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 观点> 科技 【浏览字号: 打印预览】【打印 我要纠错
向“新”发力,为新时代添彩
作者:夏廷堂   发布时间:2024-03-11 14:05:20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总书记的铿锵话语,如响鼓重锤,激荡人心。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经济思想新的重大理论成果,这一成果不仅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深化了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为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提供了科学指引。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强劲动力。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就是社会生产力从低级到高级、从落后到先进的不断发展的过程。新质生产力是传统生产力的跃迁,是基于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新型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代表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方向、新趋势,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它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其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就是要在生产力发展中取得领先地位,在新领域新赛道上占据发展先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发展主动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关键环节,是强国复兴的关键所在。新质生产力是经济发展的新起点、新动能,其规模和速度取决于当下,决定着未来。各级党员干部使命在肩,责任重大,要深刻认识新质生产力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中的关键性作用,自觉增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坚定性和主动性,激发奋进之心、凝聚务实之力、谋划创新之举,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抓好落实,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强劲动能,努力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向“新” 发力,要紧紧扭住科技创新“牛鼻子”。发展动力决定了发展的速度、效能、质量和可持续性。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本质上就是要增强创新这个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创新是核心所在。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以前沿技术领域的颠覆式、突破式创新为前提,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进行重大科技项目攻关,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和融合发展。超前部署、全面开展前瞻性、先导性和探索性的前沿技术研究,大力支持产业应用研究,在重点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规模化应用前景的科技成果。积极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强化科技创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驱动作用,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新质生产力。

  向“新”发力,要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不要一哄而上。当前,发展新质生产力,各地各部门积极行动、干劲十足。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立足实情,求真务实,不要一窝蜂,赶时髦,更不要搞未立先破,脱离实际,盲目攀比,任性蛮干。中央强调“先立后破”,成为解决当代中国改革发展稳定问题的辩证法。发展新质生产力,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是关键。坚持实事求是,就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谋定后动,分类指导,精准施策。各地应立足地区优势,把握自身关键要素,不搞“大干快上”,避免“撒胡椒面”式的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尊重发展规律,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切忌急于求成,“大干快上”,一蹴而就,一哄而上,一哄而散,盲人骑瞎马,无组织、无步骤地乱搞。同时,发展新质生产力也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而是通过新质生产力的牵引带动,巩固延伸传统优势产业,持续提升产业竞争力,推动传统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升级,有序进行新旧产业的替代。同时,还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和优秀企业家精神,鼓励科技工作者,敢于走最难走的路,敢于攀登最高的山峰,敢于攻克最坚固的堡垒。

  向“新”发力,政府必须提供坚强有力的可靠保障。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项长期任务和系统工程,需要各方主体之间协同高效配合。要让新质生产力成为全社会共同的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必须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和政府的服务保障功能,强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做到遇河架桥,逢山开路,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制度保障,从而更广泛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塑造新的竞争优势。要加快建立并不断完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使支撑新质生产力的各方面制度更加规范科学。要通过深化改革加快破除不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的各种束缚,塑造适应新质生产力的生产关系,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和高效配置。同时,更加注重治理能力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持续努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活力,持续把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优势转化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新领域新赛道新产业上重大技术创新面临着很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上,政府要加大力度、集中稳定地投入,以产生积累性效果。与此同时,通过规划引领、政策引导、财税支持等方式,将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协同起来,从而释放全社会的创新效率。政府有为,市场有效,定将更好助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探寻出更多发展新模式、新路径、新业态,为加速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当好“拓路先锋”。

  向“新” 发力,要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人才支撑。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拥有大量高科技文化素质、具备综合运用各类前沿技术能力、熟练掌握各种新型生产工具的新型数智人才。为此,必须推动教育、人才培养和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研究型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人才结构。注重发挥职业教育在培养专业技能人才方面的优势,使职业教育尽快适应新经济、新技术、新业态、新职业的发展变化,不断提高新质生产力所需的职业技术人才培养质量。要营造良好人才创新生态环境,充分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高水平创新人才队伍结构布局进一步优化,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不断涌现,更多青年科技人才成为科研主力。

  向“新” 发力,要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助力重大科技创新。国务院总理李强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快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新型举国体制”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现实需要,是新时代实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重要体制优势。“新型举国体制”以国家利益为最高目标,为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包括国家重大工程、重大科技创新、应急管理等需求,由政府统筹全面动员、快速调配、高效组织,集中全国各方面人力、物力、财力,以达成某一特定目标的制度安排与体系建构。当今,发展新质生产力,更好需要发挥有为政府的导向作用,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围绕新质生产力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运用系统观念找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加快实现重大突破。要加大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攻关,在解决科技领域“卡脖子”问题的同时,加大原创性和应用性技术研究,打造我国科技竞争新优势,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大的内生动力。要充分发挥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举全国之力、聚四方之才,扎实推进科技强国建设,通过科技创新的重大突破催生新质生产力。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将优质要素更多集聚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领域,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的有机统一。

  新时代孕育新思想,新理论引领新实践。新质生产力的兴起,将推动中国走向更为创新、高效和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享科技成果和繁荣发展的美好未来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蓝图已绘就,号角已吹响。我们要把思想、作风和行动迅速统一到中央的要求部署上来,瞄准新质生产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只争朝夕、事不避难的精神,抢抓机遇、稳步前行、攻坚克难,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增强新动能,努力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 




分享到:分享数:0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章程 | 入会申请 | 广告报价 | 法律声明 | 投稿信箱
版权所有©2024 法律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802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