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 法院> 工作通讯 【浏览字号: 打印预览】【打印 我要纠错
源头治理走出“先手棋”
——重庆二中院化解涉诉信访促和谐纪实
作者:张智全   发布时间:2011-08-26 09:57:41


    人们常说,感人的歌声留给人的记忆是长久的,而化解涉诉信访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更是一曲让人难以忘怀的华美乐章!

    近年来,地处三峡库区腹地的重庆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针对三峡库区涉诉信访案件多发、成因复杂、处置难度较大的实际情况,竭尽全力,多措并举,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源头治理涉诉信访的“先手棋”,最大限度地化解了涉诉信访矛盾纠纷,有力促进了三峡库区的和谐稳定。

    整合资源:实现“点线面”的有机结合

    涉诉信访事关司法公信力的树立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一直是制约法院工作顺利开展的瓶颈问题之一。为切实解决涉诉信访难题,自2006年以来,重庆二中院加大了该方面的工作力度,指定立案庭作为处理涉诉信访的职能部门,并将一批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善做思想疏导工作的法官充实到立案庭。但由于信访当事人反映的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仅凭立案庭“单打独斗”效果并不明显,以致形成了“越抓涉诉信访越多”的恶性循环。如何确保案结事了,从源头上有效根治涉诉信访难题,即成了急需解决的课题。

    为此,重庆二中院在多次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整合资源、寻求各方支持、形成合力、齐抓共管的工作思路。从2008年起,该院通过整合内部和外部资源,探索出了“点、线、面”相结合,综合治理涉诉信访的工作机制。

    ——找准“结合点”,实现内部联动。该院以立案庭为中心,将其职责定位为负责处理日常信访接待、落实领导预约接待、开展信访流程管理、建立信访老户档案等,并负责制定和实施信访老户确认、接谈、审查、甑别、息诉稳控等工作程序,促使信访日常工作扎实有序开展。同时着眼其他业务庭联动,按照既不能敷衍塞责、又不能越俎代庖的工作思路,将初次申诉率、再审改判率、二审改判发回重审率纳入岗位目标考核,努力强化服判息诉,从而形成“以立案庭为点,其他业务庭配合,人人重视信访,人人参与信访”齐抓共管的内部联动工作格局。

    ——上下沟通,实现纵向联动。众所周知,许多涉诉信访案件是当事人不服一审裁判而引发的。因此,加强上下两级法院的联动、合力攻克难题就显得至关重要。为此,该院坚持抓好“主干线” ,加强上下沟通,构建了中级法院和基层法院的纵向联动工作格局。首先,他们在辖区两级法院设立了专门的对口信访工作联系渠道,对可能引发或者已经发生的涉诉信访案件,实行信息通报交流沟通机制,及时掌握信访当事人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和应对举措;其次,统一接待口径,在对个案处理取得共识的基础上,坚持辖区两级法院一个标准,相继完善了涉诉信访案件的交办督办制度和请示指导制度,进一步提高案件办理的工作效率和质量,最大限度保证在最短时间内化解涉诉信访纠纷;再次,坚持区别对待,重点突破,也即是对那些单靠某一级法院无法妥善处理的重大、疑难案件,特别是信访老户案件,辖区两级法院通力合作,共同攻关克难。

    ——注重协调,给力横向联动。实践证明,解决涉诉信访矛盾纠纷,法院的手段和方法都很有限,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大力配合和共同参与。基于这种状况,重庆二中院紧紧围绕社会各层面,坚持多方协调,构建了横向联动的工作格局。一方面,积极加强横向协调,对那些原因复杂、矛盾尖锐、超出司法职权范围的重大涉诉信访案件,主动加强与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社会各界的联系沟通,形成社会合力,做到群策群力,促使矛盾纠纷得到有效解决。另一方面,该院建立了立案庭与辖区各区县党委、政法委和信访办的联系工作平台,通过定期召开信访矛盾纠纷“诊断会议”,积极争取党委、政府支持,综合运用政治、政策、经济、法律等多种手段,积极克服信访成因复杂性、诉求多样性与法院职能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形成以“党委领导、法院理诉、政府支持、社会参与”为主要内容的横向联动工作大格局。不少多年未得到化解的涉诉信访积案,在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配合下,都得到了妥善处理。

    “点、线、面”工作机制推行以来,重庆二中院共办结上级交办的涉诉信访重点案件72件,受理的涉诉信访案件平均每年下降7.5%以上,缠诉缠访、无理闹访等现象得到基本杜绝,涉诉信访案件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良性发展势头。

    风险评估:强化源头预防和治理

    “此案涉及人数众多,如处理不当,极有可能引发涉诉信访,务必做好服判息诉工作。”今年7月,重庆二中院受理了一起涉及三峡移民的群体性行政案件,分管立案信访工作的院领导当即要求相关部门开展信访风险评估,并及时启动相关预案。

    该院院长孙启福认为,涉诉信访多发是经济社会转型期各方利益博弈在审判领域的集中反映,尽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治理涉诉信访的关键还在于准确研判案件审理可能存在的涉诉信访风险,有针对性地提高案件质量,只有做到案结事了,才能实现服判息诉、减少直至杜绝涉诉信访的目的。据介绍,为从源头上预防涉诉信访,重庆二中院从2009年起,积极推行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对经最高人民法院裁定驳回或再审维持、处理正确且信访人的实际困难已得到解决、错误已纠正、信访人签订息诉罢访协议后无正当理由又反悔而继续上访等重点案件,均进行认真评估,逐一分析研判。对经评估存在信访风险的,立即预警,并制定切实可行的释法说理、息诉罢访化解工作方案,努力促使信访问题解决在基层,杜绝涉诉信访事件的发生,确保社会稳定。

    与此同时,重庆二中院以提高案件质量为抓手,努力从源头上治理涉诉信访。为此,该院不断建立健全审判工作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建立和完善了各项制度,对错案率、调撤率、改判率、初次申诉率、判后答疑息诉率、二审案件开庭率等指标作出明确要求,纳入岗位目标考核,促使法官树立质量意识和精品意识,不断提高案件质量,切实减少涉诉信访案件。

    此外,为确保风险评估制度能够实现预防涉诉信访案件少发生的目标,重庆二中院加大了日常信访管理工作力度。他们将“有理推定”作为涉诉信访工作的首要价值理念,采取开通院长电子邮箱、开辟网上信访专栏、设置群众举报信箱、向社会公开举报电话等方式,全方位畅通信访渠道,及时掌握信访动态,力争将矛盾化解在当地。同时大力推行诉访分离制,在立案大厅专门开辟了600余平方米的信访接待区,设置了信访接待室、信访调解室、信访人员休息室,使信访与诉讼实现了物理分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工作责任制,率先在全市法院出台《办理信访交办案件的责任规定》,将责任落实到人,依托信访案件流程管理系统,要求责任人对案件处理情况及信访人及家庭的相关信息进行跟踪了解,限期办结,奖惩斗硬,确保矛盾纠纷能够及时化解。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汇江海。通过推行涉诉信访风险评估制度,重庆二中院有效实现了源头预防和治理涉诉信访的预期目标,初次申诉案件、被上级法院改判案件和群众来信来访逐年下降,仅今年1-7月,这三项指标与上年相比,就分别下降了14.9%、27.4%和35.2%。

    完善方法:既解“法结”更解“心结”

    “做好涉诉信访工作,关键是要让上访者看到生活的希望。”重庆二中院院长孙启福认为,在众多的涉诉上访者中,除了极少数确属无理缠诉缠访外,多数是因生活有这样或那样困难,而政策或法律又无法对他们给予必要救助,才导致他们上访的。只要真诚地跟上访者交流,以心换心,妥善解决他们面临的实际困难,就一定能达到服判息诉,促进社会和谐的目的。

    巫溪县农民易某因儿子被人毒死,认为法院判决的赔偿金额少而上访,前后长达6年之久。经过多次做思想工作,在司法手段穷尽后,重庆二中院鉴于易某确实生活困难,积极与当地有关部门协调,为其解决了眼前的实际困难,但易某仍不愿承诺息诉罢访。负责处理该案的法官请来曾经多次上访的老信访户,现身说法,与其交心谈心,耐心细致地劝其息诉罢访。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听了你们两个说的一番话,我明白了许多道理。现在,我要安安心心地生活,再也不上访了!”易某当即郑重写下书面承诺:绝不再上访。

    在实践中,重庆二中院经过探索,总结出了三条既解“法结”更解“心结”化解涉诉信访的成功经验。首先,要融入司法为民的深厚感情去做信访工作,努力化解信访人的对立情绪,争取信访人的理解、配合与支持;其次,要穷尽一切手段,特别是在调处复杂信访案件时,积极争取党委、政府支持,综合运用政治、政策、经济、法律等多种手段,全力克服信访成因复杂性、诉求多样性与法院职能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不想尽一切办法,穷尽一切手段,就决不放弃信访调处工作;再次,要倾情关注民生,正确理解部分信访群众生活困难与缠诉缠访之间往往存在互为因果、互相促进的关系,坚持从解决民生问题入手,推动信访工作的思路,采取司法救助、经济帮扶、争取低保政策等措施,倾情关注和竭力解决民生问题。

    为切实有效化解涉诉信访,重庆二中院还把调解作为首选方法,将调解网络延伸至基层法院、人民法庭和乡镇司法所、村(居)委会,构建起以该院及辖区基层法院为主干,司法所为纽带,村(居)委会等非诉调处组织为基础的相互配合的三级调解网络,针对不同案情和不同当事人,灵活运用各种调解方式,实现“因案而调,因人而调”的良性循环,促使纠纷顺利解决。2010年以来,一、二审民事案件调撤率达到38.1%,为历年之最;刑附民案调撤率达到58.1%,同比上升40%,有效化解了一批可能引发涉诉信访的案件。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2009年以来,重庆二中院共化解历年涉诉信访积案103件,先后多次被最高法院、重庆市人大、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评为“涉诉信访工作先进集体”,为增进三峡库区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了力所能及的贡献。



来源: 光明网-法院频道
责任编辑: 张永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章程 | 入会申请 | 广告报价 | 法律声明 | 投稿信箱
版权所有©2013 法律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802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