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嘉峪关推行一元化户籍管理制度
作者:周文馨 赵志锋 李鹏年 发布时间:2012-07-16 14:35:07
图为市民正在嘉峪关市城乡一体化服务中心办事。
编者按
嘉峪关市推行一元化户籍管理制度,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服务管理体制;诸城市探索“多村一社区”的农村社区建设模式,促进城乡一体化;深圳市着力破解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人口服务管理难题,在36个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做到了“同城人、同待遇”……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中,各地尤其是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敢于创新、勇于突破,形成各具特色的社会管理创新之路,成为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的典型样本。今天起,本报推出“社会管理创新典型样本”专栏,集中对嘉峪关市、诸城市、深圳市、宁波市、贵阳市、南通市、新郑市、肃宁县、绵竹市、宜昌市和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等地的社会管理创新工作进行全方位的解读,敬请关注。 □社会管理创新典型样本·动态 法制网讯 记者周文馨 见习记者赵志锋 通讯员李鹏年 今年1月1日起,甘肃省嘉峪关市正式推行一元化户籍管理制度,取消户籍人口农业和非农业划分,统称“居民户口”,农村人与城里人的唯一区别是在信息的职业一栏中标注为“农业劳动者”,到“十二五”末实现全市居民享受同等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截至目前,全市20多万城乡居民都已完成了户籍的批量转换。 2010年,嘉峪关被确定为全国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城市,今年又被确定为全国社会管理创新9个典型培育城市之一。 为保障一元化户籍管理制度的落实,嘉峪关市出台了《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实施意见》。意见明确,一元化户籍管理制度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农转非”,也不意味着农民这一概念的消亡。对农民而言,不仅能继续享有现行政策条件应当享有的权利,同时还将逐步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的社会保障、义务教育、优抚、基础设施建设及城市管理、就业政策等方面权利。 今年3月,嘉峪关市召开社会管理创新推进大会,出台了《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实施意见》。意见提出要加快农村城市化、农业工业化、农民市民化进程,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推动城乡户籍一元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管理信息化、社会保障同城化,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5月,“嘉峪关市城乡一体化服务中心”正式开始运行,中心将民政、人社、农林、房管、教育、人口、卫生等部门汇集纳入,为全市城乡居民开始提供方便快捷的“一站式”服务。 相关新闻: “如今,城里人都羡慕起咱村里人了” 嘉峪关是一座古老的关城,而嘉峪关市却是一座新兴的城市。这个地处河西走廊西段的城市是因关得名,因企(酒钢公司)设市。 记者在甘肃省嘉峪关市街头随机采访,无论是这里生活的城市居民,还是来务工、经商的外来人员,甚至是蓝眼睛、白皮肤的外国友人,谈起对嘉峪关的“城市印象”,都不约而同地给出高分:外来人员说他们在这里当上了“主人翁”,当地“农业劳动者”说他们享有市民化待遇,外国友人称赞这座城市干净、漂亮、大气……这座城市缘何“赚”得如此高的人气? 连日来,《法制日报》记者深入嘉峪关市社区、农村,寻找答案。 “农业劳动者”说—— “我们比城里人更得实惠” 今年74岁高龄的杨大福做梦也没想过,有一天,他会成为“居民户口本”的户主。 老杨是嘉峪关市雄关区峪泉镇人,以前他被称为黄草营村村民,如今变身为黄草营社区居民。 曾当过兵、还是老党员的他,拿着刚刚换发下来的户口本喜笑颜开。其实,这个户口本上只改了几个字:原来的“农村”字样不见了,换成了“居民”,而在职业一栏,多了“农业劳动者”几个字。 几个字的变动给老杨带来的却是“真金白银”的实惠。老杨说,最明显的是低保,“现在和城里人拿的一样多了,是过去的三倍多。” 除了上低保,养老、医疗等八个方面的政策,老杨都和城市居民一样了。除此之外,他还享受了城市居民无法享受的待遇:和老伴耕种的3.5亩土地,享受着粮农直补、农资综合补贴等40多项惠农政策。 “城里生活的战友们现在也开始羡慕我了。”老杨爬满皱纹的脸上笑开了花。 老杨身份的转变及得到的实惠,得益于嘉峪关市今年开始推行的一元化户籍管理制度。该制度使得全市两万多农村居民告别“农民”身份,与20多万城市居民一起享受养老、医疗、最低生活保障等八个方面的同等待遇。 “一元化户籍制度打破了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制度性壁垒,促进了城乡间的生产生活元素更自由地流动。”黄草营社区书记龙彦忠说,目前社区成立了便民服务大厅,并与市城乡一体化服务中心直通,居民可以享受“15分钟半径”服务,这比以前“少跑了八公里路”。 外来务工人员说—— “我们也是城市的主人” 何其新6年前和妻子从甘肃省酒泉市来到嘉峪关市从事铝合金加工制作,起早贪黑,如今已成了名副其实的小老板。 谈到来嘉峪关打工的初衷,何其新直言:“这个城市一点都不排外。”他告诉记者,都说“身在异乡为异客”,他觉得在这个社区他也是主人。 何其新所在的祁连社区是一个流动人口的汇聚地。流动人口专干王莉说,全社区近五分之一的居民属于新市民,即所谓的外来人口。为了方便这些新市民工作生活,社区成立了“流动人口之家”和“四点半”课堂。 “进了社区,就是我们社区的人。”社区书记魏长权说,在该社区设立的议事协商机构——居民议事会中,就有两名外来人员,他们定期参加议事会,就社区重大管理事务提出意见和建议。 祁连社区还成立了“爱心超市”,通过捐赠等手段积累一些物品,帮助辖区内生活困难的人。在该社区居住的外来人员,也可以凭借帮助孤寡老人打扫卫生等好人好事赚取“爱心积分”,积够10分后免费在“爱心超市”拿到一件物品。 “一件免费的物品并不算什么,主要是通过‘爱心积分’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让他们真正融入社区。”魏长权说。 二元户籍制度对外来人口进行了严格控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的发展。针对这一情况,嘉峪关市在这次户籍改革中专门作出规定,适当放宽外来人员落户的准入条件:购买房屋人均面积在15平方米以上者;从事经营的个体工商户连续缴税3年以上者;暂住满3年,且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并不间断缴纳社会保险费3年以上的外来人员,都可以办理本人及直系亲属的常住户口。 何其新告诉记者,下一步目标就是在嘉峪关市买一套房子,因为“孩子快上初中了,虽然教育政策都一样,但户口迁过来会更方便一些”。 城市管理者说—— “一元化下机遇挑战并存” 走进宽敞明亮的嘉峪关市城乡一体化服务中心,记者看到,来自民政、农业、房管、卫生等部门的工作人员挂牌上岗,正在接待前来办事的群众。 与全国各地将各类中心、办公室挂靠在一些政府部门之下不同,嘉峪关市城乡一体化服务中心是市政府的组成部门。该中心主要负责指导、协调、监督和落实城乡一体化的各项保障政策,受理、办理、审批、监督和接受投诉,同时统筹管理全市流动人口和户籍管理。 谈起嘉峪关市推行一元化户籍管理制度、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管理模式的机遇时,受访城市管理者都认为,嘉峪关市城市大、农村小,工业大、农业小,尤其是近年来城市经济对农村发展的带动力增强,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推进城乡一体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虽然户籍改革本身并不复杂,但附加在户籍制度之上的相关社会经济政策以及由此形成的社会利益分配格局却是错综复杂的,这也为嘉峪关市推行一元化户籍管理制度带来了新的挑战。 “首当其冲的是财政压力。”雄关区副调研员崔立忠表示,目前城乡之间公共设施、教育、社会保障等还有一定的差距,要真正实现城乡无差别不仅需要过程,更需要巨大的财力注入。 刘庆龄是峪泉镇党委副书记,“80后”的她直言,城乡一体化让他们这些基层干部压力很大。她说,居民对社区服务工作有了新期待,上级也加大了检查督办的力度,这对工作人员和基层干部的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嘉峪关市城乡一体化服务中心负责人李淑红说,城乡一体化以后,服务下沉到社区,中心通过内部网直接与各社区联系,工作人员必须学会网上办公,才能胜任工作。 对此,嘉峪关市委书记郑亚军强调,要坚持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把创新社会管理与办理惠民实事相结合,与加强作风建设相结合,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 “要集全市之智、举全市之力,创造出具有时代特点和嘉峪关特色的社会管理新模式,创建为中国西部社会管理创新样板市,在全省、全国创出经验、创出典型。”郑亚军表示。 来源:
法制网-法制日报
责任编辑:
力蒙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