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 法院> 工作通讯 【浏览字号: 打印预览】【打印 我要纠错
时刻把百姓装在心中
——鄱阳法院鄱湖法庭“大走访”活动二三事
作者:彭跃进 曹智宏   发布时间:2011-07-11 09:03:09


    为扎实推进三项重点工作,适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与期待,江西省鄱阳县人民法院鄱湖法庭紧紧围绕院党组的工作部署,扎实开展“大走访”活动,深入基层听民声,察民情,释民怨。今年以来,走访群众100余户,学校、企业20余家,发放便民联系卡500余张,化解矛盾纠纷20余起,收到群众意见和建议7条,回复率为100%。

    “民情日记”情牵百姓冷暖

    鄱湖法庭在“大走访”活动中,人手发放一本“民情日记”,干警无论是走访、法制宣传还是办案,都必须随身携带。法官们将了解到群众的诉求和愿望,群众遇到的难题、热点问题及工作建议,第一时间“原汁原味”地记录下来。

    大走访访出真情,“民情日记”记百姓冷暖。陈某、王某是相处多年的邻居,可最近因为宅基地边界问题引发了矛盾,双方相互争执,互不让步。大走访中,法官得知了这一情况,详细记载在“民情日记”本里。5月13日,法官与社区干部三次上门做陈某、王某双方工作,终使双方重归于好。此举深受当地群众的好评,老百姓称道:小小“民情日记”本,心中装着老百姓。

    今年以来,该庭“民情日记”共记录大小事项30多起,涉及低保、环境、治安、土地承包、拆迁补偿、农民工工资等等,法官实地进行调处和解释的有11起,通过向有关部门建议,协商处理的5起,先后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130多人次,收到很好的社会效果。

    “巡回法庭”为民排忧解难

    鄱湖法庭处于城乡结合部,在“大走访”活动期间,结合辖区实际,设立了“社区巡回法庭”,实行一社区一法官,积极践行“审判进社区、调解进社区、综治进社区”的“社区法官”模式,变“等案上门、坐堂问案”为走向社区、上门服务。如郭老太太膝下有3个子女,5年了,子女互相攀比都不养老,她不知流了多少泪,犯了多少难。4月17日,年迈体弱行动不便的郭老太太,只好打电话向法庭起诉。办案法官上门立案、调解,仅用了一周时间,郭老太太的生活有了保障,她眼里含着泪紧握着法官的手颤抖地说:“真没想到问题解决的这么快,这么好,谢谢法官!”

    为了有效化解社会矛盾,鄱湖法庭建立了由审判员、人民陪审员、司法协理员、人民调解员、执法监督员、社区民警组成的“五员一警”调解网络,做到“司法为民进社区,法官围着百姓转,哪里有纠纷,哪里有法官”。针对上班族、务工经商人员、企业经营者在工作日参加诉讼不便的难题,弘扬马锡五审判方式,设立“午间法庭”、“假日法庭”、“夜间法庭”,方便当事人诉讼,实现了小纠纷不出社区、大纠纷不出镇。社区居民编了一个顺口溜儿:“有矛盾用不着愁,社区法官在门口,耐心调解讲和谐,说到居民心里头!”

    今年以来,该庭共审结民事案件105件,调撤率达80.6%,诉前化解各类民间纠纷39件,巡回办案率达56.1%。诉前调解周期为1至5天,大大节约了诉讼资源,减少了群众的诉讼负担。

    “社区矫正”铺就新生之路

    鄱湖法庭积极探索建立了法庭、社区、家庭、学校“四位一体”的矫正帮教体系,用爱心铺就少年犯走向新生路。以社区为中心,定期安排法官深入社区对矫正对象实行帮教和监管;以家庭为重点,及时与被判处非监禁刑的被告人家长、亲友沟通,做好矫正工作;以学校为辅助,对于能够幡然醒悟的未成年犯,尽力帮助他们重返校园,接受良好学习教育。

    年仅16岁的康某本是一名在校生,因替同学出气将他人打伤,2008年被判处缓刑。校方担心康某这一行为会给同学带来负面影响,就劝其退学。康某的父母为此焦急不已,其本人也不愿失去求学的机会。通过法官找到学校领导磋商,让康某重返了校园。此次“大走访”,法官再次来到康某家中回访,康某的母亲热泪盈眶,对着法官激动地说:“感谢法官的挽救与帮助,圆了我儿的大学梦。”

    今年1-6月,该庭干警走访非监禁刑少年犯9人次,召开座谈会2场次,帮助失足青少年重返校园4人,将6名非监刑罪犯纳入社区矫正对象,对接率达100%,矫正对象无一人脱管失控,无一人重新违法犯罪。



来源: 光明网-法院频道
责任编辑: 张永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章程 | 入会申请 | 广告报价 | 法律声明 | 投稿信箱
版权所有©2013 法律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802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