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 文化> 文学 【浏览字号: 打印预览】【打印 我要纠错
无粽不端午
作者:费晖   发布时间:2012-06-21 10:12:25


    每到端午,北方系彩绳,挂葫芦;南方洒雄黄,防蛇虫;鱼米水乡赛龙舟;西北插艾佩香囊。虽然地域不同,民俗各异,但一到农历五月,无论北方粗犷的壮汉,还是南方温婉的女子,都无一例外开始吃粽子。广州“裹珍粽”,贵州“酸菜粽”,西安“蜂蜜凉粽”,苏北“咸蛋粽”... 如果当年毛主席提出“双百”方针是在这粽子出没的五月,那说不定“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变成“百粽飘香 百家争鸣”,也未可知。

    毛主席喜不喜欢吃粽子,自然无从得知。但古人端午的情节,除了缅怀屈夫子之外,便大多是把酒言欢,品粽论诗,好不风雅。李隆基端午宴雅臣“四时花竟巧,九子粽争新”;黄庚愤然吊屈原“朱符不写湘累恨,角黍难包楚国羞”。这边欧阳修刚吟完: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那边苏轼就有诗云: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鬣,佳人相见一千年。看来,这端午节吃粽子,从南到北,自古往今,随着屈夫子的惊世一跃,流传了千百年。

    回想起蹒跚学步的孩提时代,尚记不住年月,却惟独记得外婆用筷子沾雄黄酒,抹在我唇间的那份苦涩和辛辣;等到绕床骑竹马的幼年,不知道何为“端午”,却知道每年到了栀子花开的季节,就会有香甜糯软的粽子可以吃;年至弱冠,与大学同学共过端午,粽子依然是粽子,却吃出无尽的思乡离愁;如今到了而立之年,偶看新闻,意外发现故宫天价粽子,更意外的是趋之如骛者大有人在。现在想来,中国吃文化源远流长,倒不知是端午成全了粽子,还是粽子成全了端午。前阵子又听闻韩国人将端午申请为文化遗产,引发国人骂声一片,从热血男儿到老幼妇孺无不义愤填膺,却未见任何实质性举动。若韩国人将粽子申遗,国人非跟他们拼了不可,每念及此,不禁哂然一笑。有粽子才是端午,没粽子的五月初五,也不过是屈原,龙舟,雄黄酒的大杂烩,热闹是热闹,终究没了意味没了精髓,如同掏空馅的包子,嚼着比馒头有些滋味,却又少了些香甜。

    一年一度的端午,一年一度的粽子。那些贵的便宜的,张家的王家的,肉馅的枣泥的,各门各类的粽子也吃过不少,记忆深刻的却寥寥无几。都说无粽不端午,其实那吃落肚里的粽子,传承的又岂止是千年不变的端午情节,还有那些精明商家的发财机遇,那些你来我往的交际,那些父慈子孝的暖意亲情和那些忙碌浮生里偷来的半日闲暇。托粽子之福,借端午之名,吃粽子,走亲戚,休小假,还真是人生一大美事。



来源: 光明网-法院频道
责任编辑: 孟圆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章程 | 入会申请 | 广告报价 | 法律声明 | 投稿信箱
版权所有©2012 法律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802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