承立1000元后,他根本无力再支付。怎么办?经过周密思考,他决定从解决邓承立的生存入手,从根本上化解这起特殊纠纷,让当事人感受到司法的温暖。 8月20日上午,赤日炎炎,暑气未消,秋老虎仍在肆威,气温已达40度。兰光华迎着高温,不顾山路颠簸,一大早再度来到当事人家中,仔细倾听其想法,做耐心的调解开导工作。与此同时,积极和当地政府协调。柏家镇党委政府负责人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积极配合法院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并当场达成调解协议,为邓承立办了低保,让他享受当地最高标准。此举令双方感激不尽。 此时已是暮色苍茫。经过一天劳碌,他全身湿透,又饥又渴。虽然一身疲惫,但他如释重荷,心里十分欣慰。 村支书特意备上酒菜,为这位可敬的法官饯行。土豆炖腊肉,天然香味,就象山村的农民一样纯厚质朴。为不辜负主人的盛情,兰光华斟上啤酒,与老支书满饮一杯,旋即握手告别,身影消失的茫茫夜色中。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兰光华法官以浓浓的亲民之举、深深爱民之情、实实的效民之行,让老百姓切身感受到司法正义的阳光。30年来,他总是这样默默地奉献着,用自己朴素的行动诠释着人民法院“亲民爱民为民”的深刻内涵,在平凡中彰显高尚的道德人格,成为新时期人民法官的楷模。 来源:
光明网-法院频道
责任编辑:
张永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