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社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社区建设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江苏省沛县以栖山镇胡楼村为代表,在农民自主建社区过程中,走出了一条新型社会建设之路,即协商民主下的村民自治。在政府引导下,胡楼村民坚持“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原则,农村社区农民建,自主选房、自主调地、自主拆建、自主理财、自主管理,村集体项目也自建,变农民被动“上楼”为村民自主“建楼”,变政府“包办、命令”为政府“引导、扶持”,变长官意志“一言堂”为广大干群“群言堂”,变财政“铺张浪费”为“勤俭持家”,变过程“暗箱操作”为“阳光操作”,村民、村干部和村集体多方受益,各方面和谐共融。“胡楼实践”为建设新型农村社区、重塑农村社会信任、营造农村社区自治氛围探索了新路,为“美好城乡建设行动”提供了范例,具有推广意义。
沛县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位于江苏省最北部、美丽富饶的微山湖畔,面积1576平方公里,人口125万,辖15个镇、1个省级开发区,381个行政村(居)。近年来,沛县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关键举措,建成了一批“民富、村强、貌美、居安”的新型社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不单是盖房修路、建公共服务设施、搞绿化美化等硬件建设,尤其需要加强以“村民自治”为核心内容的农村社会的软件建设。因为只有着力拉长农村社会建设这块“短板”,才能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江苏省沛县以栖山镇胡楼村为代表,在实施村庄建设和农村社会建设“双轮驱动”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农民在新社区建设这一载体和平台之上,把协商民主下的村民自治贯彻于其中的每一个环节,创造了“造价很低、村民满意、干群和谐、宜居幸福”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典范。
动因:改造环境,改变体制
日益变差的旧村软硬环境成为农民迁居建新社区的内生动力。2005年之前,沛县栖山镇胡楼村农户建房高低宽窄不一常常发生邻里矛盾;地基有高有低给村庄雨季防汛排水埋下隐患;农村脏乱差的环境与提高幸福指数的矛盾日益加剧。另外,随着人口增长与经济条件改善,新一轮建房潮已经来临,10年内村里大部分农户将拆旧建新,如果还在旧村无序建设,上述矛盾必将进一步加剧,而建设新社区则是解决矛盾的重要途径。
稀缺的土地资源是政府引导农民迁居的外生力量。胡楼行政村辖6个自然村,共650余户、2700多人,耕地总面积3663亩,村体总面积977亩,户均村体面积1.5亩。在政府引导下,村民认识到,如果迁村并居,至少可以腾出2/3的村体面积用于农业生产,即户均增加1亩地,那将是一笔可观的土地资源。如此,既能增加农业生产用地,又可缓解国家土地资源稀缺的问题。2005年冬季,胡楼村两委带领大家多次召开党员和村民代表大会,最后商定:从2006年开始迁移农户到交通方便的龙河路西边建设新社区。
长期以来,农村事务由政府包办、行政命令、暗箱操作、干部“一言堂”的情况在一些农村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由于农民不知晓,或与农民的实际想法产生冲突,不仅许多事务难以开展,而且即使开展,农民也热情不高,甚至“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冷漠的心态较为普遍。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在农村就是要让农民当家作主,真正唤醒广大农民的主人翁意识。“自主”是农民的基本要求,是农村改革、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因;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农户是农村经济中最基本的经济单元,他们最直接与农村的各方面接触,最能反映农村的问题。2005年以来,沛县县委县政府坚持农民是新农村建设主体的思想,逐步探索出了“政府引导、农民自建、社会共助”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实施路径。在具体操作中,沛县制订、实施了村级事务民主管理的“1+5工作法”:“1”是指一个核心,即支部引领;“5”是指五个环节,即大家协同参与的提议、商议、决议、执行、监督5个环节。
新社区建设牵涉村里的每一家农户,新社区的整体规划、房屋造型、土地使用、资金管理、建设方式等等一系列问题,都是大家共同关心的事情,尤其是建房款的使用和管理更是村民最敏感的事情。“大家的事情大家办,农村工程农民建”成为胡楼村两委和广大农户达成的共识。在政府引导下,胡楼村两委放手发动群众,大政方针由村支部引领,具体事务让农民自主,村两委、党员、村民代表和村民全过程协同参与。探索了一条“农民自主、百姓放心、节约高效、村民自治”的新路径。
过程:全民参与,全程自主
2006-2009年,胡楼新村兴建了院落式8户联体二层新居,但随着时间推移,村民发现,“两层楼房+一个小院”仍有不合理之处。当时有人提出建设多层公寓式楼房以减少占地面积,农户认为现阶段不符合农村生产方式而予以否定。那么,下一步建设什么样的房子?如何结合实际来解决农户的农机具存放问题?怎样让岁数较大的老年人也搬到新村来居住?为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沛县政府研究室的干部多次到村里与农户攀谈,深入了解农民的想法和生产生活实际需求,设计了一种“1+2新农居”,农户充分讨论后,认为设计科学实用,于2010年春季开始建设,到2011年秋季农民踊跃建设了11栋176户,农户对“1+2新农居”十分认可和欢迎(见《半月谈》2011年第3期的报道)。
建设新社区肯定要占用土地,那么新社区的建设用地从哪儿来?从其它地区新社区建设用地的实例来看,采用3-5万元/亩一次性购买的办法,大大增加了农户的建设成本。胡楼村民认为,出钱购地实在太贵,占用的土地都是本集体村民的,为何不进行调地呢? 村民商议研讨后认为,可以把建新用地与将来复垦的旧村土地进行调节置换。
建新社区头两三年,建设了新房,但没有一户拆除旧房的,老村的旧房仍占着。为解决这个问题,全体村民代表经过讨论,一致作出决定:自2009年元月1日起,必须先拆旧房、后建新房;过去两三年的建新户也要逐步拆旧,否则加倍收取建新占地的租金。新办法实施后,不但避免了“建新难拆旧”的难题;而且,村民发现,先拆后建,旧料还可重复利用,能够节省一大笔资金。几年来,共拆旧300多户,腾出旧村土地400余亩,复垦后建设了高收益的木耳大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关于农民新居的建设,一直沿用2006年以来清包给施工队的办法。“1+2新农居”一栋楼的16家农户联合把新房的建造工作清包给本村的施工队,农民是甲方,施工队按照农民的意愿进行施工。建筑队都有技术员,严格按照图纸的要求施工,农民一有时间就到施工现场转转看看,保证了“1+2新农居”建设的高质量。
建房款的使用是农户最为敏感、最为关心的事情。如何理财,把钱花在刀刃上?农民充分发挥智慧。选人。一栋楼的16户充分协商讨论,选出其中两名代表,一名负责购料,一名负责收料和看料。两名代表也有劳动报酬,16户给他们按日记工,支付工钱,每人25元/日(2011年增加到30元/日)。管账。每户预先拿出4万元交到村里群众最信得过的两位老党员手里,一位管账,另一位管钱。两位老党员被聘请坐镇村委会,常年为乡亲们服务,发挥余热,由村委会支付每人每天13.3元的辛苦费。购料者从两位老党员处签字支取购料款,购料票据一式三联,管账、管钱、购料者各执一联。工程结束后,每栋楼的建筑费用清单和各户结账清单,一式17份(其中1份村委会存档备案),发放到16家农户手中,各家各户清清楚楚,心如明镜。管物。农户商定,所用的钢筋、水泥等建材一律购买正规厂家、相应型号的合格品。购料者货比三家,挑质量过关、价格合理的建材购买。由于批量购料,使得房料价格较低,减少了交易和运输成本。2010年,胡楼村农民自建的160平方米的“1+2新农居”,每户只占0.16亩宅基地,总造价5万多元(由于建材和人工成本上涨,2011年每户造价为6万余元)。“1+2新农居”在胡楼村收到了造价低、质量高的效果。
农民在自建新房(为私人物品)时,属于公共物品的村集体项目(主要包括水电路等公共基础设施,活动广场、卫生室、幼儿园、超市、村综合服务中心等服务设施)也在同步建设。村集体项目也实行协商民主的自主建设机制,具体为:村两委负责村集体工程的领导和协调,由老党员和村民代表组成的“项目理事会”,全权负责项目的实施、民主理财和监督全过程,根据建设计划,清包给施工队(工人多是本村村民)进行施工。村集体项目由政府、机关部门、企业、社会团体、社会贤达等共同出资,自建的权益归村集体所有。
农民入住新社区后,由村两委提议,村民代表商议决议,筹建了由农民自己组成的绿化管养、卫生保洁、文明宣教(村文艺队)、民事调解(和事佬协会)、治安联防五支队伍。和事佬协会人员由德高望重的村民组成,他们当“老娘舅”,打圆场,直接介入调解工作,使百姓的矛盾化解在最基层。胡楼村农民商量出的保洁办法有其特别之处:一家一个小型的保洁桶,没有建设不远一个的垃圾池(可避免二次污染;再说垃圾池建在谁家附近谁家烦),经保洁人员直接让垃圾入车;保洁人员由村里的贫困户担任,贫困户在领取政府低保补贴的同时,又从一份劳动量不大的工作中增加了收入,干得非常高兴。五支队伍的经费由社会共助:村民拿一点,村集体出一些,政府补一些,经营大户捐一些。
特色:主动自主,阳光操作
一是变农民被动“上楼”为村民自主“建楼”。
近年来,全国有20多个省市进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几乎无一例外地进行迁村并居。在此过程中,农民的新房建设至关重要。“农民被上楼”的现象在各地频频发生,引发农民的不满。因为“拆村并居后集中居住的农民,由于没能改变生产方式,但必须改变生活方式,便往往陷入收入没有增加而生活费用明显高涨、从而入不敷出的窘境,或者不得不再次背井离乡外出打工,使新房成为空房。”(引文见陈锡文《工业化城镇化加速下的“三农”问题》)
胡楼村农民自建“1+2新农居”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思路。50多平方米的一楼,可以放得下农机具和农产品,满足农民的农业生产实际需求。新农居楼层较低,方便农户的上下,使居住和生产都方便。更重要的是,农户通过“1+2新农居”的建设,实现了自主管理、民主理财,体现了农民当家作主的精神,培养了农民主人翁的意识,成功地将村民自治落到了实处。
二是变政府“包办、命令”为政府“引导、扶持”。
近年来全国不少地方在新农村建设中,政府委托开发商给农民建房,农民被动“上房”。但是,没有农民的主动参与,没有农民的情感和人力物力的投入,农民较难认同这是“自己的家园”,新建的不是“集体宿舍”。即便政府或企业出资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也应该保证农民的主体地位。
沛县坚持“政府引导、农民自建、社会共助”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之路。政府作用主要体现在规划和公共投入等服务方面。农民是新村建设的主体,政府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尊重其主人翁地位。社会共助指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整合各类支农资金,政府机关挂钩帮扶,鼓励企业、社会团体、社会贤达支持新农村建设。2006年以来,政府和社会各界对于胡楼新村水电路、广场、卫生室、幼儿园、绿化等公共投入累计800多万元。2011年,江苏省把沛县列入全省首批“村庄建设与环境整治试点县”,给予2500万元的资金扶持。目前胡楼、草庙、任庄、陈油坊、潘阁、姚楼、袁圩子、马元等8个村正在向着三星级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目标迈进。
三是变长官意志“一言堂”为广大干群“群言堂”。
为了避免村内事务长官意志“一言堂”,胡楼村两委班子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引导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实施、管理全过程自主、积极参与。村支书王吉勇自2002年上任以来,一直坚持农户能够自己做的事自己做,能够联合做的联合做,村两委从不包办,而是放手让农户自主协商、民主理财、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提议、商议、决议、执行、监督的过程均由大家协同完成,改变了干部“一言堂”的惯例。
四是变财政“铺张浪费”为“勤俭持家”。
如果把工程包给承包商,一个10万元左右的项目,从立项、招标到最后竣工验收,中介费用至少要一两万元,这些费用都要从项目经费中扣除;而且,大工头包给小工头,经过层层“瘦身”,剩余资金能做的事越来越少。
通过农民自主建设新社区,农民的资金投入比开发商卖给农民房少得多;与此同时,政府的资金投入也完全花在了刀刃上。胡楼新社区的一座桥,政府按照包给承包商的预算造价10万元进行拨付,由胡楼村委会组织村内的施工队,村民代表进行监督,该桥只花了7万元就建成了,而且质量很好,节省的3万元用于社区内的环境保洁。
农民自主建设,首先,没有任何中介费用,确保每一分钱都用于建设;其次,村民在工程资金的使用上精打细算,就地取材,能够减少建设成本,胡楼农民拆除旧房后、质量较好的旧砖旧石用在了新楼房建造上,另一部分旧料用在了木耳大棚搭建上;再者,农民的监督,杜绝了工程上“跑、冒、滴、漏”等现象的发生;最后,没有承包商的利润,管理费很少,没有税负,能够达到“花小钱,办大事”的效果。“农民自主建社区”模式变财政“铺张浪费”为“勤俭持家”,政府和农民双赢。
五是变过程“暗箱操作”为“阳光操作”。
胡楼村干部从不插手农民建房款的事情,让农民选出自己的代表来理财,村干部给大家的印象是一身清廉;同一时期,各栋楼的造价相差无几,也制约着群众代表在其中牟私利的机会。透明理财,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村干部经济上的清白,打下了农民信任村干部最重要的基础。村干部给予了农民自主,让一切事务在公开透明环境中运行,变过程“暗箱操作”为“阳光操作”,实施了拆建过程中的群众有效监督,完成了拆旧建新的重大任务,消除了干群之间的猜疑抵触情绪,建立了彼此互信的基础;而协商民主的环境又促进了村干部对权力的敬畏和自律,进而真正服务于广大农户。真可谓“工程实实在在,资金明明白白,干部干干净净,群众高高兴兴”。
绩效:多方受益,各方和谐
首先,已迁居的村民受益最多。农民联合连体自建新房,省地、省钱、省时、省心,住上了比城里人还大还舒适的新房子。优美的环境、和睦的邻里关系、和谐的村风,给人们带来舒畅的心情,农民的精神面貌为之一新,农民的幸福指数提高了。新村广场上每晚的集体舞会,新村聚集的旺盛人气,提高了人们交流和互帮互助的机会,让妇女、儿童和老人等弱势群体在新社区环境中真正找到了村集体的温暖,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和谐。
其次,村民增加了收入。建新社区的建筑队工人多为本村人,他们获得工资性收入。木耳种植大户获得经营性收入,每棚(平均占地1亩)木耳纯收益高达1.5-2万元(2011年春夏的数据)。灌装菌袋和木耳采摘为用工高峰期,每天达三四百人,村民打工取得收入。因为胡楼村的村风好、民风好、村班子好,近几年吸引了种鸭养殖、服装加工、猪鸭宰杀、公墓经营等企业来胡楼村的废旧窑厂土地上投资兴业,吸纳了胡楼村民一百多人打工。胡楼村一、二、三产业的发展,使得农户在家门口也能打工挣钱,还能照顾老人和孩子,促进家庭和谐;与此同时,近几年胡楼村民前往城市打工的人数逐渐减少;建新村带来的联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逐渐显现。
首先,村干部赢得广大老百姓的好口碑。村干部让农民当家作主,让农民自己管理自己。协商民主的环境又督促村干部廉洁奉公、秉公办事。正是协商民主下的村民自治机制,让胡楼村干部秉持一颗颗公心,赢得广大老百姓的高度信任,带领全村村民,齐心协力共建自己的美好家园。群众都说,整个胡楼村的新村建设,村两委班子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次,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大大增强。在人人关心的拆旧建新中,党员干部引领村民以谋事凝聚人心,以干事集聚人力,不为困难找理由,只为成功想办法,村班子成员得到了锻炼、经受了洗礼,提高了村两委的公信力、战斗力。胡楼村两委多次受到上级党委政府的表彰,村支书王吉勇连续多年被评为“五星村支书”。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大部分农村村集体面临着“分”有余而“统”不足的困境:作为土地所有权的主体,逐渐丧失了对土地的支配能力,集体所有权名不副实;大部分村庄的集体资产被瓜分殆尽;取消农业税之后,村集体“统”的一面更加被弱化。
胡楼村通过农民自主建社区,增强了村集体“统”的功能。首先,村集体增加了农业生产用地。胡楼村腾出的旧宅基地并没有用于商业和房地产开发,而是取之于农民用之于农业,把一家一户很分散的宅基地复垦后集中管理经营,由政府每棚补助2500元搭建木耳设施大棚,种植黑木耳,成为高效设施农业用地。亩纯收入近2万元的木耳种植效益,显现出了村集体“统”的力量,增强了村集体的向心力。其次,村集体有了可持续收入。土地是农村最重要的资产,有了土地便有了资本。旧村复垦后由种植大户经营的木耳大棚,上交的每亩800元的土地租金成为村集体的重要收入。胡楼村多年废弃的旧窑厂土地上引进的几家企业,也为村集体增加了收入。这些都为村集体提供公共服务、开展集体事务打下了重要经济基础,使村集体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村集体”。
近几年,因为不尊重农民意愿导致农民“被上楼”的情况在全国很多地方上演,更谈不上和谐。构建和谐社会,在现阶段的首要任务就是构建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和谐。
协商民主下的新社区共建为阶层之间和阶层内部的握手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农民自主带来了胡楼新村各方面的和谐共融,在迁村并居的实例中实在是难得的创新。农户与村两委和谐。从新村建设之前的宣传发动,到规划、图纸设计、放线,再到水、电、路等公共基础设施的配套,胡楼新村村两委班子成员一直全力服务于广大农户,成为真正的为老百姓尽心的奉献者,赢得村民的赞誉。 农户与农户和谐。农户在自我联合、自我管理和民主理财建楼的过程中,不断商量各种事情,加强了交流和沟通;这种紧密的合作和互帮互助,很大程度上消除了过去邻里之间的诸多矛盾和隔阂,大大培养了农户的团结意识和合作精神,使村集体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村集体”。 农户与施工队和谐。16家农户联合把新房的建设清包给施工队。施工人员都是本村及邻村人,有的施工人员就是本栋楼的房主,做工做事都很认真;干起活来,几乎没有磨洋工的现象。一栋楼从开工到建成总计140天,农民就拿到钥匙上房了。整个建设工程干净麻利快,效率很高。农户与环境和谐。迁居到新村的农户幸福感增强,感觉环境好,人脉好,心情好,这是旧村的居住环境所无法比拟的,人居新村,其乐融融。
意义:创实践新路,造自治氛围
社区是社会的重要载体,社会建设需要从社区开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也应从农村社区开始,农村社区建设是破城乡二元结构的关键举措。2006年国家民政部在215个县开始进行农村社区建设实验,但到目前为止,从全国范围看,“农村社区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家层面的农村社区建设政策体系还没有形成。胡楼实践已经作出了可贵的有益尝试,具有及时推广的现实意义。
和谐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信任是和谐社会的基础。目前农村正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形势的变化使得原有同质性的信任纽带缺失。胡楼农民建社区牵涉每一家农户方方面面的切身利益,在此过程中,邻里之间、村民与村民之间、村民与村民代表之间、村民与村干部之间,需要进行经常性的甚至是密切的交往,协商民主为各种交往提供了最宽松、最适宜的环境,并由此产生了高度的信任关系。新社区建设中重新构建的人际信任和制度信任,重新构建的居住结构和睦邻友好环境,有力增强了胡楼新社区农民生活共同体的凝聚力。协商民主下的新社区建设为农村信任提供了载体和平台,也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性契机。“胡楼实践”为重塑农村社会信任探索了新路,具有长期推广的意义。
村民自治和自主精神一直是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应有之义,但自治和自主精神不会一蹴而就,需要长期、多样化的培养训练。而“胡楼实践”正是自主精神的训练,正是自治氛围的营造,为将来的自治任务铺垫道路,具有深远的推广意义。
“胡楼实践”的精髓是:让农民当家做主,让农民自己管理自己,干部从中引导、协调和服务。“胡楼实践”的成功经验在于,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载体,实践了协商民主下的村民自治。2011年10月28日,江苏省正式启动 “美好城乡建设行动”。如果把协商民主下的村民自治贯彻到乡村建设的每一个环节,将会达到“花小钱、办大事”的效果,“美好城乡建设行动”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胡楼实践”对于“美好城乡建设行动”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可因地制宜地推广。
截至2011年12月,沛县共创建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3个、省级环境综合整治先进村10个、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36个、市级环境综合整治村92个,连年获得徐州市“新农村建设综合考核一等奖”、徐州市“农业农村工作创新奖”,沛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