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 法院> 院长论坛 【浏览字号: 打印预览】【打印 我要纠错
涉法网络舆情的分析与应对
作者:重庆市梁平县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 石溅泉   发布时间:2012-02-24 10:39:43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6.2%,已经成为人们信息交流的主要平台,网络舆论监督逐渐发展成为社会舆论监督的主要方式。人民法院作为审判机关,是社会矛盾的主要“集散地”,法院具体审判工作往往会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网络舆情对审判工作的影响力也日益凸显。如何及时有效地正确引导舆情,消除网络舆情危机对审判工作的负面影响,网络监督下提高司法公信力,显得十分重要。

    一、涉法网络舆情来源的分析

    通过对近几年涉法网络舆情的分析,来源主要有:

    一是法院的三公支出。三公支出,是指公款吃喝、公车消费、公费出国。目前,社会公众对于政府机关的三公支出持续关注,因三公支出而引发的网络舆情层出不穷,法院也未能幸免。如,2009年6月网络热议的广州海事法院公费出国旅游事件,引发新华网、南方周末等媒体进行了跟踪报道,最终导致广州海事法院院长罗国华被免职。

    二是冤假错案。人民法院审理的各类案件,与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一旦出现冤假错案,社会反响极为强烈,佘祥林案、杜培武案、赵作海案都成为当年舆论关注的焦点,不同程度地损害了人民法院的形象。

    三是法院干警违法违纪案件。公职人员腐败问题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热点,由于法院工作职能的特殊性,公众对法院干警廉洁执法的要求会更高,因此,法院干警违法违纪案件往往更容易引起舆论的关注,黄松有案在海内外引发的广泛关注就是最典型的案例。

    四是法院干警的工作瑕疵。当前,在法院系统内部,确实存在着极个别干警责任心不强造成工作中的瑕疵,这些瑕疵一经网络放大就会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工作瑕疵所造成的社会影响远远超过瑕疵本身,正如《南方周末》所评论的:这些职业法律人“不屑做的小事”往往是最体现职业素养、也最容易葬送信誉的地方。2006年网上广泛流传的湖南娄底中院法官当庭睡觉的照片,以及辽宁阜新中院庭审中书记员玩游戏的照片,都成为当年舆论关注的焦点,极大地损害了司法机关的公信力。

    五是与民生问题密切相关的案件。近年来住房、教育、医疗、食品安全、行业垄断、收入分配不均等民生问题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人民法院在审理与民生问题密切相关的案件时,稍有不慎,就会引发公众不满情绪的爆发,引火烧身。以河南省平顶山中院“天价过路费案件”为例,此案产生如此巨大的反响,表面看是法院在案件处理上存在着错误,但实际上是公众通过对法院的口诛笔伐来发泄对我国高速公路不合理收费积压已久的不满情绪。又如许霆案,公众对我国银行系统的不满由来已久,相关报道屡见报端,法院对许霆的重判极易被解读为法院在偏袒银行,导致公众迁怒于法院。

    二、涉法网络舆情的特点

    一是事件的显著性。显著性是新闻价值的评价标准之一,是新闻工作者最热衷的传播价值,因为这一特性更容易被发现,也更容易吸引读者,涉法网络舆情体现了这一特点。如平顶山中院“天价过路费案件”就是通过“天价”和“无期徒刑”两个极端的词汇牢牢的吸引了网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广州海事法院公费出国旅游事件中人均8万元的开销无疑成为该事件最吸引眼球的看点。

    二是事件的接近性。接近性是新闻的价值评价标准之一,一般包括地理接近、心理接近、利益接近、经历接近等方面。越是让受众感同身受的事实,受众就越关心,新闻价值就越大。法院审理的各类案件,尤其是民生类案件,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极易引发社会的高度关注。以许霆案为例,当一般公众看到许霆的遭遇时,也会扪心自问自己处于该位置时是否也会做出同样的举动,进而对许霆被判无期徒刑表现出深切的同情,最终导致在舆论上形成了一面倒的态势。

    三是心理预期的满足。作为公众,都喜欢看与自己观点一致的新闻,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受众对于新闻价值的评判标准之一就是新闻能否满足自身的心理预期。当前社会上人与人之间不信任情绪有愈演愈烈的趋势,针对近年来的网络热点事件,曾有资深网友总结:只要是涉官、涉权的都会出现这个规律——不信不信就是不信。英国《卫报》评论说:“在所有国家,阴谋论在网上都很盛行,但在中国有着尤为强大的吸引力。”由于不信任造成人们用“有罪推定”的心态来评判任何与法院有关的新闻,这种心理预期一旦形成则很难改变,而满足这种心理预期的法院负面新闻则会不断得到公众的关注,并进一步强化公众对法院不信任的心理预期,形成恶性循环。

    三、涉法网络舆情的防范与应对

    一是建立涉法网络舆情预防机制。对于涉法网络舆情,防患于未然是治本之策。本市各级法院普遍建立起了涉诉信访预防机制,通过案情评估、案件排查等一系列措施来预防信访事件发生。涉法网络舆情的发展有着自身的规律,因此,网络预测必需建立在对网络舆论密切监控的基础之上,通过对重点网站进行监控,从中可提取有效信息,把握潜在的危机议题,积极预测可能存在的网络舆论危机和突发事件,及早采取对策,以掌握化解危机的主动权。

    二是完善涉法网络舆情处置机制。涉法网络舆情具有突发性强、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的特点,因此,在网络突发事件中,要掌握舆论传播和引导规律,抓住关键环节,传递积极作为的态度,争取赢得利益相关人和网络舆论传播者的宽容和理解;与此同时,打造一支强有力的网评员队伍,做好网络关注焦点的引导工作,适时传递主流声音,加强舆论引导力,有效实现网络意见均衡。

    三是进一步提高人民法院工作水平。应对涉法舆情,要从加强和改进人民法院执法办案工作做起,狠抓源头治理,努力营造和谐的诉讼环境。以规范审判流程、提高庭审驾驭能力、完善裁判文书质量等方式加大审判管理力度,着力保证办案质量、办案效率和办案效果;注重加大调解工作力度,准确把握社情民意,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真正做到案结事了人和,取得法律效果、社会效果与政治效果的统一;培养广大干警的群众观念,加强业务技能培训,进一步提高干警化解社会矛盾、做群众工作的能力。

    四是进一步推行司法公开。对于涉法网络舆情要主动引导,主动将司法信息传递给公众,一方面保障人民群众对法院工作的知情权、监督权,另一方面也便于人民法院掌握舆论的主动权。通过司法公开,使司法权在民众的监督下得以公开和规范行使,有利于人民法院及时把握社情民意,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促进社会矛盾化解,缓和不和谐的社会关系,平息社会冲动焦虑,进一步提高人民法院的公信力。

    五是增强广大干警的网络舆情意识。涉法网络舆情属于新生事物,有较多的法院干警对其不熟悉、不关注、不重视。在普遍的观念中,都认为法院舆情工作是法宣部门的事,与己无关;在日常工作中,缺乏网络舆情预警观念,在突发舆情事件前,反应迟缓、被动应付,甚至造成网络舆情的进一步发展、升级。因此,应当加强对法院干警的网络舆情教育,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及时通报与法院工作相关的网络舆情,切实提高广大干警处置涉法网络舆情的能力。



来源: 光明网-法院频道
责任编辑: 张乐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章程 | 入会申请 | 广告报价 | 法律声明 | 投稿信箱
版权所有©2013 法律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802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