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法院按照上级法院的统一部署,大力加强诉讼服务中心建设,围绕“功能齐全、设施完善、宽敞明亮、方便快捷”的要求,加大硬件设施投入,科学、合理、规范地设立了相应的服务窗口、调解工作室、便民服务区、信访接待室,以诉讼服务、矛盾化解、案件分流三大主要职能为骨干,细致设置25项服务项目,精心打造设施一流、机制一流、队伍一流、服务一流、形象一流的诉讼服务中心,收到了明显效果。
实行信访对口接待,构建化解信访的立体网络
涉诉信访一直是法院工作中的一个难点和热点问题,为有效预防和妥善化解信访案件,泉山法院依托诉讼服务这一平台,进一步把信访工作关口前移,根据民商事审判和执行工作信访案件较多的现状,分别设立了民商事审判信访接待室和执行工作信访接待室,辅以原已设立的一般信访接待室和院长信访接待室,构成了较为全面完备的信访接待“窗口”。
接访“窗口”的细分,有利于信访案件的分流、对口接访和问题的及时解决。诉讼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在遇到来访当事人时,根据其来访内容,将其分流到不同的接待室。接待室有常驻接待员,一般问题能当场解决和答复的,则当场解决和答复;需联系原审法官接待的,则及时联系或约定时间;对重大疑难或群体性纠纷信访,及时联系庭长、分管院长或院长出面接待。建立了条线信访案件处理流程,接访、登记、转办、催办、反馈均有明确的时限,处理的周期比以往大为缩短。建立了考评奖励机制,对工作业绩突出及有效化解重大疑难信访案件的干警给予重奖。
2009年底设立对口接访“窗口”以来,泉山法院共接访当事人2310人次,化解有信访倾向的当事人280人次,进京访同比下降76%,赴省访下降50%,使信访当事人“怨”能泄、“理”能抒、“求”能解、“访”能息,收到了明显的社会效果。
增设诉前鉴定工作室,强化鉴定结果的运用效果
2008年,泉山法院在对审判质效进行分析过程中,发现造成审限延长、中止、中断、扣除的“四项”案件产生的原因,相当一部分是因为进入诉讼程序后需要进行司法鉴定,而由于有些项目鉴定难、多次鉴定、鉴定周期过长等原因,导致审理周期加长,既影响审判效率,也引发部分当事人的投诉。为解决这个难题,泉山法院创新工作思路,于2008年底在立案庭设立了诉前鉴定工作室,现已将其归属诉讼服务中心,这在全省基层法院中属首创。
诉前鉴定工作室设立后,始终坚持规范操作。明确诉前鉴定的范围,主要包括医疗损害纠纷、人身损害赔偿纠纷、道路事故赔偿纠纷、建筑工程合同纠纷等几类案件,鉴定项目主要为伤残等级、工程造价、固定资产评估等。坚持依法、公开、公正原则,根据具体案情,主动向当事人释明是否需要进行鉴定,对当事人同意及必须进行鉴定的案件,由当事人提出书面申请,而后组织双方对鉴定材料进行质证,征询是否愿意协商选择鉴定机构,对不愿协商或协商不成的,则交由本院司法鉴定科,依照有关规定随机确定鉴定机构。鉴定结论作出后,依照法律规定,一般都能明确赔偿数额,这为开展调解奠定了良好基础。
今年1-2月,泉山法院共受理诉前鉴定案件158件,其中通过诉前鉴定调解105件,调解结案率达66.6%,特别是以往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因保险公司不愿调解而判决较多的难题,也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收到了明显成效。
联合建立法律援助站,拓宽司法为民新领域
诉讼服务中心成立后,泉山法院坚持能动司法,从内涵与外延两个方面,积极延伸诉讼服务中心各项职能。先后开展了法官定点联系社区、与重点企业挂钩服务以及送法“进学校、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和巡回审判、和谐共建活动等,服务的触角深入到最前沿、最基层,实现了从“被动等候服务”到“主动上门服务”的转变。2010年6月,泉山法院又与徐州师范大学联合组建了“大学生志愿者法律援助站”,在诉讼服务中心开设了新的为民服务“窗口”。
法律援助站的职能,主要定位在为弱势群体和欠缺法律知识的当事人提供各种服务,包括发放资料、法律咨询、诉讼指导、代写诉状、风险告知、分流引导等。2010年下半年以来,共接待来院群众1216人次,接受法律咨询965人次,代写诉状90余份,通过法律释明,指导当事人选择相应的诉求渠道,既为法院分担了一部分工作,也帮助大学生在服务社会的实践中提升了能力,增长了才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