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如何面对“80后”的闪婚与闪离?
作者:周亮 发布时间:2012-12-12 14:35:17
随着“80后”适婚年龄的到来,“80后”离婚在离婚案件中已占有一席之地,且呈现出一定特点,如父母全程陪同对簿公堂,甚至邀来亲朋好友举家助威。法官唏嘘不已:“小夫妻打离婚官司,法庭上吵架的竟是双方父母,当事人自己竟像没事儿人似的。”
一起“80后”离婚案件已经在云南省安宁市人民法院昆钢法庭第一法庭开庭审理。 原告Evans认为妻子不尊重父母:“一声不吭回了娘家,一住就是一个月,这样的老婆有什么用,离掉离掉。” 被告Lisa说:“生病了,女儿回自己娘家有什么错,况且是你们家对我照顾的不好,你们家怎么这么挑理。” 然而,在这起“80后”夫妻离婚的庭审现场,坐在当事人座位上的原、被告话语却不多,男方一直低着头,女方一直在抽泣。而旁听席的双方父母、亲戚却一言一语地针锋相对,情绪激动,直到法官将他们全部“请”出了法庭。 原告Evans出生于1985年,被告Lisa与Evans同年。2009年2月,Evans与Lisa通过QQ聊天认识,Evans家住云南安宁,而Lisa却身在天津。然而,在茫茫的网络里,Evans与Lisa迅速沉浸在网恋的海洋中。2009年10月,Evans购买了昆明飞往天津的机票,第一次来到Lisa的老家与Lisa见面,双方随即确立的现实世界中的恋爱关系。此后,Evans与Lisa过上的空中飞人般短暂而快乐的恋爱生活,“五一”Lisa从天津来到昆明与Evans共同渡过,“十一”Evans又飞赴天津,而Lisa则在那里等他。2011年7月,Lisa辞掉了天津的工作,两人共同来到Evans的家乡云南安宁登记结婚,年底双方父母在分别昆明与天津在为他们办了热热闹闹的婚礼。 可是,在Lisa提交给法庭的双方2012年1月19日手机短信却出现这样一段记载:“我还记得去年这个时候我又洗车、又打蜡高高兴兴准备去机场接你,妈妈做好饭菜在家里等你,那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一段日子,可一年后却物是人非走到了我们爱的尽头” 原来,Evans与Lisa登记结婚后,虽然购买了婚房,但小两口与一直与公公、婆婆住在一起居住。“80后”年轻人和公婆共住,观念的不同、行为方式的各异开始引发家庭的矛盾。 Lisa从小在娘家娇生惯养,做家务并不是很在行,不是碗洗不干净,就是把饭烧糊了。婆婆觉得给儿子娶了媳妇,家里的事情还是要她亲力亲为,心里对Lisa并不是很满意。一开始,大家还很克制。 2011年12月份,就在Evans与Lisa在昆明举行婚礼的第二天。在Evans与Lisa的婚房里因为做早饭的琐事,双方父母意见不统一,而Lisa自然地站在了自己父母的一边。为此,Evans家人极其不满,后双方家人相互指责。随后Evans与Lisa又赶到天津举办完婚礼,而婚礼结束后Lisa却没有回到安宁,而是留在了天津老家。这更是让Evans的家人不能接受,待Lisa从天津回到昆明的时候,婚房的门锁已经被婆婆更换了。 Lisa家也不是“一盏省油的灯”,父母立即从天津来到昆明,找到Evans家亲戚朋友讨说法,甚至写成的小册子在Evans家的亲戚间散发,两家关系由此彻底破裂。 因此,Evans的父母力劝儿子离婚,坚决不要这个媳妇了。Lisa家也不示弱:“这么难相处的公婆,世上罕见,要离婚可以,先拿三十万块钱来。” 诉至法院后,便发生了一开始的那一幕。法官觉得,小夫妻之间并不是完全没有感情,试图调解和好,但Evans的态度坚决,双方父母更是争来吵去,未能调解。而Lisa亦表示不愿同离婚,最终法院判决不准双方离婚。但是,据Evans家所在社区居委会反映,Evans的父母至今还是没有同意让Lisa与Evans共同回家生活,小俩口的夫妻生活名存实亡。 承办该案的法官认为,夫妻俩仅是闹了点儿小别扭,在缺乏沟通的情况下,两家的长辈出于对自己孩子的保护,将两个人的争吵上升为两个家庭的“战争”。父母的强势介入,引发或激化矛盾,使原本有望复合的小夫妻也无奈“被离婚”。 “80后”结婚大多数都没有什么积蓄,都还只是刚刚在社会上立足,结婚的婚房很多都是父母提供的,自己鲜有积累的财产。就像本案Evans与Lisa一样,婚房是Evans的父母购买的,小俩口若不听话,父母当然不在给你们住。Evans与Lisa这样在“保温箱”里成长起来的“真空包装的爱情”,婚后本就难经得起现实生活的风吹雨打,更何况在加上双方父母的强势干涉。 通过对本案的分析,法官发现,Evans提出离婚真实的原因,可能并不是像其诉状上所说的“一声不吭回了娘家,一住就是一个月”这样的简单。而是:“父母的干涉+视结婚为儿戏。” “80后”是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的第一批独生子女的一种代称。他们经历了一个特殊的时代,一个历史巨变的时代,一方面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变迁,另一方面也在这变迁中承载着空前的压力。他们在改革开放中成长,接受了现代化教育,享受了来自父辈的宠爱;但同时也承载了大学毕业就一步被推向社会的惶恐和无措。如今,这一批人中有一部分已经成家立业,并逐渐成为社会的主力军;而另一部分依然还赖在父母长辈建造的那个本早已不适合容身的“温室”之中。 而笔者在审理“80后”离婚案件中发现,高离婚率已然成了一个不争的事实,闪婚、闪离,甚至反复结、离已不再是个案。除了双方父母干涉子女家庭生活之外,普遍还存在对婚姻思想准备不足、婚后沟通方式简单、双方个性不能包容婚姻共性、可以相恋但不能相处等新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网络社会造就了所谓的“宅男”、“宅女”,很多人下了班就开始和电脑“谈恋爱”,以网络作为平台而发展起来的感情往往虚幻和空洞,与现实生活相脱节。而现实生活中父母又急于儿女的婚事,大多数人就在现实与虚幻中妥协,抱着“差不多就结婚了事”的心态,交往时间不长就登记结婚。但两人毕竟相处时间短暂,对彼此的性格了解得不是很透彻,在婚后的共同生活中,才发现性格不合,不断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最后闹到离婚的地步。 二是部分“80后”在外打拼,有强烈的孤独感,亦缺乏安全感。在工作和生活中碰到一个能在感情上给他们带来安慰的人,很快就走在一起。但是这往往并不是真正的爱情,只是找个人相互依靠、相互慰藉。一旦成立了家庭,面对生活的琐事,这种相互同情的情感难以支撑家庭,婚后的各种矛盾使从相互依靠到相互伤害,最终走向婚姻的边缘。 三是一些“80后”对婚姻家庭缺乏成熟的思考及理性的应对,十几年的学校生活只教会了他们怎样学习,怎样考试,并没有都会他们怎么“为人夫(妇)、为人父(母)”。所以一部分人视婚姻为儿戏,视结婚如“资格考试”般,不管合不合适自己,先考了再说,不行在重来。相识不久便相约走进婚姻的殿堂,热恋期过后,爱情碰上现实生活,对彼此的不满便随之而来。 笔都认为,婚姻是两个人的事情,但一群人的婚姻,一代人的婚姻必将会成为一个时代的印迹。“80后”高离婚率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地上演,令人深思。国家、社会、司法机关、家庭,已经到了必须直面“80后式的婚姻与家庭”的时候,希望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80后的婚姻”能成为80后的每一个人成长的“经验”,而不是成熟的“教训”。 责任编辑:
盼盼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