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 首页> 首页人物 【浏览字号: 打印预览】【打印 我要纠错
饱蘸浓墨写春秋
——记云南省宣威市人民法院院长刘建刚
作者:张选仁 单祖俄 邹玉东   发布时间:2011-08-09 09:52:40


刘建刚

    他有水的柔情,是因为他靠南盘江的乳汁养大;他有蜜蜂的辛勤,是因为他饱尝了罗平油菜花的芳香;他有刚正不阿的傲骨,是因为乌蒙山的脊梁成就了他的风格。他是谁?他就是一步一个脚印,从云南省陆良县人民法院书记员、审判员、庭长、副院长,成为罗平县人民法院院长、宣威市人民法院院长的刘建刚。

    探寻他的人生轨迹,官虽然不大,但他那一本本红色的奖状,一枚枚金色的勋章,无疑是一首首动人的颂歌。这里截取他在宣威法院的三年片段,也许能以飨读者。

    司法救助弹响云岭和谐之音

    2008年12月,刘建刚留下他与罗平县人民法院全体干警共同努力而获得的最高人民法院“全国优秀法院”、“全国模范法院”荣誉称号,服从组织的决定又来到了宣威市人民法院。凭着先前法院有那么高的荣誉,本来他应该往上级法院走走,但他抱着“饱蘸浓墨写春秋”的崇高理念义无反顾来到了宣威市人民法院。用他的话说“位不在高,只要宣威一百四十二万人民能够接纳我就是我人生的最大满足”。

    当他来到宣威法院得知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要在宣威搞一个司法救助试点,临近年关的他反而兴奋不已。试点就是模式,模式就是形象。既然省高院给这个东风,就不能让东风扫兴。然而当他问及此事时,相关人员只知有其事,不知何其为。柔中带刚的他急了。成立领导小组、与市委、政府、人大、政协领导汇报衔接,与民政、社保沟通,召开执行局全体干警会议,清查涉诉未执行案件底数,走访被执行救助对象。

    2008年12月14日,天气虽然寒冷,但拄着拐棍、坐着残疾车、生活接近断炊的当事人似乎又感到了春天的来临。钱虽然不多。五千,三千,六十余人涉诉特困人员得到了司法救助。当他们接过党和政府的救命钱,他们的眼神、他们的热泪中,充满了感激之情。

    2009年1月12日,宣威市人民政府邀请社会各界在宣威法院召开了座谈会。就在这次座谈会上,市直各部门、乡镇的领导、厂长、经理、个体户们听了刘建刚院长对前期救助工作的介绍和副市长对下步工作的动员之后,参会的厂长、经理、部门领导、法官、个体户便纷纷跟随市委、人大、政府、政协的领导登台捐款,数额达80余万元,其中法院干警捐款就超过3万元。

    就是这种以党委为领导、政府为主导、法院作推动、民政、社保及其相关部门联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宣威模式”的司法救助机制,得到了云南省委的赞誉,也引起了最高人民法院和中央媒体的关注。

    如今,宣威模式已历经了三个春秋。逢年过节、春耕生产等接骨眼上,宣威法院已六批救助267件350人,发放救助金116.89万元。每当有外地法院和媒体记者前来参观、采访,作为宣威模式的始发者、具体操作者之一的刘建刚院长,虽然为这一模式付出了不少的代价,但他却不把这一功劳当做自己的显摆话题,而是把这一功劳完全记在市委、政府、社会各界和全院干警身上。用他的话说,如果把宣威模式比作“爱民颂”,作曲者应该是云南高院院长许前飞和宣威的四班子领导,他充其量只能算其中的一个音符。

    “三个下沉”亮出司法为民画卷

    司法救助的“宣威模式”已经从云岭高原跨越大江南北。然而,刘建刚并没有就此满足。他认为,“人民法官为人民”主题实践、“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三项重点”的落实,不是简单开几个动员会就能解决。他借助陇县和东营经验,在宣威法院提出了“院领导沉下去、院机关部门沉下去、法官沉下去”的大胆设想。“三下沉”无疑是对“坐堂问案”模式的一种冲击。面对这种冲击,难免又会出现大浪淘沙。只有这种历经这种大浪淘沙,人民司法的优良传统才能还原,法官与民众的距离才能缩短。

    如何体现“法官三下沉”?他把“三明四进六个一”(即“明确巡回审判办案地点,明确巡回审判适用程序,明确巡回审判案件的范围”,“法进农家、法进校园、法进社区、法进工厂”,“一个乡镇街道有一个巡回审判工作站,一个村委会有一名诉讼信息员,一个村委会每年有一次巡回审判、一次执行活动、一次较大影响的法治宣传活动、一次人民调解员培训活动”)摆到了党组和审判委员会的议事日程。几经讨论,“三明四进六个一”成为宣威市“人民法官为人民”的线路图。

    面对巡回办案是司法倒退的悖论,他勇立潮头,坚持人民法官的属性是人民;面对巡回办案是增大司法成本的消极思想,他据理力争,法官为民无成本。几个回合,他的理念终于形成共识。于是,以他为组长、四名副院长为副组长,各部门正职为成员的巡回审判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并且班子成员与法庭定点挂钩、分片包干。为了鼓励巡回办案,每件巡回审理的案件补助300元。

    喊在嘴上不如写在纸上,写在纸上不如落实在行动上。为了落实这一行动,刘建刚院长带头出山了。那是一个烈日炎炎的下午,他亲自审理一起煤矿工伤案件,当倘塘镇党委书记和镇长知道是院长亲临现场审理,就通知各煤矿前来接受法制教育。由于他亲临现场审理案件感动了双方当事人。原告说,院长几十里路上赶来开庭,算是我的福分,只要接近公平,钱多少点我不会纠缠;被告煤老板说,院长司法为民到井口,这是破天荒的一次,只要不超出原则,多赔偿万把也不要紧。就这样,12万元的工伤赔偿在院长下沉活动中化解了。“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院长能过江,副院长们也能过河。副院长孔令芬虽然是位女性,但她克服与男同志诸多的不便,多次到他所挂钩的落水法庭与法庭法官下乡巡回审判。副院长金永德身体不适,本来应在家中休养,但他怕他所挂钩的法庭拖着法院巡回审判大格局的后腿,也赶到了他所挂钩的田坝法庭与干警们一道深入村寨。

    院长在行动、副院长们在行动,班子成员在行动,院机关的庭长们也在行动。由于领导带头,庭审开到农村。一个国徽、一条红幅,田埂边、树荫下、病床前、校园内,法官所到之处,眼前就会展现出一幅红色亮丽、鲜艳夺目的司法为民画卷,仿佛延安时期的马锡五又重现眼前。看着眼前这幅画卷,一位饱经沧桑的抗美援朝老人拉着刘建刚院长的手激动地说,“院长啊,人人都说‘山高皇帝远’,但就你们却是‘山高法官近’”。

    《红色土地国徽红》、《山高法官近》、《三个下沉落实处 法槌回荡山水间》的长篇通讯先后亮相于《曲靖日报》、《云南日报》、《云南法院网》等多家报刊网站。然而,刘建刚院长认为“天不说自高,地不说自厚”,司法为民无止境,还原人民司法优良传统,我们的路还很漫长……

    发扬传统绘出乌蒙红色篇章

    宣威是一块红色的土地。说他是一块红色的土地,并非全指它的真实颜色,而蕴含的是宣威曾是红军长征路过的地方,毛泽东曾在此留下“乌蒙磅礴走泥丸”的千古绝唱。时值中国共产党九十华诞到来之际,中央政法委开展了“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主题实践活动。抓住这一契机,刘建刚院长又大胆提出了在这块红色土地上抒写红色新篇章的设想。

    红色篇章如何写?刘建刚院长认为首先要抓住“社会管理创新这个主旋律”。他认为“司法为民、司法利民、司法便民”各自为一个音节,三个音节相互衔接递进就能成其为社会管理创新的主旋律。只要把握好这三个音节,落实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就有了保障。在三个音节中,司法为民是纲。如何举纲和旋?他按照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的“谋事布局一盘棋、个人形象一面旗、工作热情一团火”的思路,一是加强党的基本理论的学习,准确把握党的建设与司法工作关系,党的事业至上永远是人民司法的纲领;二是加强党员队伍作风建设,从院领导、党组成员、部门负责人层层签订执行力建设承诺书,保障个人形象一面旗;三是加强制度建设,以制度管人,保障工作热情一团火。

    为了全院一盘棋,刘建刚院长的思路是以党建“三会一课”制度为核心,管理中以激励、规范等18项制度作保障;为了个人形象一面旗,刘建刚院长的部署是根据不同的岗位开展“追星授旗”活动;为了工作热情一团火,刘建刚院长推进“三明四进六个一”的基础上又推出了党员为民服务月活动,即以各支部为载体,利用星期六、星期天的时间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党员为民服务月”活动掀起“发扬传统”新高潮。活动以“知其百姓冷暖”为课题,要求法官以赶乡街、送法律、访民情、问民事、贴民心的形式缩短法官与民众距离。通过这一活动,乡街上、田埂边,党员为民服务月活动之处无处不是党旗飘飘、法官与百姓心连心的红色画卷。

    当刑事审判党支部和倘塘法庭的法官走在当年红军长征的路上时,一位八十开外的老农兴奋地说,“对于这种画面,我只经历过两次。一次是小时候,红军也从这里走过,那一次只想着他们是好人,巴不得他们再回来,我也同他们一起走;这一次又见你们法官来,但我老了,不中用了,我只希望你们把红军的旗帜永远高高举起”。当落水法庭党支部组织落水、羊场、田坝法庭的党员、法官到海岱镇乡街送法、田间插秧时,海岱镇党委副书记符旭更是即兴诗起“春风化雨润民心,乡街田间党旗红”。更为欣喜的是在党员为民服务月的序幕拉开之后,离退休党支部也闲不住了,他们也走上街头宣传起法律,解答起百姓提出的问题。

    一面旗树起来了,一团火烧起来了。为了隆重纪念中国共产党九十华诞,把党建“三民工程”更进一步推向高潮,他又建议再来一个“以红歌引路,当时代先锋”的文艺晚会。

    当6月20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人民法官之歌》、《祝福宣威》、《党啊,亲爱的妈妈》、《党旗颂》、《我们走在大路上》、《为了谁》、《走进新时代》的歌声响彻在宣威法院,干警们激动了,家属们也激动了。参加晚会的人大主任肖坤全说,“想不到宣威法院这支队伍除了办铁案、办精案、办和谐案还会唱红歌、颂党恩”。政法委书记王斌说,“据说法院晚会仅演练了一个星期就达到这种效果。通过今天的晚会,我看到了宣威法院的未来。”

    红歌表决心,决心续红歌。用院长刘建刚的话说“为民、利民、便民”是奏好社会管理创新乐章的三个强音符。只有把握好这三个强音符,唱红争先才能体现出她的意义和本质;只有体现出唱红的意义和本质,我们的党建工作才能顺应于民,只有顺应于民,我们才能高唱红歌向未来。

    宣威法院的党建三民工程效果明显。在2011年6月25-26日曲靖市法院系统在宣威召开的党建工作推进会上,宣威法院的党建工作又得到了云南省高院、曲靖中院、宣威市委领导的充分肯定。

    “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刘建刚院长来宣威法院三年,一步一个脚印,基本实现“三年三大变”。仅2009年至2010年两年间,宣威法院新收各类案件9231件,审执结9046件,结案率为98%。在宣威市委、市政府组织的社会评价测评中,宣威法院的社会评价满意率2009年达97.99%,2010年社会评价满意率达97.97%。从而使宣威法院在省级“人民满意好法院”的基础之上又赢得了“云南省文明单位”、“云南省清积工作先进集体”、“曲靖市先进平安单位”、倘塘中心法庭荣获“全国青年文明号”和“集体三等功”、格宜中心法庭荣获“优秀人民法庭”等荣誉称号。

    “坚强的信心,能使平凡的人做出惊人的事业”。刘建刚院长就是用“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谈空话”的公式饱蘸浓墨带领全院干警为宣威法院又写下了光辉亮丽的一页。

    当我们问及他下一步有何打算时,刘建刚院长似乎知道我们要问的另一个话题,他眉头一皱,“你们想问啥呀?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天道酬勤,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是在于接受,更不是钻头觅缝地去争取,现在只能把今天的事做完,决不能去想明天的事,更不能把今天的事放到明天去做”。



来源: 光明网-法院频道
责任编辑: 张永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章程 | 入会申请 | 广告报价 | 法律声明 | 投稿信箱
版权所有©2012 法律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802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