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 党政> 行政执法 【浏览字号: 打印预览】【打印 我要纠错
五年来全国共审计65万多个单位
促进增收节支和挽回损失2.5万亿元
作者:齐志明   发布时间:2018-01-10 10:35:41


   审计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审计事业取得哪些显著成绩?今后一段时间,审计“火力点”瞄向哪些领域?审计署审计长胡泽君9日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列举了一系列数字展示审计工作的亮丽成绩单,并指出审计机关要增强跨越关口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全神贯注、全力以赴,精准聚焦、靶向发力,在推动打好“三大攻坚战”中积极发挥作用。

  推动健全完善制度2.38万项,中央一级预算单位实现审计全覆盖

  据了解,5年来,全国共审计65万多个单位,促进增收节支和挽回损失2.5万亿元,推动健全完善制度2.38万项,移送违纪违法问题线索2.35万件。具体来说:

  着力推动重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促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自2014年8月起,审计署组织全国审计机关持续跟踪审计各地方、各部门贯彻落实中央政策措施情况及效果,密切关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放管服”推进、营改增实施、重大项目落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等情况,着力推动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全国共促进2.7万多个项目开工、完工或加快进度;促进取消、合并、下放行政审批事项、资质认定、收费等1700多项。

  深入揭示和促进防范风险,着力从体制机制层面推动深化改革。全国共报送各类审计报告、专题报告等120多万篇,发布审计结果公告5万多篇;提出防范风险、完善制度、深化改革等方面建议130多万条,被采纳99万多条,推动建立健全规章制度2.38万项。

  严肃揭示重大违纪违法问题,强化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全国共移送违纪违法问题线索2.35万件,涉及4.3万多人。以监督制约权力、促进领导干部依法主动有效作为为目标,坚持党政同责、同责同审,不断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全国共审计领导干部16万多名。

  跟踪督促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推动建立健全整改长效机制。比如,去年8月至10月,审计署组织全国1万多名审计人员,按照“谁审计、谁负责督促”的原则,按项逐条对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情况进行跟踪督促检查,涉及全国31个省(区、市)、100多个中央部门和4000多家单位,有关地方、部门和单位通过上缴国库、补征税款、收回贷款和结转结余等方式整改4800多亿元,整改率达到95%;制定完善规章制度2400多项,处理处分8100多人次。

  另外,审计署稳步推进审计全覆盖,对中央一级预算单位实现全覆盖,对中央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覆盖率达到75%以上。

  促进追回或归还扶贫资金60多亿元,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涉及1200多人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要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5年来,全国审计机关在这三方面工作也卓有成效。

  推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审计机关密切关注信贷、债市、股市、汇市等领域运行情况,查出并移送了一大批非法集资、地下钱庄、贷款诈骗等违法犯罪问题线索,对于维护金融市场稳定、防范金融风险发挥了重要作用。

  助力精准脱贫。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已有6000多万人口稳定脱贫,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期间,全国审计机关先后对270多个贫困县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开展了扶贫资金专项审计,促进追回或归还资金60多亿元,处理或问责6000余人。

  促进污染防治。去年,中央印发了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规定,这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大举措,是审计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审计机关更好发挥作用的新契机、新平台。2015年以来,全国共开展审计试点项目800多个,涉及被审计领导干部1200多人,为规定的出台奠定了实践基础,也积累了宝贵经验。

  胡泽君表示,今后一段时间,围绕打好“三大攻坚战”,审计署将进一步聚焦审计重点: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方面,要继续发挥审计专业性强、触角广泛、反应快速等优势,深入揭示风险隐患,及时发出预警,防范好金融风险;在精准脱贫方面,要举全国审计机关之力持续组织开展扶贫审计,实现对贫困地区审计全覆盖,揭露扶贫资金被挪用滥用、贪污侵占等问题,揭露作风不实、形式主义、弄虚作假甚至失职渎职等问题,推动追责问责,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在污染防治方面,要不断创新审计方式方法,推动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促进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


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分享数:0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章程 | 入会申请 | 广告报价 | 法律声明 | 投稿信箱
版权所有©2018 法律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802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