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站解纷,跑出司法为民“加速度”
发布时间:2021-03-17 15:40:01
调解现场。 “移动微法院”。 为深化诉源治理,推进一站式多元解纷,完善诉前调解案件管理,科学计量诉源治理绩效,将案件减量落到实处,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人民法院积极探索一站式建设新途径,深化“分调裁审”机制改革,组建专业速裁调解团队,将纠纷化解在庭前,既不挤占诉讼资源,实现案件实质减量,又有效减少了当事人诉累,获得当事人一致点赞。 诉前调解 为正义提速 2021年2月25日,刚刚从审判庭走来的法官助理张文娟接到了当事人打来的电话。几句简单交流后,张文娟脸上的笑容渐渐浮现:“又调解成功了一起案件。”简单的一句话道出了平川区人民法院一站式建设的丰硕成果。 近年来,平川区人民法院围绕新时代司法体制改革要求,全面推进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构建出集约高效、多元解纷、便民利民、智慧精准、开放互动、交融共享的现代化诉讼服务体系,重塑升级了法院诉讼格局和服务群众能力。 2021年2月初,正是春节前夕,甘肃某矿业有限公司因未能按时发放劳务费,引起7名农民工起诉,请求判令该公司尽快支付全部劳务费。 “案件本身并不复杂,但因为是在春节前夕,处理不好可能引发信访。”调解团队的张廷莉说,此案虽然涉及金额数不多,但却有很强的代表性。平川法院历来高度关注涉民生类案件,此次起诉方涉及群体广泛,起诉的虽然只是少部分农民工,但还有大部分农民工在观望。疫情期间企业一直存在现金流压力大的情况,如果直接判决,不仅将加重企业的负担,还存在因企业无支付能力而导致农民工权益受损。 既要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又要兼顾企业健康发展。平川区人民法院立即启动诉前调解机制,利用人民法院调解平台与远在外地的当事人开展线上调解。调解团队从保护民营企业角度出发动之以情,从法律支撑上晓之以理。通过调解团队不懈的努力,不到2周时间,该案就已经顺利调解。 “没有想到这么快就把劳务费给解决了,为平川法院的高效点赞!”案件当事人常某某说道。 据了解,平川法院还积极推广“移动微法院”,基于微信小程序,利用人脸识别、电子签名、实时语音视频交互等先进的移动互联网技术,实现了民商事案件从立案、缴费、证据交换、诉讼事项申请、笔录确认、诉前调解、移动庭审、电子送达、沟通交流到执行立案、网上查控、线索举报等全流程在线流转。截止目前,共网上立案1712件、跨域立案6件、网上开庭96件、在线调解240件、电子送达860次,真正实现让老百姓打官司“最多跑一次”,甚至“一次不用跑”。 繁简分流 为正义增速 对于已经立案的矛盾纠纷,案件能否优质高效处理直接影响了解纷效果。平川区人民法院将“简案快审,难案精办”的机制贯穿工作始终,在提高办案质效上持续发力,为纠纷化解按下了快进键。 对此,平川区人民法院对全院人员机构配置进行调整,选调3名拥有丰富一线办案经验的法官、6名法官助理和书记员组成速裁调解中心,“坐诊”立案大厅。“调解其实就是对双方利益的均衡,既要依法依规,也要兼顾人情和道德。”调解团队法官说,“作为员额法官,必须负责到底。每当一个案件顺利调解后,我都会在一段时间后主动和双方当事人取得联系,询问后续进展情况,不留下任何矛盾隐患。” 2021年1月26日,一起买卖合同纠纷案件在第五审判庭开庭审理。原告周某某从被告平川区某涂料厂购买的腻子粉存在问题,一纸诉状将对方告上了法院。在庭前调解过程中,双方对涉案的腻子粉质量鉴定报告结果发生分歧,法院决定开庭审理案件。按照程序,如果调解员经多次调解,双方仍不能达成一致意见,就到一楼的诉讼服务中心立案,进入诉讼程序。 “在判决之前仍可以调解,很多当事人在经过一次开庭之后,又回到了调解桌上。”民事审判庭庭长张有安说,“不少民商事案件都可以在调解室得到了化解,我们的审判压力大幅减轻。” 为了让一站式建设工作在硬件上全副武装,平川区人民法院已经完成诉讼服务中心办公楼建设改造,全面启动在线调解室、诉讼服务自助终端、信访“一案一录”和网络安全等级保护系统,实现了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审判执行工作深度融合,从而为当事人提供从立案登记到诉讼完结等各种服务。 同时,平川区人民法院还全力推进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一方面深入向内挖潜,整合“立、审、执、监、访”五部门五环节,齐心协力推动法院一站式诉讼服务中心规范化、标准化,另一方面积极向外借力,整合“综治中心+人民调解员”核心力量,将法院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引向深入。2020年1月至今,全院共受理民事案件3400余件,其中1246件在立案前即促成双方达成调解协议并申请司法确认,占全院案件的36.64%。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