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 观点> 法律 【浏览字号: 打印预览】【打印 我要纠错
当司法审判经历网络时代
作者:赵彩锋   发布时间:2012-08-24 11:42:42


    司法审判的功能就是维护公平与正义,保护人民的民主与自由。受审判权独立行使原则的限制及畏讼传统观念的影响,司法审判一直以来在人们的心目中充满着庄严与神圣,因为在裁判的背后往往是无条件的履行与遵守。如今,当互联网蜂拥而至,我们的司法审判事业会受到怎样的颠覆与冲击呢?

    我们当然不能无动于衷,袖手旁观,等闲视之,而要积极行动,与时俱进,为我所用。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法院对裁判文书上网、庭审直播的成功尝试,揭开了司法审判的神秘面纱,越来越多的人们通过网络对审判事业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与此同时,我们的文书质量也得到明显提高,庭审程序也更加规范和高效。不管主动与被动,我们都自觉不自觉的接受者来自社会各界的监督,实实在地感受着审判事业的发展与进步。政务网站的建立,官方微博的开通,为加强社会各界对我们工作的了解提供了更加直接的沟通交流平台,我们可以克服传统媒体的局限,随时向社会发布信息,随时展现我们的工作业绩。

    利害是天生的孪生姐妹,我们也同样受到来自网络负面信息的困扰。越来越多的人们,当他们觉得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借助网络能够使公民的话语权得到充分表达而一般又不会受到责任追究的先天优势,他们毫不犹豫的选择了穿上马甲在网上表达诉求的方式来寻求纠纷的及时解决,期盼公正的审判结果。

    当然,这种方式一定程度上与审判权的独立行使是根本对立的。因为很多情况下,案件并未审结,按照司法审判的原则,此时是不宜有媒体或公众介入的。但当网络时代来临,没有从承办法官那里得到满意答复的当事人,会选择网上发帖的方式宣泄内心的压抑,寻求广大网友的共鸣,为自己并不强大的内心壮胆。由于他们只是纠纷的一方,所以诉求难免都会显得断章取义。我们虽然顺应时代要求建立了相应的网络舆情监控制度,配备专门人员来收集与回应网民诉求,但当众多的网络攻击扑面而来时,我们似乎束手无策,因为案件事实不便多说,太原则的话语似乎又显得不够诚恳。

    清楚地记得,当接手第一个需要回复的帖子时,为了给网民一个没有任何纰漏之处又不会引起围攻的满意答复,我彻夜难眠,设身处地地假设着自己的身份,假设着回复之后网民的反映,然而很快我又否定了各种假设。我发现,无论站在何种立场,似乎都逃脱不了网民的攻击。纠纷的双方是先天对立的,一旦摊上了官司,他们会更加剑拔弩张。

    经过一番认真的思索之后,我选择了沉默,并向领导阐述了理由。鉴于案件确实还在审理阶段,领导最终采纳了我的意见,我们就这样有意无意的任那个帖子在网上时浮时沉,任我们的形象被网民恣意践踏。

    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很多同行与我有着同样的感受,这种回应网民诉求的方式似乎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模式。大家都普遍认为,法院的帖子没法回复。而且,几乎所有的情况,每一个帖子的背后都是一个棘手的信访案件,或是尖锐对立的纠纷双方,大家只好不约而同的期待着纠纷的彻底解决,然后期待帖子的自生自灭。

    勿容置疑,这样的方式对网民负面情绪的滋生蔓延具有推波助澜作用。我们虽然没有选择为自己的行为辩护,但我们的沉默与置之不理甚至使很多网民更加愤怒。现实社会百姓普遍的仇官仇富心理,对政府机关的抵触情绪和信任危机,这种做法实在是弊多利少。沉默与迁就的结果反而使网络谣言更加此起彼伏,网络诽谤更加肆无忌怠。看到那些执一面字词,断章取义、歪曲事实、对司法机关任意攻击诋毁的个别网民,我们其实真的应该理直气壮的站出来说话,哪怕只澄清事实!无需多言,无需争辩,网民心中有杆称,公理自在人心。

    在网民的攻击诋毁中,我们意识到了这种处理方式的不妥。渐渐地,我们的思想发生了变化,当负面网帖再次出现,我们及时发现并回应,及时妥善地处理网帖背后的案件,然后坦然地享受工作成果。每每此时,内心的成就感会油然而生,还会切切实实感受到与百姓心灵交融的快乐,这也许是司法的最高境界了。

    做百姓的知心人,并不意味着向丑恶事物妥协。当面对网络诽谤,网络谣言,我们应该客观公正地澄清事实,旗帜鲜明的表明态度,义正词严的地表明立场,理直气壮地维护应有的权威!因为,我们的内心坦坦荡荡,无怨无悔!



责任编辑: 孟圆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章程 | 入会申请 | 广告报价 | 法律声明 | 投稿信箱
版权所有©2012 法律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802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