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看得见的“司法为民”
作者:粟伟 赵敏 发布时间:2011-09-29 14:54:38
今年以来,湖南省常德市中级人民法院积极推行为民措施“精细化”,不断完善诉讼服务措施,创新便民惠民机制,让老百姓切身感受到司法的人文关怀。正如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元英在视察该院时所说:“常德中院的司法为民工作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真正做到了便民、利民、惠民。”
“湖南第一家法院官方微博挺管用” 今年9月,常德中院在全省法院系统率先开通官方微博,为广大网民提供了一个更为方便快捷的沟通平台。在正式完成实名认证不到一个月时间里,常德中院的微博一直在人民网置顶推荐,评论、转发的博友越来越多。博友“船山石”发博文:欣赏常德中院的做法,可以第一时间发布信息,湖南第一家法院官方微博挺管用。 2002年,常德中院率先在全省法院建立起门户网站,2009年全市9个基层法院依托中国法院网全部建成门户网站,是全省14个最早全线开通网站的市州之一。去年以来,常德法院网月点击率在全国中院月排行中一直排名前十。常德法院网还设置了群众意见栏目,及时回复网民留言,利用网络平台加强民意沟通。实行网络负面舆情24小时监控,不定期编发《常法舆情》,舆情处理实行“一把手”批阅督办制度,限期回复,及时沟通,全市法院近年来未出现重大网络负面舆情。 “喝口水的工夫就立完案了!” “法官,这喝口水的工夫,我这案就立上了?”李大妈手拿诉讼须知等材料,难以置信地看着立案窗口的卜玉苹法官。李大妈今年50多岁,前阵老伴在某工地上打工摔伤了腿,因赔偿款与工地老板未协商一致,大妈百般无奈,只好来法院起诉。在导诉员的热情帮助下,不到十分钟时间不仅很快就立上了案,法院还免收了诉讼费。大妈高兴地点着头,一边往外走,一边还念叨着:“真够快的,一点也不耽误干活!” 在立案大厅,完全开放的办公区,工作人员一站式的诉讼服务,当事人可以顺次完成递交诉状、材料审查、立案登记、通知缴费、银行收费、签收材料等事务,真正做到了案件随到随立。当事人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一站式”立案的方便快捷,更多的是司法为民的理念。 常德中院坚持把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和着力点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把司法亲民、便民、利民的措施落实到审判、执行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中。2008年以来,该院党组深刻认识到司法公开是满足人民群众司法需求、司法为民的重要举措,多措并举推进全市法院在立案、庭审、执行、听证、文书、审务六个方面全面推进司法公开,司法公开从原来的庭审公开扩展到全方位公开,从过程公开为主转变为过程与结果公开相结合。 截至2011年9月,全市法院人民陪审员参审率达到40%以上,一、二审案件公开开庭率分别达到100%和52.8%,裁判文书上网率达到68.9%。积极推进公众开放日、司法公正常德行等活动的开展,邀请群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参观、参与庭审旁听。2008年以来,全市法院组织旁听庭审和听证达420余场,2500余人次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旁听了开庭和听证。共计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气会15场,接受社会各界和新闻媒体对法院工作的监督。2010年10月,常德中院被最高院授予全国首批100家司法公开示范法院称号。 “司法救助温暖百姓心” 9月25日下午,当事人芸芸(化名)从立案庭法官手中接过了5000元司法救助金,稚嫩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芸芸因与他人发生口角被水果刀扎伤,为了治伤,已经花去了医药费10000余元,但是施害人因家庭困难,分文未付医疗费用。更让人心痛的是芸芸还是未成年人,家境十分困难,前期医药费也是借的,已无力承担后续的医疗费用,向法院提出了司法救助申请。“我们希望通过司法救助的途径,帮助那些有困难的当事人,让司法救助温暖百姓心。”该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彭世理如是说。 实行救助制度,救助金的来源是一个最基本、最关键的问题。2008年以前,全市法院未建立起统一的司法救助基金制度,各法院普遍是“单打独斗”各自为政,且相当一部分挤占行政拨款经费。 2008年以来,全市法院逐步规范该项工作,积极向党委、人大、政府进行呼吁,寻求支持。2010年,该院以市人大常委会开展《民诉法》执法检查为契机,积极开展工作汇报,市人大常委会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法院执行工作的决议》,要求市县两级政府按照中院50万/年、基层法院30万/年的标准纳入同级财政预算落实司法救助基金制度,并逐年增加救助经费。目前,全市法院累计建立起司法救助基金280余万元,已对经济确有困难的申请执行人、刑事被害人和涉诉上访群众实施救助60余人次210余万元。同时,进一步加大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力度,2008年以来累计为当事人减、免、缓交诉讼费用820余万元,让经济困难的群众打得起官司。 来源:
光明网-法院频道
责任编辑:
周翔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