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 法院> 法官风采 【浏览字号: 打印预览】【打印 我要纠错
温暖的法官之路
——记新疆新源县法院民二庭女法官巴哈尔古丽
作者:吕蕾   发布时间:2015-09-17 11:27:04


    秋日的阳光透过玻璃窗,暖暖地晒在办公桌上的卷宗上,正在书写判决书的巴哈尔古丽法官认真地敲打着键盘,她的脸上永远洋溢着自信和从容,享受辛勤付出后的坦然。    

    巴哈尔古丽,37岁,哈萨克族,中共党员,现任新源县法院民二庭法官。巴哈尔古丽1996年参加工作,在新源县当了13年教师,按照家人的想法,在学校工作是再稳定不过的工作了,有寒暑两个假期,工作时间也比较固定。巴哈尔古丽对自己的工作一直也很满意,尽心尽力地当好一名“园丁”,守护着班级里的小小花朵。

  直到2006年9月的一天,她的世界突然多了一份向往和期待,理想和信念像种子一样在心里翻腾着、成长着。学校为了给老师和学生普及法律知识,组织了部分师生到新源县法院观摩庭室活动,巴哈尔古丽有幸成为观摩活动的带队老师。那是她第一次走进法院,威严的法庭上,法官庄重的手持法槌,伸张正义、主持公道,这对她来说有着无限的神秘与向往。

  回到家里,她一连找了几部关于法官题材的电视剧来看,法官代表正义的形象在她心里根深蒂固。从那以后,巴哈尔古丽有时间就会去法院旁听案件审理,还买了不少法律书籍在业余时间学习,因为她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要成为一名铁肩担道义的人民法官。当时家里人都反对,怕她因此丢了本职工作,但她却义无反顾地坚持,因为只有她知道,心中的的法官梦已经被烧到了白炽化。通过一年多的努力,她积累了一定的法律知识,2008年她向原单位提出辞职,并参加公务员考试顺利的考入新源县法院工作。

    来到法院工作后,由于她双语基础较好,巴哈尔古丽被分配到立案庭任翻译,工作以后才发现,原来自己离一名高素质的法院工作人员还有很大的差距,对法言法语掌握不好,参加庭审翻译很难适应法官的思维模式。当时的巴哈尔很沮丧,觉得自己能力有限适应不了法院的工作,打起了退堂鼓。法院的同事们发现了她的困难,主动的帮助她,引导她,法院党组书记亲自与她谈话,了解她工作的困难,并根据岗位实际情况采取了“党员互助小组”的方式,对年轻及新入职干部进行帮助指导,让他们尽快适应法院工作,转变角色。

    “法院就像一个大家庭,各民族的同事在一起不分民族、不分彼此,谁有困难都会拉一把。”这是巴哈尔古丽来到法院最大的感受。

    多年来,新源法院始终将干部队伍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注重新人培养,发掘干部潜力。2007年以来,该院通过公务员招录,注入了一股高素质的新鲜血液,特别是一批“双语”能力强的干警,在培养提升他们业务素质的同时,如何将他们培养和塑造成优秀的“双语”法官这方面一直是院党组关注的工作。为此,新源法院通过两种思路分层次培养。一方面,甄选“双语”能力强新任干警兼职翻译。通过参与翻译各种裁判文书,使他们先行掌握法律专业术语,为其走上审判岗位打下语言文字基础。另一方面,跟案学习,提升庭审能力。通过一定时间的兼职翻译,新任干警在语言文字上已积累了相应的基础,再逐渐通过担任书记员、参与合议庭庭审合议、排期分案参与审理这一过程,逐渐使新任“双语”法官走向成熟,人尽其用。

   在院党组关怀和同事们的帮助下,巴哈尔古丽的进步很快,她勤奋努力,加班加点,不到半年的时间已经能熟练的掌握法律文书和庭审翻译技巧,对审理程序也能熟悉把握。2009年参加全国统一司法考试一举通过,又经过两年的实践锻炼和跟案学习,2011年她终于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法官走上了审判岗位,至今年均办案200余件,成为新源法院的业务骨干。

   “为了更好地做好审判工作,院党组安排我们法官结对子学习小组走进牧区、进村组,在百姓的田间地头开展法制宣传活动,实行巡回审判、以案释法,增强各族群众法律信仰和法治意识的基础,也让我和法院老法官学习到了做群众工作的技巧,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办案,真正做到人民法官为人民。”巴哈古丽说,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法官,不仅是自己信念,更是对法律的信仰。  

    时间如流水只顾向前迈着步伐,法院审判大楼上的国徽闪着金色的光芒,法院的干警们日尽心尽力的做好各项工作,他们秉持法官的敬业,透射职业的良知,接受全新的挑战用,用法律人的忠诚追逐心中神圣的太阳。他们的心中只有一个目标“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这也是他们为新疆即将迎来的“60年大庆”准备的最好的节日献礼。



责任编辑: 李霄

分享到:分享数:0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章程 | 入会申请 | 广告报价 | 法律声明 | 投稿信箱
版权所有©2015 法律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802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