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看重农民兄弟信任的“快三姐”
——黑龙江省龙江县法院黑岗法庭副庭长杨学彦事迹 作者:刘卫平 刘杉 刘明洲 发布时间:2013-04-19 10:41:06
杨学彦在接待当事人
杨学彦,黑龙江省龙江县人民法院黑岗人民法庭副庭长。她的朋友开玩笑:把她放到农民堆里,都看不出她是个法官,就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农民兄弟看见她,也笑称:“她是我们的司令,谁家有什么事情她都清楚,到当事人家办案,狗看见她都不咬,太熟了。”
牵挂当事人退换金戒指 龙江县人民法院黑岗人民法庭副庭长杨学彦大嗓门,心直口快,为人爽快,审结案件快,干警们亲切的称她“快三姐”。 最近一直有件事情没了,这件事成了她心病。黑岗村的新村屯的杨大姐去年起诉儿女的赡养问题。杨学彦几次调节,杨大姐到大儿子家生活。今年老人突发奇想,想到养老院生活。她身体活动不便,几次找到杨学彦,还给了一枚金戒子。当时屋里有很多人,杨学彦担心当场拒绝,老人承受不了。事情过去几天,杨学彦的心中一直放不下。 17日上午,杨学彦和另一名法官到杨家回访,随身还带着金戒子。杨大姐看见杨学彦没说几句话,眼泪就留下来,意思还是想上养老院,主要原因是不想给儿女添麻烦。“大姐,家里的儿女对你这么好,到养老院生活哪能像在家这么舒服。” 两个人唠了一会,杨学彦拿出金戒子,“大姐,这枚戒子我不能要,你看我的手哪像戴戒指的,你还是自己留着吧。”说着将戒子还给杨。 一把三角型的椅子,上面的垫没了,只剩个支架,这个支架就是杨大姐拐杖。杨大姐一点点移动拐杖,送杨学彦离开。杨学彦说:“我会经常来看你,你有困难让孩子给我打电话。” “乡下法庭与群众接触最近” 杨学彦从小在干部家庭长大,没有在农村呆过一天。2003年,在县法院机关工作的她,主动要求到基层人民法庭工作,因为:“乡下法庭与群众接触最近,最能直接感受到群众的疾苦。” 黑岗法庭辖区面积700多平方公里,管辖华民乡、广厚乡、黑岗乡居住的百姓的民事纠纷,辖区共有21个行政村,44个自然屯,10个乡直畜牧场,1个农作物原种场,人口总数为6.8万多人。法庭有干警4人,其中法官1人,法官助理1人,合同制书记员2人。 农村法庭环境艰苦,人少事多任务重,交通不便条件差。为了能尽快办结案件,案件一到手,马上排期开庭,抓住重点,分析难点,掌握焦点。能调解的尽量调解,不能调解的尽快判决。 杨学彦白天忙着发传票、调解、开庭,晚上忙着写判决书、查阅案卷,加班加点,没日没夜,脸上经常是一层灰,身上常常是一层土。每次遇到赡养案件时,杨学彦都尽最大努力在最短时间内结案,并考虑如何找回一家人的欢乐和温馨,而不是简单的追求案结事了。 去年,杨学彦接了一起棘手的赡养案件。广厚乡的76岁许老太起诉4个儿子不尽赡养义务。许老太生活不能自理,又无经济来源,到老年没有一份依靠,无奈从家艰难的走到了法院。 杨学彦当日立案,来到老人家,将法庭设在了炕头上。4个儿子争议较大,媳妇们也争论不休,谁也不愿意尽赡养义务。杨学彦说:“老人拉扯你们四个人从黑发变成了白发,辛苦一辈子,你们长大成家了,日子好了,老人就没人养了,这说的过去吗!” 杨学彦苦口婆心调解劝说,最后4个儿子和媳妇被她的执著和真诚打动了,决定母亲由大哥照料日常生活,其余每人每月给付母亲100元赡养费。 收下笨鸡蛋回赠两袋面 审理婚姻与家庭的案子,解决的是邻里纷争,杨学彦针对不同层次当事人,运用不同方式,常常把法言法语转化成家长里短,贴近百姓,寓法于情。 华民乡鞠某农民诉杨某相邻关系纠纷中,被告杨某七十多岁。杨学彦几次到杨某家去找,杨某都以放羊为由拒不着面:“国家领导人来我都不见!” 为使法律文书尽早送到当事人手中,发挥巡回法庭的作用,杨学彦走水田地的池埂,过旱田地的垄沟,到草甸子上去找杨某。杨某看到一张晒得黝黑、满脸汗水、一身灰土的杨庭长,从一个脏兮兮的塑料桶里倒出水来,端到杨学彦的面前。 “都是老邻居,抬头不见低头见,又都多大点事儿。”杨学彦接过水杯一饮而尽,坐在地头上,用最淳朴、农民最易接受的话语和杨某交谈,这一切深深地打动了杨某。最后,双方当事人在杨学彦的主持下,坐在地头上将该案以调解的方式结案,握手言和。 事后第二天,杨某捧着一箱自家产的“笨”鸡蛋,给杨庭长送到法庭,表达感激之情。杨学彦百般拒绝,杨某欲哭着说:“杨大妹子,你是不偏心的法官,我服你,你必须收下!”杨学彦无奈收下了鸡蛋,买了两袋白面,放在了杨某的四轮车上。 杨学彦丢弃县城的办公环境,走进了农村大院落,整日与一身泥土的农民“过招”, 9年换回了众多的称呼:司令、大妹子……杨学彦却觉得:什么称呼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农民兄弟的信任! 责任编辑:
李亨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