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创新社会管理的文化模式
作者:张子杰 发布时间:2012-06-28 11:47:05
【摘 要】:
通过分析创新社会管理的本质性特点与现象性特点,提出创新社会管理的文化模式使社会管理既具有承接性与稳定性,又具有与时俱进的特性。创新社会管理的文化模式呈现出创新跃升与稳定状态交替上升的特征。对社会管理进行创新的最终目标是形成和谐的、可发展的社会氛围与文化氛围。创新社会管理的文化范式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提供可参考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创新社会管理;文化;文化模式;社会管理;文化氛围 Culture Pattern of the Innovation of Social Administration Zhang Zijie (Weifang Huajie Textile Co.,Ltd., Weifang City of Shandong Province, 261021) Abstract: By analyzing innate characters and phenomenal characters of the innovation of social administration,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culture pattern of the innovation of social administration makes the social administration have the inheritable character and stability, and have the developmental character. The ultimate goal of the innovation of social administration lies in coming true the harmonious cultural atmosphere. The innovation of social administration provide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stage of social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Key words: Innovation of Social Administration; Culture; Culture Pattern; Social Administration; Cultural Atmosphere 0.【引言】 “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 [1]创新社会管理是一项需要与时俱进的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以社会的和谐与发展作为自己的目标,是在一种动力学意义上的动态模式中组织社会的整体运作的行为,并且它在社会管理中突出的表现了它的创新意义和民本特色。因此,创新社会管理是一种关涉民生的社会文化行为,它在传承中寻找时代的新意,在发展中落根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任何一种社会行为都是一种文化行为。文化,“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 [2]文化可以称之为“那些表征人性的本质和才能的和谐发展。” [3](S•T•柯勒里奇,《论教会和国家的法规》,1839)。在历史的发展中,一切人性都打上了社会性的烙印,所以文化必然表征社会性的本质与能力的和谐发展,即文化本身蕴含着社会和谐的因素。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创新社会管理实际上就是创新文化管理。现时代需要一种与时俱进的作为对当下社会的最适合、最切意的描述的新文化,并根据这种描述在社会中将它具体化、普遍化,让文化成为类似生产力的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从而实现创新社会管理。 1.创新社会管理的文化特点与机制 创新社会管理把以人为本作为其基础性价值观念。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社会,所以创新社会管理应以为人谋幸福、谋发展作为其最基本的原则。创新社会管理作为一个动态社会行为,它以社会、社会管理作为自己的对象物。基于这样的原则与对象本身,创新社会管理就既呈现出本质性特点,即新颖性与有价值性,又呈现出现象性特点,即过程性、非物质性与动态性。本质性特点是一种文化性特点,即社会创新管理需要既具有新颖性又具有价值性的文化作为自身的依赖力量。所谓新颖性就是文化能不断适应新需要而进行自我超越与进化,从而使社会创新管理保持与时俱进的品质。所谓价值性就是社会创新管理要不断地推动社会的发展,并且在发展中形成它可依赖的文化机制,从而为进一步的社会发展奠立文化根基。 在当下,文化机制具有良好的基础,它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因为马克思主义是能不断自我超越、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从而能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支持。 在现象性特点方面,首先,过程性。过程性是指创新社会管理的未完成性,未完成而时刻走向完成,这是与文化的不断完善性同构性的。“文化生成(文化总是处在生成的过程中,永远也不会完成)是一个社会过程:关于自我、社会关系的所有意义,所有扮演了如此重要的文化角色的话语和文本,只有在与社会体系”的“关联中才能得以传播。”[4]这种特性成为创新社会管理的文化机制的基础。其次,非物质性。这是指创新社会管理的虚拟化的特质,这与文化也是同质的。最后,动态性。它是指创新社会管理在多种力量中寻求到的动态平衡,它是政府、市场、社会、大众等多方力量在发展中依靠文化而达到的动态和谐。 文化作为一种既得力量——文化生产力[5],它不仅对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具有直接的推动力量,并且对创新社会管理具有引导和规范作用。 2.创新社会管理的文化模式 创新社会管理要想形成“社会合力”,做到“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就必须依靠政府、市场、社会、大众以及文化等多方面的力量,从而在“社会协同”之中实现创新社会管理。这多种力量在创新社会管理中具有不同的作用,也就各自产生不同的效果。其中政府在创新社会管理中起着引导的作用,创新社会管理的方式、特点以及多方面制衡性决定了创新社会管理中政府只能起引导作用,而不是推行。创新社会管理是活泛的,而不是僵死的,它是社会组织关系的传承与不断进化的过程。市场在创新社会管理中起强化作用;而“社会”在其中起到载体的作用。 大众在创新社会管理中则起弱决定作用,这是一种暂时性、区域性的决定力量。即当创新社会管理实现了为人们谋幸福、谋发展的基本功用时,当实现了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目标时,大众便对社会管理表现出拥护的作用效果,从而形成“社会合力”。而真正具有强决定作用、最终话语权的则是文化;文化对创新社会管理具有最终的解释权。“文化本身是为人类生命过程提供解释系统。”[6]24。政府、市场、社会都不具有对创新社会管理的最终解释权;同样大众作为这种行为中的一份子同样也不具有最终解释权。具有对创新社会管理最终解释权的必须是能对社会创新管理具有超越性力量的文化。 作为这四者所不可或缺的要素,文化——将四者统一于一——具有能驾驭依靠虚拟化运作而起作用的社会管理的非物质性功能。文化对创新社会管理的最终解释权具有滞后性,即创新社会管理先生发、甚至原发性,它借助多方的共同作用力量在动力学意义上形成社会普遍性后,文化才对这种行为形成话语权。一旦被文化采集下来,这种创新模式就被巩固下来,形成创新社会管理的文化范式。创新社会管理文化范式的巩固,一方面,为这种管理模式的普及推广与进一步的创新做到有迹可循,另一方面,又使创新社会管理的自我生发打好进一步的社会性基础,而使文化成为创新社会管理的中继站与真正的推动者。创新社会管理的文化模式使创新社会管理既具有自身的承接性与稳定性,又具有与时俱进的特性,从而保证了创新社会管理既能做到“和谐稳定”,又不失“充满活力”。 在具体的实践中,创新社会管理形成一种寓传统文化、时代文化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等于自身的管理式文化。这种文化为不断的创新社会管理提供可借助的平台,它不是现实的,而是逻辑意义上的,它不是想象的,而是伦理意义上的;在逻辑意义上,它要使创新社会管理有理有据有迹可循,在伦理意义上,它要结合具体民族特征、民俗习惯而具有传承性。当下,正处在走出封建管理文化,走向新时代的管理文化中,正在为新时代的创新社会管理的管理文化平台而努力。创新社会管理的文化平台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它是上一个创新阶段的总结,也是下一个创新阶段的起点,并为进一步的创新社会管理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文化、道德、技术以及伦理等方面的支持,同时也在为下一个平台的建立打造稳定的根基。文化伦理平台不是为发展而来,而是为稳定而来,它为进一步的创新提供一个可靠的基础。这样创新社会管理就与文化一道呈现出创新跃升——稳定——创新跃升的模式。这个范式具有文化上的区域性。 因为文化可作为一种生产力量,所以这种文化模式在经济中也具有显现作用。借助市场甚至借助人性,创新社会管理的文化模式最终都是要形成一种和谐的、可发展的社会氛围。 3.创新社会管理的目标是和谐、稳定、可发展的文化氛围的形成 对社会管理进行创新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和谐的社会氛围、社会可发展的氛围,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文化可发展氛围。 首先,和谐氛围。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是一种动态和谐,如同化学变化中的动态平衡,是动力学意义上的和谐,是孕育着发展的和谐,是一种发展或较快速发展过程中的和谐。动态和谐氛围是在多种力量中寻求平衡的和谐氛围。这些力量主要有文化、政府、市场、社会、大众等的力量。“和实生物,同则不继。”[7]正是这些不同力量之间的相互调和、均衡发展才能不断促进社会发展。其中作为载体的社会是一个具有自组织特性的存在者,所以必定有一种弱力量让其具有这种自组织特性。其中文化的力量是最主要的,文化表示“一个社会的整个生活方式”[8]。中国过去两千年封建社会的社会管理与社会走向就是儒、释、道三种主要文化最终作用的结果。其中,佛文化中的循环理论,道文化中的局部有限范围内的发展理论以及儒文化中重教化的注重社会稳定的理论,这三种文化理论基本确定了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的基本社会框架与社会走势。而现今具有跃升性、与时俱进等特性的马克思主义的引进应该可以重塑中国的社会框架的灵魂,而使中国社会具有不断跃升发展的社会骨骼。 其次,社会可发展氛围。它是要形成一种动力学意义上的生态化社会氛围。 最后,文化可发展氛围。强国离不开文化的力量,离不开知识产权的力量。通过“文化立国”[9]来“转变发展方式,提升文化内涵”[9],而文化立国就是要依托一种强势文化而来发展社会、发展经济。强势文化离不开能发展文化的社会氛围,创新社会管理就是要形成文化发展与可发展的氛围。 4.【结语】 “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还不少。从总体上看,我国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阶段性特征的集中反映。”[10]创新社会管理就是要适应当前的战略发展,同时又要使各种力量获得均衡的发展,从而使社会不断的处于动态的社会和谐之中。创新社会管理的文化范式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提供可参考的理论依据。只要不断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先进文化,促进各种力量的均衡发展。“依据平等这一轴心原则,社会必须增加对群体(而不是个人)权利的注意力,并且给予补偿。”[6]228只有各种力量得到平等对待,社会矛盾自然就会获得解决,因为文化是使所有问题得到解决的根本力量。“天地交,而后能成化育之功;上下交,而后能成和同之治”[1]。只有不断发展文化、发展管理文化,才能使社会的人性力量得到最大的彰显。创新社会管理只有做到以人为本,将为人谋幸福、谋发展当做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才能“实现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任务。” 【参考文献】: [1] 李力言.人民时评:中央为何高度重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2] (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重译本)[M].连树生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牡,2005年1月:1 [3] (英)C.P.斯诺.两种文化[M].纪树立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3月:60 [4] (美)约翰•菲斯克.解读大众文化[M].杨全强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1 [5] (德)马克思,(德)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77-478 [6] (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赵一凡,蒲隆,任晓晋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5月:24&228 [7] (春秋)左丘明.国语•郑语•史伯为桓公论兴衰[A].裘仁,林骧华.中国传统文化精华[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4月:50 [8] (英)R•霍迦特.当代文化研究:文化与社会研究的一种途径[A].胡经之,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选(第四卷 社会—文化系统)[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53 [9] 向勇. 文化立国并不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10] 人民网-人民日报.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 来源:
光明网-法院频道
责任编辑:
王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