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长篇小说《苍山血海》新书发布会暨电影剧本改编研讨会举行—— 书写胶东抗日故事的新探索
作者:李博 发布时间:2021-08-04 17:02:12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永远不能忘怀的历史记忆。由李德成创作、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苍山血海》从一个侧面描绘了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前夜,鲁东子弟奋起反抗日本侵略者及敌伪顽的浴血奋战历程,以及山东胶东抗日根据地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人民战争在胶东地区取得伟大胜利的波澜壮阔的史诗性画卷,为读者全面了解抗日战争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由中国文联出版社主办、中联尚艺(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承办的《苍山血海》新书发布会暨电影剧本改编研讨会日前在京举行。向云驹、徐粤春、康伟、施战军、梁鸿鹰、董涛、石厉等业内专家,以及来自阿里影业、北京欢娱视线影业、北京超越巅峰影业等影视公司的相关负责人出席会议,围绕该小说的风格与特色、电影剧本改编的方法和路径等话题展开了专题研讨。大家认为,《苍山血海》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丰富的人物群像,构建了生动的故事场景,并展示了胶东抗日根据地复杂的社会现象,彰显出相当大的历史跨度与深度,具有改编成电影作品的潜力与可行性。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徐粤春认为,《苍山血海》是一本带有纪实性质的文学作品。“作者一方面从正面描述了国民党政府、伪政府的腐朽无能,进而深度挖掘了反动统治下将领、下级军官、士兵的猥琐、自私的心理文化特点;另一方面,从侧面凸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的中流砥柱作用,深刻揭示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在精神面貌、精神气质、精神力量方面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此同时,也详细描写了日本侵略者的野蛮和罪恶,深入分析了其背后的民族文化特点。” 《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表示,《苍山血海》用田野调查社会学的笔触和眼光,把抗日战争历史放置于整个国际风云的变幻当中来观察和表现,较为真实地还原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胶东的社会生活与民间风貌,为读者了解那段历史提供了鲜活的文本。“在这个文本中,我们不仅能了解抗日战争时期的胶东地区,也会对当时中日力量的对比、共产党和国民党政策的对比,以至于对当时中国政治军事发展、经济形势、文化风俗等有一定的了解。” 在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向云驹看来,《苍山血海》的创作立足于大量的史料收集和分析,这保证了作品的叙事具有历史细节的饱满度。“让人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作者表现了抗日战争的丰富性,通过人物、叙事和历史分析,彰显了胶东抗日根据地的历史地位与特殊贡献。”向云驹表示,“在书中,民间地雷的生产和使用、地道战的运用等丰富的战斗细节展示,反映出作者对史料的收集、整理与化用十分充分。” 《苍山血海》中很多颇具开创性的内容,令《中国艺术报》总编辑康伟印象深刻。“过去人们常说‘土八路’,这部作品里虽然也写到了很多八路军‘土’的方面,表现了人民军队在物资条件上的缺陷,但也介绍了很多八路军‘洋’的方面,有些甚至超乎普通人想象——比如我党通过发行‘北海币’建立起独立自主的货币市场,战胜了敌伪在货币金融上的侵蚀和掠夺,从而稳定了根据地的经济,安定了人民生活,支援了战时财政和解放区经济的恢复发展,也有力地支援了战争的胜利,这在当时那个时代属于十分超前的货币政策;再比如书中八路军炸药和地雷制造技艺之高超,令德国专家都赞不绝口。”康伟认为,书中这些令人大开眼界的叙事,会让读者产生深入阅读、重新了解历史的冲动。 专家同时认为,《苍山血海》还有一定的改进空间,尤其是在改编成电影剧本的过程中,很多细节需要特别注意。“改编过程中要将正面人物从侧面背景中拉到舞台中央、着力进行刻画。书中的历史资料和人物形象塑造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导致叙事的流畅性和人物塑造的鲜活度受到削弱;与此同时,这部作品体现出很多历史报告文学的特色,在小说性方面还有所欠缺,在进行电影化改编时,要尽可能减少纪录色彩、加强人物和故事的丰富性。” 来源:
中国艺术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