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 法院> 工作通讯 【浏览字号: 打印预览】【打印 我要纠错
传承革命精神 再造红色法庭
——巴州区人民法院恩阳法庭打造红色法庭纪实
作者:巴中   发布时间:2012-12-29 09:38:21


    “艰苦奋斗、依靠群众、着重调解”,是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人民法院恩阳法庭在争创一流、推进人民法庭规范化建设中,根据“一庭一品”建设要求,着力打造红色法庭,总结和提炼出来的宝贵经验。

    艰苦奋斗:八十年的光荣传统

  1933年,红四方面军入川后在巴中建立革命根据地,同年八月在恩阳古镇建立恩阳县苏维埃政府,并设立恩阳革命法庭,有常驻工作人员5-7人,法庭主席由保卫局局长罗荣昌兼任,在恩阳镇老场街一座上、下两层土木结构的瓦房内办公,楼上审案、楼下关押人犯。主要承担镇压反革命、调解民事纠纷,维护苏区经济秩序的任务。至一九三五年六月红四方面军北上撤离时仅存两年时间,由于革命法庭主席王荣昌未及时撤离,被国民党反对派残忍杀害于革命法庭曾使用的刑场——启凤桥。在当时的艰苦环境和条件下,恩阳革命法庭审结刑事案件80余件,镇压反革命近200人,调处各类民事案件200余件,有效地保卫了苏维埃政府革命成果,维护了苏区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同时留下了“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解放后,巴中县人民法院成立后,在恩阳镇派驻人民法庭,负责恩阳、雪山、渔溪、花丛、茶坝片区各类案件的审理,恩阳法庭一直在区公所安排的两间阴暗潮湿的办公室办公,住宿租住民房。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自筹资金,率先在巴中地区建立了约300平方米的办公、住宿于一体的法庭。2010年,位于恩阳镇登科寺街头一座欧式风格,600平方米的办公住宿综合楼竣工入住。

  办案条件虽然得到了较大改善,但恩阳法庭管辖幅圆面积宽,十多万人口,而且还有一个工业园区,面临着人少案多、社会矛盾复杂的困难局面,巴州区人民法院十三个人民法庭人员配置均仅有“一审一书一安保”,其它法庭年均受理案件只有100多件,而恩阳法庭年均案件突破200件,同等人员条件下,案件却是两倍。这意味着,一个法庭等于两个法庭的工作量,一个人要完成两个人的工作任务。在困难面前,恩阳法庭干警们没有选择退缩,他们继续发扬革命法庭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在争创“两个一流”,推进人民法庭规范化建设中,按照“一庭一品”的要求,着力打造红色法庭。

  今年,他们根据市委李刚书记的“五加二”、“白加黑”工作法要求,长驻法庭,经常加班加点,节假日照常上班,截止目前,已受理各类案件245件,审结240件,结案率达98%。

    依靠群众:化解矛盾的法宝

  恩阳镇地处巴中西大门,自古以来都是巴中远近闻名的水陆码头。三教九流人员汇聚于此,各种利益矛盾交汇于此,尤其是社会矛盾纷繁复杂,稍有处置不慎,便会带来不可预料的后果。上世纪三十年代恩阳革命法庭创立的“依靠群众”,化解各类矛盾纠纷的经验,成为解放后,恩阳法庭历任法官走遍山山水水,全面依靠群众,把“马锡伍审判模式”演绎得淋漓尽致,是化解大量的矛盾纠纷的制胜法宝。

  “情法相融化纠纷,家国相安平天下”。“怀爱民之心,办利民之事”。恩阳法庭励志室墙上悬挂的七面锦旗述说着背后一个个精彩生动的故事,不仅诠释着人民法官“一心为民”、“警民亲”的赤子情怀,而且体现了该庭依靠群众化解各类矛盾纠纷的制胜法宝。

  “张庭长,快到三医院去,那里有人闹事!”今年4月24日,该庭庭长张立的手机响起了急促的铃声,恩阳镇党委领导的话语显得十分急迫。

  张立迅速和同事们赶到巴州区第三人民医院。现场上,只见20多名当地居民情绪激动,封住大门和药房,阻挡医院营业。见此情景,张立一行赶紧和镇政府、派出所、司法所的人员一道分头做疏导工作,控制现场,了解情况。事情起因缘自恩阳镇街道居民赵芝兰因病入住三医院,后因该院存在诊疗过错致患者病情加重,经相关机构鉴定为三级伤残,故患者子女及亲属聚集医院讨要说法。

  了解情况后,张庭长迅即主动开展诉前调解工作,在安抚好当事人情绪后,组织双方当事人到法庭座谈协商,采取“面对面、背靠背”的调解方法,集中做双方的工作,既指出医院存在的过错,又对赵氏亲属的过激行为提出劝告。法庭又联动镇政府、派出所、司法所分别做双方的工作,固定相关证据。法庭还邀请街道基层组织和有影响的人士参与协助疏导。经过艰苦细致的调解工作,当日即达成了由巴州区第三人民医院一次性赔偿赵芝兰各项费用七万八千元的调解协议。5月3日,双方在法庭履行完毕。

  一起十分尖锐的矛盾纠纷终于快捷高效地得到化解,医院秩序恢复了往日的平静,该院领导和职工感慨万千,对法庭工作赞不绝口,他们一合计,就派职工代表专程向法庭送了一面锦旗,上书:“公正司法护权益,一心为民解纠纷。”

  这起矛盾尖锐的难案,是恩阳人民法庭依靠群众化解众多矛盾纠纷的一个缩影,尤其是今年来,该庭在巴州区人民法院开展“三个面向”活动、启动司法联络员制度以来,充分发挥辖区100多名人民调解员、人民陪审员、“两代表一委员”、社会知名人士等担任司法联络员参与协调、矛盾信息情报反馈、委托调查、调解的相关职能作用,庭前调解各类纠纷132件,有效地缓解了法庭人少案多的困难。

    着重调解:解决问题的途径

  “诉前调解、庭前调解、庭中调解”,这是恩阳人民法庭办理每件案件必走的“三步”曲。是恩阳革命法庭当年维护苏区社会经济正常秩序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有效手段,解放后,历任法庭负责人都坚持了这一重要传统。

  “这件事缠得我们莫法了,只有靠法庭处理了”。今年5月22日,承建巴南高速公路D1合同段的成都红海洋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向恩阳人民法庭递交了诉状。

  “高速路的事是大事,耽搁不得啊!”庭长张立看到当事人焦急的表情,心里不由感到沉甸甸的,他迅即与同事们统一了认识,反复商讨化解方案。说办就办,张庭长和同事们来来往往,穿梭于建设工地、相关部门和当事人住地,踏勘现场,查看相关资料、核实情况,终于弄清了纠纷的来龙去脉。原来被告王彪家住恩阳镇两路村,系红海洋公司聘用员工,在高速路D2工地钻炮眼施工中致伤,治疗后经鉴定构成7级伤残,并经巴州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仲裁,由原告给付被告各项赔偿费用共计107410.06元。双方经多次协商,始终就赔偿数额达不成协议,被告遂多次到工地采取睡在挖掘机上等方法阻挠工程施工。

  “我们就用联动调解的方法化解矛盾纠纷!”弄清情况后,张庭长胸有成竹地展开了调解工作。首先是法庭邀请恩阳镇政府、派出所、司法所、被告所在地两路村委会干部参与庭前调解。然后在庭审中,着重调解,引导双方既要大力支持重点工程建设,又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同时又采取电话调解的方法,与公司赵总通话一个多小时,向其介绍了被告家父亲去世、母亲常年瘫痪在床、本人孤身一人的窘境,希望公司维护自身形象,扶助弱者。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锲而不舍地做调解工作,耗时六个小时的庭审调解终于尘埃落定,原、被告双方互谅互让,达成了由原告分两次向被告支付各项费用8万元的调解协议。6月15日,王彪按期领取了第一笔赔偿款4万元,并向法庭赠送锦旗一面:“秉公执法为民解忧;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恩阳法庭在处理各类案件中着重调解,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截止2012年11月20日,该庭受理各类案件245件,审结240件,其中调撤227件,调撤率高达94.5%,超出全院平均调撤率近20个百分点。所结案件中,判决13件,上诉仅1件,维持原判。执行15件,全部和解执行,全部执行到位。执结率、执行和解率、执行标的款到位率均为100%。



责任编辑: 力蒙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章程 | 入会申请 | 广告报价 | 法律声明 | 投稿信箱
版权所有©2013 法律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802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