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谱写司法为民新篇章
作者:新法宣 发布时间:2023-03-16 15:57:44
“倾听群众呼声,坚持问题导向,奔着问题去,真正解决问题,实质化解纠纷,不断满足群众公平正义需要。”3月7日下午,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掷地有声。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通篇贯穿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践行司法为民宗旨。通过回顾过去五年和新时代十年人民法院走过的历程,充满了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工作点滴,彰显了人民江山的司法情怀,体现了政治高度、法治力度、民生温度。 作为基层法院的一名干警,如何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我想,这份报告已经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一、胸怀国之大者 最高人民法院突出服务大局责任担当,紧扣“国之大者”,出台一系列司法政策,稳就业、促消费、纾企困、解民难、保创新,护航经济发展更加有力。制定生态环境侵权禁止令、惩罚性赔偿等司法解释,依法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出台人脸识别司法解释,为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构筑“防火墙”;制定网络消费司法解释,保护网络消费者合法权益;修改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消除城乡居民赔偿标准差异;与其他部门会同发布促进妇女平等就业政策文件、加强残疾人司法保护意见,保障平等就业的权利…… 百年党史深刻启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坚持人民立场、人民至上,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人民法院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要深刻把握司法解释、政策文件的出台背景,在每一个具体案件中做到准确适用,加强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社保等民生司法保障,以更优更实的司法服务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需求。 二、厚植人民情怀 如同“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人民法院通过服务发展大局为人民幸福生活打造最优社会环境。新冠疫情防控三年来,人民法院竭尽所能为企业减负纾困,帮群众排忧解难。通过出台助力中小微企业发展20条、促进消费30条、稳定就业14条,推动解决中小微企业生存发展问题,提振消费信心,平衡保护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权益,帮助市场主体守望相助、共渡难关。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人民法院的重要使命。人民法院将司法为民融入服务发展大局,加快推动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通过司法裁判弘扬契约精神,培育全社会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深化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工作,使行政审判成为“官民和谐”的助推器;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升人居环境,增强人民生活幸福感;全面推广涉军维权“信阳模式”、“鄂豫皖模式”,坚定维护国防利益和军人军属合法权益……我们应当树牢大局意识,紧紧围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履职尽责,通过积极服务大局让司法为民底色更足。 三、践行司法为民 “数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中的数据之最:“依法审结涉黑涉恶案件3.9万件26.1万人”“审结电信网络诈骗及关联犯罪案件22.6万件”——这是让人最有“安全感”的数据;“妥善化解合同履行、商铺租赁、物流运输等涉疫纠纷77.9万件”“审结涉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等民生案件2224.1万件”——这是让人最有“信心”的数据;“平均每分钟75件成功在诉前在线化解”“跨域立案服务网点覆盖城乡,提供跨域立案服务16.7万件”“10050个人民法庭扎根基层”——这是最“便民”的数据。 数据的背后,是人民法院各项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依法惩治黑恶势力,严厉打击整治养老诈骗、电信网络诈骗,将老百姓深恶痛绝的犯罪分子绳之以法;不断创新司法为民举措,竭尽所能为企业减负纾困,帮群众排忧解难;巩固提升一站式多元纠纷解决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成果,深入推进“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工作,把人民法庭打造成为司法便民的“桥头堡”,将司法服务延伸到人民群众身边。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一重大原则,并对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作出战略部署。“把方便留给群众”,是人民法院贯彻落实这一重大原则的生动实践。在诉讼服务工作中,通过多元解纷、一网通办、集约服务,服务人民群众、服务社会治理、服务审判执行。在审判工作中,要牢牢站稳人民立场,坚决惩恶扬善,守住公平正义防线,实质性化解纠纷,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执行工作中,要树立善意文明执行理念,持续巩固攻坚成果,强化守信激励,努力兑现群众胜诉权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必须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扎实推进司法为民、公正司法”——这是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2023年工作建议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彰显了人民法院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保护人民、造福人民的坚定决心和强大信心。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对公平正义的追求期待更高。作为基层法院干警,该如何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让我们回到开头,再读一遍人民法院的庄严承诺:“倾听群众呼声,坚持问题导向,奔着问题去,真正解决问题,实质化解纠纷,不断满足群众公平正义需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