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让“双语审判”在大石山区落地开花
——记大化法院都阳双语巡回法庭 作者:梁杰 发布时间:2021-08-17 15:15:13
双语宣传。 双语宣传。 在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的大石山区深处,聚齐着大量壮族、瑶族等少数民族同胞,他们至今依然保留着传统习俗和壮、瑶方言。 与此同时,一个特殊的巡回法庭应运而生。干警们通过开展“双语审判”,用少数民族语言调解纠纷、宣传法律,让“双语审判”在这片大石山区落地开花。 它就是河池市首个“双语巡回法庭”——大化法院都阳双语巡回法庭。 都阳双语巡回法庭用少数民族语言调解纠纷,把法律送到壮、瑶同胞家门口,给了壮瑶同胞一份都听得懂的公正。 双语培训强技能 大化壮瑶少数民族人数众多,在执法办案过程中会遇到与壮、瑶同胞语言沟通不畅的情况,因此在庭审、调解过程中充分发挥办案干警熟悉民风民俗、精通方言和法律的优势,将“法言法语”通俗化、本地化,既可以方便当地群众参加诉讼,又能拉近人民法院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赢得少数民族同胞的信任。 为推进双语法律人才的培养,大化法院鼓励派出法庭干警学习壮语、瑶语,大化法院专门组织了瑶语培训班,并邀请布努瑶语言文字文化资深研究员蓝永红前来授课指导。 背着国徽去办案 2021年7月,都阳双语巡回法庭受理了一起离婚案件,女方要求法院判决离婚。在了解案情后,考虑到男方身患脑瘤,瘫痪在床行动不便,都阳法庭负责人黄培晟决定与同事一同前往大化县江南乡带林村某屯的当事人家中进行调解。 面对法官的到来,男方情绪十分抵触,拒绝与法院干警交流。 见正常的法律程序行不通,法官决定邀请村里德高望重的“瑶王”帮忙说理。床榻边,在“瑶王”耐心的开导下,男方情绪逐渐缓和,最终同意调解,又一起少数民族婚姻家庭案件得到调解。 都阳双语巡回法庭辖区大部分山高坡陡、交通不便,但干警们坚持背着国徽到大山里巡回办案,与国徽一同翻山越岭、跋山涉水。一枚国徽、一条横幅,跟村民借来的几个板凳……一个简易的巡回法庭就这样形成了。 黄培晟说:“巡回法庭接手的大部分是离婚案件,如果某个村离婚案件多,或是当事人行动不便时,我们就一定会去村里开庭,力争扩大这类案件的影响力,达到教育一片的效果。” 哪里有需要,巡回法庭就开在哪里。如今在少数民族同胞眼里,那枚背在法院干警背上的国徽就是公正的代表。 双语审判成常态 2021年5月,一起共有纠纷案在大化县七百弄乡弄腾村某屯开庭。一对老夫妻将因工伤意外死亡的儿子所得的各项补贴、补助占为己有,拒绝将款项按份额分割给儿媳、孙子孙女,于是儿媳将公婆告上了法庭。 还未开庭,双方与各自的亲朋好友凑在一起,各执一词,剑拔弩张,现场充满火药味。 “面对针锋相对的双方当事人,作为法官要保持冷静和理性,在查明事实的基础上尽量站在双方的角度上去想问题、寻找调解的切入点。特别是少数民族聚集地,如果语言不通,那就更难了。”主办法官坦言道。 主办法官耐心地向双方释明关于死亡赔偿金分割原则等法律相关规定,并劝告儿媳应体谅老夫妻生活的困难。同时对老夫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希望他们既要尊重相关法律规定,又要看长远一点,多为子孙后代着想,让孙子孙女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能接受更好的教育。 最终在法官和人民陪审员的努力下,双方化干戈为玉帛,濒临破碎的亲情得以延续。 近年来,都阳双语巡回法庭不断通过诉前联调、诉前调解,巧用、活用少数民族熟悉的语言审理案件,释法析理,力争将矛盾化解在诉前,化解在基层,切切实实解决乡村、基层老百姓的矛盾和问题。 双语普法暖民心 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期间,大化法院持续推进双语巡回法庭建设,坚持到村社院落、田间地头、巡回办案的同时,用双语不断开展《民法典》等法律法规宣传活动,向广大群众以案释法。 双语法官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法律专业术语、宣传法律知识,提高少数民族群众学法、用法、守法意识,并将遇事找法的理念深植于群众的脑海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