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 首页> 首页人物 【浏览字号: 打印预览】【打印 我要纠错
柔肩担万钧 丹心护朝阳
——河南省漯河市源汇区法院践行核心价值观、党员法官风采之徐蓓
作者:陈戈   发布时间:2012-06-13 11:33:36


徐蓓
    河南省漯河市源汇区人民法院徐蓓同志自1994年到法院工作,先后在民事庭、中心法庭、刑事庭、技术室、少年庭任书记员、审判员、副庭长、主任、庭长等职。十余年来,徐蓓以一名普通共产党的情怀和法官的职业责任,立足本职工作,以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为己任,奉献一颗爱心、无怨无悔,她把法官特有的严肃、公正与女性特有的慈爱、博大的情怀水乳交融般集于一身,赢得众多金不换浪子的回头。她在业余时间主动送法到校园、到街道、到农村,义务做普法宣传,积极预防犯罪,受到人民的尊敬和爱戴。被全国少工委评为第六届“全国十佳少先队志愿辅导员”,被省政法委评为“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先进个人”、省文明委评为“百名优质服务标兵”。被团省委授予“五四青年奖章”,被漯河市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被市宣传部、团市委评为“漯河市十大杰出青年”,市中院、市政法委评为“严打先进个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个人”,并荣立个人二等功二次、三等功一次等荣誉。

  勤学苦练 钻业务

  作为一名法官,徐蓓始终不渝地把思想政治学习摆在首位,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实现“公平正义”作为自己的终生追求,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青少年审判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青少年这一社会特殊群体,心理和生理都处于不成熟、不稳定的状态,可塑性强,叛逆心理严重,很容易受到不良事物的诱惑和外界的干扰。如何帮助未成年人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因人而宜的帮教,就不仅仅是适用法律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把握那些青少年的心理,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帮助这些孩子走上正途,作为一庭之长,徐蓓深知这个道理。因此,她在抓好涉少的民事、刑事、行政法律知识学习的同时,深抓青少年心理学习不放松,积极探索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过程,找出青少年可能出现的判逆心理的原因及对策。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她整理出5万余字的工作笔记,详细记录了自己在青少年维权、审判、帮教过程中的经验以及自己进行的各种有益的探索尝试。正由于她善于针对未成年犯的成长经历、性格特点。找准感化点,发扬闪光点,针对被告人不同的成长经历、性格特点及犯罪历程做出不同的处理。在未成年犯罪的审理中,始终坚持“寓教于审、惩教结合”的原则,从“爱”出发,以“帮”入手,实现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恪尽职守 抓办案

  徐蓓从1997年从事少年审判工作以来,始终坚持贯彻落实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她深知对少年犯不能一判了之,而要在判后积极去教育、感化、挽救失足青少年,不至于流放到社会后继续做违法犯罪的事。2002年,徐蓓接到一起普通的盗窃案,四名未成年被告人对所犯之罪供认不讳,然而却既无悔改之意,又拒绝接受律师辩护。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孩子小小年纪就如此冷漠?对社会丧失责任、对生活失去希望呢?通过阅卷,徐蓓了解到,被告人王某、蔡某、余某和赵某均是出自单亲家庭的孩子,其中蔡某还是孤儿。他们分属于不同的省市,因为跟家人生气而离家出走。在漯河结识后到处流浪,以小偷小摸为生,因为多次盗窃铝合金窗总价值1000余元而被抓获。开庭时徐蓓为他们指定了辩护人,经过淳淳教诲,使这些原本满不在乎、存在破罐子破摔心理的孩子当庭留下了悔恨的眼泪,发出忏悔之声。庭审后,徐蓓陷入了深深的思考,面对这样的一群孩子,一判了之当然很容易,但他们以后极有可能重新走上犯罪的道路,甚至越走越远;怎样才能挽救他们从此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呢?只有在亲人的关心下,用家庭的温暖才能融化他们冰冻的的心灵。于是徐蓓给被告人尽可能联系上的亲属打电话,亲自跑到被告人家中去做思想工作,从劝说亲属接收被告人回家,到他们主动表示一定要把被告人教育成才,前前后后不知道打了多少个电话、跑了多少趟。最后四名被告人被判处缓刑,他们都急切地表示要痛改前非,决不不辜负家人对他们的期望。蔡某在临走时还专门到法院看徐蓓,哭着对我说:“您就像我的亲姐姐,您让我重新感受到了法庭的温暖和重新生活的希望,姐姐您放心,今后我再不让您为我操心了!”

  教育引导 重预防

  面对未成年人犯罪呈上升趋势,如何有效地预防青少年犯罪十分必要。徐蓓同志在立足审判的同时,坚持向前延伸,利用法制宣传、法制信箱等多种形式,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她先后与漯河小学、漯河八中、实验小学等市区几十所中小学校结成法制宣传联系点,结合典型案例上法制课,观摩庭审现场、设立模拟法庭等形式,积极开展法制宣传。为了进一步扩大宣传范围,2003年徐蓓加入了青年志愿者的队伍,用爱心和法律去帮助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多年来,徐蓓为全市28所中小学作法制报告近40余场次。她利用自己在审判工作中积累的大量生动案例,深入浅出的讲解法律知识,教育青少年知法、懂法、守法,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2005年9月,徐蓓与市人民广播电台联系,开办了每周一期的《法官姐姐热线》栏目。此后每星期三中午,徐蓓就会出现在市电台的直播室,与青少年朋友进行交流。

  一次,在直播节目将要结束时,徐蓓接到一个电话:两名女生焦急地说:“法官姐姐,我们班的赵某在一家网吧上网,已经整整一天一夜了,你去帮我们劝劝她吧!”直播结束后徐蓓立即赶到网吧,看到的是一副令人心痛的场景:一名花季少女正端坐在电脑旁边,脸色苍白,神情漠然,布满血丝的双眼紧盯着屏幕,那激烈刺激的搏斗,让她兴奋得不时尖叫。徐蓓轻轻坐到她身边,从网络游戏的名字聊到沉迷网络对身体的危害,从培养积极健康的兴趣爱好谈到荒废学业违法犯罪的少年犯,从上网聊天结交朋友到网友会面发生麻醉抢劫、强奸等恶性案例。少女听着听着,打游戏的速度慢了下来,她慢慢地转过头望着徐蓓的眼睛,嗫嚅着说:“没想到沉迷网络的危害这么大,姐姐,我听你的,现在回学校,以后再也不这么打游戏了。”至今,徐蓓已经接到600多个咨询电话,帮助青少年解决实际问题40多件。一道道电波架起了徐蓓与广大青少年的连心桥,法治的阳光雨露随着道道彩虹沐浴着广大青少年。

  爱心帮教 重延伸

  对未成年犯,挽救帮助重于惩处。曾经失足的孩子更容易自暴自弃,被社会边缘化,更容易再次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面对一双双充满悔恨泪水的眼睛,一张张稚气的脸,徐蓓的心情无比沉重。她用自己充满爱心的双手把温暖一把把的送给了他们。

  多年的审判经验,使徐蓓掌握了不同性格,不同成长经历和家庭教育、社会影响青少年的性格特征。每一次庭审,帮教结束后,她都会认真总结,思考为什么正值青春年少带的孩子会走上犯罪的道路,以及怎样才能惩前毖后,让孩子们受到教育早日重返正常人的生活。她总结出了“三心”工作法,即用爱心去感化,耐心去教育,真心去帮扶,最终帮助孩子们重新树立起做人的信心,获得新生。义务普法宣传是徐蓓无怨无悔的选择。她说:“我希望通过努力播撒法律的种子,让孩子们能健康成长成才,再苦再累我都不怕。”执着的信念让徐蓓默默地把自己融入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伟大事业中,用瘦弱的肩膀扛起明天太阳的万钧重担,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一名女法官“一心为民”的追求。



来源: 光明网-法院频道
责任编辑: 周翔飞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章程 | 入会申请 | 广告报价 | 法律声明 | 投稿信箱
版权所有©2012 法律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802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