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腔丹心筑司法 躬耕法陌谱忠诚
——记共产党员张远德十载陪审情怀 作者:张博 发布时间:2012-12-12 14:01:29
曾经在陕西省西乡县城关镇前锋村长期担任村委会主任“老支书”的张远德 ,在当地可谓小有名气,40余载的工作生涯里先后获得了汉中市人大代表、优秀党员等荣誉。他坚持在工作之余不忘学习法律,闲暇之时热心调解工作。自2003年初任西乡法院人民陪审员那一刻起,他认真学习法律书籍,钻研法律条文尤其是农村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如今在法庭上,他能发表有理有据的见解,在调解中,长期服务基层累积的良好口碑亦为当事人信服……十载寒暑转瞬而逝,他共参与审理各类民、刑事案件800多件,成功调处各类纠纷100余起。张远德兢兢业业的陪审工作赢得了全院法官的一致好评,他忙碌的身影已经成为西乡法院一道独特的风景,他以实际行动展示了一名共产党员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的时代风采和高尚情怀。
寓于平常心中 那孜孜不倦的陪审情怀 “谁让咱是老党员哩”,这是人民陪审员张远德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回顾近十年的陪审生涯,亲身参与各类案件的调解、审理工作,他始终认为:陪审、调解工作虽平凡细小,但作用却不可低估。一件纠纷,小则涉及一个或几个家庭,大则连村通乡;轻则吵闹不安,重则伤筋动骨。开庭时若不能完全洞悉纠纷全貌,彻底查明证据,无论案件处理结果如何,必然会发展激化,酿成大的事端,影响社会安定。正因如此,他十年如一日,从“门外汉”到“游刃有余”,学中干,干中学,不断提高对案件陪审的技巧与能力,在充当好陪审员“角色”的同时,更加注重对案件纠纷的调解能力,竭尽全力地去履行好调解员的神圣职责。 2011年3月22日,西乡法院北区中心法庭的法官干警一行三人来到城关镇前锋村当事人家中。此次登门调解缘起一起普通的离婚案件,由于原、被告均已年近花甲,曾相伴生活30多年的婚姻本属不易,现因为埋怨一时爆发,男方突然提出离婚。 秉着“以人为本、化解矛盾”的态度,办案法官特地邀请曾任该村支部书记的人民陪审员张远德参与调解。由于早已彼此熟悉,陪审员的到来很快拉近了法官与原、被告的距离,说法论理更易被当事人接受、进行疏导也更加方便、有效。在法官、人民陪审员多番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调解、疏导中,在耐心听取双方的诉苦与家长里短后,二老终于打开话匣表露心迹,表示离婚不是本意,由于平时缺欠为对方考虑,致使矛盾发生难以及时纾解,彼此还是希望能互谅互让共同维系婚姻。 化解矛盾是人民法官不懈追求的最终目的,而人民陪审员充分发挥熟知村情民意的特点,主动走进百姓家中参与调解工作,巧打“感情牌”,合力化纠纷,有效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遨游司法瀚海 一心追求和谐司法 有人说,人民陪审工作是无足轻重的,有时候甚至流于形式。但张远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出色成绩证明了,一名老党员把看似平淡无奇的人民陪审工作,缔造得如何是举足轻重又如此感人至深。 2012年3月14日一早,一起健康权纠纷的原告在张远德的陪同下来到西乡法院,向法官亲手递交了一份撤诉申请书,于是一起“老大难”案件终于在法官、人民陪审员合力调解下划上了句号。 家住西乡县城关镇的原告马艳华与被告代长芳系妯娌,两家虽是近邻但因积怨而互不往来。去年十月原告在修建房屋时因琐事与被告发生冲突,并相互厮打,导致双方均不同程度受伤,经鉴定原告左手食指十级伤残,被告亦入院治疗数天,纠纷经当地派出所及村组多次调解未果,原告于1月底将被告诉至法院,要求其赔偿医疗、误工等各项损失共计2.23万元。 该案受理后,承办法官便想方设法进行调解,并向当事人所在地的人民陪审员张远德详细介绍了案情,交换意见,研究调解方案,人民陪审员的积极参与为案件的迅速调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登门与原、被告进行面对面地交流谈心后,由于双方态度坚决,使面对面调解无从下手。“妯娌双方长期不睦,似乎已演变为世仇,坐一起调解已不可能,能不能从她们配偶身上着手调解呢?”张远德如是考虑。于是通过亲属很快联系到双方配偶,与其一起话家常、想对策,这样做一方面能了解到双方的真实想法,梳理矛盾根源,另一方面通过配偶可以继续做当事人的思想工作,为再次调解打下基础。几天后,张远德再次登门调解,有了前期一系列的“铺垫”,当事人的态度明显有了好转,他便抓住时机从亲情着手,耐心阐述邻里关系的重要性,同时结合其参与审理的几起同类型案件的审理及处理结果,寓讲法说理于言谈间,朴实的话语使双方受到了教育,纷纷表示愿意让步,支持陪审员调解,最终原、被告及亲属共聚一室,双方在互让互谅下,很快就损失赔偿事宜达成一致,原告获赔1.3万元。 以往被阻断多时的交流在此时得以弥补,亲情得以重续,事毕,双方对人民陪审员充满了感激和敬佩,纷纷表示:“不肯收我们一分钱,却把我们的麻烦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办,难听的话听了,难走的路走了,最终这么快为我们把事了了,感谢法院,谢谢老张!”“陪审员虽不是法官,但确实是为民办事的法律人呐!” 在新形势下,“小矛盾可能酿成大纠纷”,人民陪审员张远德用自己质朴的言行,对纠纷化解执着的追求,探索出了一条新农村建设多元化处理矛盾纠纷的有效途径,助力了法官调处纠纷,减少了法官办案负累,力促当事人和解,有效降低了累诉,演奏出一曲曲“化干戈为玉帛”的和谐乐章。 创新陪审工作 无私付出显深意 十年如一日的陪审工作,是繁琐而漫长的,无论在庭前庭后,还是审理始终,在面对种种刁难时,需要陪审员保持谦和与冷静,面对复杂疑难案情时,陪审员亦要付出很大心血,协助法官分析案情,提出中肯意见,才能保证重要案件的及时审理,防止矛盾纠纷激化。 近几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很多村镇建起了一篇篇山区移民安置工程,从以往的散居到如今睦邻而居,这些“新移民”之间难免会发生很多磕磕碰碰,若处理不好将有可能影响农村和谐、稳定的社会局面。张远德在参与审理了多起类似的农村相邻权纠纷案件中,逐渐掌握了并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尽最大可能协助合议庭将案件圆满化解。 原告程翠荣与被告谯延科从偏远山区搬来移民安置点不久,两家既是亲戚又是邻居。2011年9月末的一天,原告亲戚驾车在被告场院中倒车,遭到被告抱怨。原、被告遂口角相交,进而发生撕扯,并引来双方家属参与。纠纷中双方均不同程度受伤,最终经当地公安机关出警才得以平息。这起看似普通的纠纷,虽经当地公安派出所和当事人所在村委会多次调解,仍未能消除两家积怨,两家的矛盾反而不断加剧,直至原告程翠荣一纸诉状将被告谯延科及其家属三人告上法庭,要求其共同赔偿原告住院医疗费、误工费等各项损失合计2000余元。 “案情简单,标的不大,为何久调无果?矛盾的症结何在?”带着疑问,法官在向三被告送达诉状副本时,便耐心地展开调查进行疏导、调解。作为合议庭成员,参与了该案调解工作张远德考虑简单的判决虽能迅速解决问题,但双方邻里、亲属情份很可能会因一纸判决而彻底了断。由于他在当地人缘好、口碑好、有公信力,通过其“穿针引线”,引导当事人化解矛盾,能有效避免当事人的抵触情绪,消除积怨,达到定纷止争,案结事了的效果。 经过了解,他很快找出了双方矛盾的根源。原来,索赔数额虽小,但原、被告碍于面子,均不愿让步,态度强硬,双方甚至还委托了代理人、似乎想把长期积怨通过本次诉讼作以了结。因此,如何舒缓对立情绪,找到化解当事人怨气的途径,成了打开心锁的“钥匙”。 此后的几个月时间里,张远德驾驶着摩托车,不辞辛劳地往返于原、被告家中进行调解,由于大家都认识,相互知根知底,上门调解中都能敞开胸怀“说亮话”。他先后四次上门进行有理有据的规劝疏导,辅之以法官的适时跟进,双方的矛盾和怨愤在逐步消退,原先横亘在彼此间的鸿沟被一点点填平。最终,“情、理、法”共同聚集在调解这个点上,原告的损失不仅得以补偿,而且彼此都诚恳地承认了自身的过错,纷纷表示以后会珍惜亲情,修好睦邻,最后言欢握手。 “为了调解,为了当好‘和事佬’,我反复想办法,唠家常,讲道理,苦口婆心地劝说,看到双方终于和解了,我也很有成就感。”面对案结事了的圆满结局,张远德如是淡淡说着,他用自己执着的追求和默默的付出诠释着作为一名老党员、更作为一名人民陪审员不简单的尽责与豁达。 再接再厉 法苑书写新华章 斗转星移,时光荏苒,他勤奋扎实的工作,做出了显著业绩,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子2008年起至今,连年被西乡法院评为“优秀人民陪审员”,同时他赢得了组织和领导的信任、法官干警的敬佩。 他虽不是法官,但胜似法官。在陪审的道路上路上,俨然把自己看成是一名法律人,在兢兢业业的付出中,他热心助力法官,心怀群众,无时无刻不想方设法为法官解忧、为群众解难,在日常生活上,他又是一名普法者和法律宣传员,用自己刚直不阿的坐言起行影响和教育着社区的每一位百姓。十载华章,三千六百多个日日夜夜,八百余件各种类型的疑难、复杂的案件,一百余起缠案、难案的成功调解,且无一错案发生,这些出色的业绩背后,无不凝聚着他所牢记的一名老党员的铿锵誓言和对共和国司法感人至深的眷恋……如今,这位66岁的老人仍精神矍铄,在宽阔的陪审路上,他仍身姿矫健,面对取得的一份份荣誉与成就,我们有理由相信,以张远德为所代表的可亲可敬的人民陪审员群体将会一如既往,一腔丹心筑司法,躬耕法陌谱忠诚,共和国的司法天平因他们而更闪耀! 责任编辑:
力蒙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