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知名法官”创新开路
——记江苏省盐城市首届“知名法官”喻赤 作者:杨小英 发布时间:2011-04-08 11:36:23
江苏省东台市人民法院唐洋人民法庭庭长喻赤坚持创新开路,先后带出两个过硬法庭,以其过人的胆识翔实地展现了一名基层法官大视野、大智慧的风采。
2005年9月,喻赤走上时堰人民法庭庭长的岗位。他深知打铁需要自身硬。为此,他广泛涉猎政治、经济、法律等书籍,每天不管多忙都要抽出时间看书学习。日积月累,他养成了爱思考、善钻研、敢创新的好习惯,为法庭创先争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6年初,喻赤发现,法庭所辖的乡镇交通事故纠纷日益增多,许多纠纷虽然在公安机关已经得到处理,但仍有当事人跑到法庭诉讼,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司法资源,影响了当地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为解决这一问题,他带领法庭干警展开了深入的调研,创造了“诉警对接”机制,即通过法庭的提前介入,使派出所、交巡警中队主持调解的协议得到司法确认,具有可执行力。新机制带来新成效,辖区大批纠纷得以化解在萌芽状态,当年该类纠纷下降了20%左右。此举得到了上级法院的充分肯定,相关报纸在版面显著位置予以报道,时堰法庭名声远扬,被省高院表彰为“全省优秀人民法庭”,全国数家法院前来参观学习,成为全省人民法庭改革创新的一张名片。 正值“诉警对接”机制全面推开之时,喻赤调任唐洋人民法庭庭长。工作的变动丝毫没有减弱其内心的创新激情,他结合边区民商事纠纷的特点,又一次大胆地提出将“诉警对接”机制与“诉调对接”机制整合的构想,力主在边区设立“诉警调”服务中心,方便群众诉讼,高效便捷地化解纷争。正如他所料,机制运作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一大批纠纷就地得到化解,人民群众深表欢迎。 2009年春节前,一个年轻女人抱着个刚满周岁的孩子来到法庭,含泪哭诉:“喻庭长,你帮帮我吧。离婚时说定的,孩子由我抚养,他爸给抚养费,可到现在也看不见一分钱。孩子小,处处要花钱。我要带孩子,又没法出去挣钱。平时找他爸根本找不着,刚听别人说他昨天回来了,你能不能帮我找找他,把钱的事解决掉?如果他再不给钱,我们娘儿俩可怎么过呀?!”说着说着,女人失声痛哭,怀中的孩子也大哭不止。喻赤的心里很不是滋味。 他当即安排人员办妥立案手续,并很快启动“诉警调”机制,邀请辖区的人民调解员参与调解。同时,考虑到法庭执行力量有限,又请派出所派员前往协助。到达现场后,经过法官与人民调解员反复耐心调解,加上公安介入产生的威慑力,一直赖着不给钱的孩子父亲终于低下了头,当场给付三千元,并答应以后每年按时给付抚养费。孩子母亲拿到抚养费后泪流满面:“拖了这么久的钱,一天就帮我要到了,真是太谢谢你们啦!” 喻赤爱创新,不仅善于创新工作机制,还善于创新化解矛盾纠纷的工作方法,给辖区的百姓带来了福音。 去年,唐洋法庭受理了一起比较棘手的案件:某供销社将农贸市场承包给了陈某,后来双方产生纠纷,打了两场官司,历时两年。二审中,双方终于达成一致意见,陈某把此前两年的承包金给供销社,而对市场36个摊位两年的租金则由陈某收取。36户摊主听说陈某要收取租金,一个也不答应。他们认为,陈某与供销社打官司的这两年市场没人管理,陈某也没提供基本的水电及卫生服务,给业主造成了经济损失,根本不该再收租金。而陈某则自恃有调解书在手,将36户摊主告上法庭。听说自己被告了,36户摊主气不打一处来。 喻赤认为此案比较复杂,必须依靠团队的力量参与调解。他先指派了法庭年富力强的法官为承办人,又派出了经验丰富的老执行员协助。考虑到庭里刚来的书记员小杨与原被告是同乡,又派小杨一同参与调解工作。全庭干警到达现场后,用各自的真诚拉近了与摊主们的距离。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双方接受了法庭提出的调解方案。34个被告当庭签下调解协议,未到庭的另外两个被告也在一周内同意调解结案。 36名摊主虽然给了租金,但觉得法庭处理得公正,法官待人真诚实在,拖了两年的纠纷终于了结,心里非常高兴。后来,他们派出也7位代表,用民间传统的送锦旗、放鞭炮习俗到法庭来表达他们的心情。 据统计,2009年以来,唐洋人民法庭共审结各类案件1398件,执行案件结案率达99%,到位标的额280余万元,调解撤诉率一直维持在86%以上,先后向上级法院和当地党委、政府提出过10多份有价值的司法建议,在各类刊物上发表调研文章数十篇,有多篇调研成果被省高院、最高法院表彰。由于工作业绩突出,2010年6月,喻赤被省高院表彰为“全省优秀人民法庭庭长”。 创新无止境,喻赤一刻也没有停止自己前进的步伐,他的目光已瞄向新的目标! 来源:
光明网-法院频道
责任编辑:
张永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