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 文化> 文学 【浏览字号: 打印预览】【打印 我要纠错
行走记录:那些山那些人那些事
作者:唐时华   发布时间:2016-10-18 12:49:13


    从2003年到法院参加工作至今,时光如水,我已走过了13个春秋,其中从事司法宣传工作的时间最长。这些年,我用自己的相机和文字记录下云南法院的数十个先进集体和优秀法官,成文发表500多万字。文字背后,那些山,那些人,那些事,深深烙在我的内心深处,我深爱着这片红土地上敬业朴素的法官们。他们对公平正义的情感,这份执着,这份坚守,已成为我生命中最真挚的爱恋,成为我行走路上最美丽的星辰,成为支撑我坚强的最宝贵精神财富。

  一、用网络搭建起法院与社会沟通的桥梁

  新媒体时代,如何利用政务网站搭建起法院与社会沟通的桥梁,如何打造社会公众喜欢的政务新模式,值得探索。2008年,组织让我负责云南高院的官方网站云南法院网的责任编辑工作。我与同事们一起谋划,一起尝试,一起努力。我们考虑,政务网站必须融政务性、权威性、知识性、可读性于一体,才能真正吸引读者。一系列的探索由此展开:比如坚持重大消息“不过夜”原则,坚持及时采写发布新闻;实现与新闻发布会同步发布;在全国首家与新华网合作开办网络庭审直播栏目;在全省法院培养了一支300多人的通讯员队伍保障了稿源的优质;与各大媒体合作机制,成为多家媒体的选稿基地。

  30000多篇稿件的更新,数万次的通讯员指导,数百次的一线采访,我们的辛苦没有白费。如今的云南法院网,总浏览量近700万人次,社会影响不断扩大,已成为云南权威的法治传播阵地和云南法院沟通社会公众的重要平台。在云南法院网浏览量突破100万人次时,多家媒体以《云南法院网:打造政务网站新模式》为题对云南法院网的管理运营模式进行了报道。

  记得2009年我们与新华网云南频道联合开展云南法院首次庭审网络直播时,不少法官还有顾虑。如今,七年过去了,我们的庭审网络直播早已为社会公众所熟知,每期的在线观众人数达到近6万人次。如今,法院信息化发展飞速,一个鼠标,一根网线,就链接了世界,搭建起法院与社会沟通的桥梁。

  二、战斗在新闻第一线

  2014年8月,云南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如何把灾区法官不畏艰险,积极参与抗震救灾的先进事迹让更多的人知道,这是法院新闻人的责任。

  昭通是我的老家,看到乌蒙山中的昭通法官们在地震中不畏牺牲的故事,我深感震撼。我主动请缨前去采访,得到批准后,我迅速买来电筒、方便面等物品,背上笔记本电脑和照相机,与《人民法院报》记者一起,冒着上百次余震、泥石流不断的危险,深入震中彝良洛泽河镇一线采访。当时,《人民法院报》开设救灾专栏,全国四级法院网站同步刊登《灾难无情、坚守有责》、《法官和我们是一家人》等系列云南法官参与救灾的事迹,起到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近年来,我近百次到基层法院、法庭采访,行程数十万里。我克服高原反应,多次深入藏区,采写了迪庆州中级人民法院、德钦县人民法院等集体的先进事迹;我与同事历时一个月,整理资料百万字,采写了云南高院离退休“五老法官”先进事迹,在全国引起了较大影响。

  还记得第一次去怒江法院采访时,我问福贡县法院的法官:“你们平时巡回最远到哪些地方?”一位老法官指着对面高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说:“就是那里,有白云的地方。”后来,我们撰写的长篇通讯《在白云缭绕的大山上开庭》发表后,得到了很多肯定,并获得了中国法制好新闻二等奖。

  2015年,全国四级法院微博直播“全国模范法官”、“最美基层法官”提名奖获得者邓兴的一天,我受最高法院微博委托前往怒江州福贡县法院报道。这次微博直播,让我至今难忘,我第一次在颠簸的越野车上写稿,在山村的小板凳上直播,百万网友观看了微博直播。当天,小山村停电,直播结束时,我的腰疼得已经直不起来。那一天,我们不仅记录下邓兴法官的一天,更为他们一家拍下了幸福的全家福。

  同时,难以忘记的是那次直播,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副局长、人民法院报社副总编辑陈海发同志在直播qq群里面与我们一起工作,现场指挥,深感他的直爽与敬业。直播结束后,他打了一个电话给我:“时华,干得不错,好样的!”如今,海发同志因病远走,享年59岁,留给我们深深的遗憾和无尽的思念。

  三、让社会听到云南法官的声音

  司法宣传,总有许许多多的第一次。时间,也见证了我们的成长。记得我刚借调到云南高院时,云南省委政法委和云南电视台合办了一个政法栏目,其中法院参与了子栏目《与法同行》的制作。领导让我担任首播样片编导,当时的我,连画外音和同期声都分不清,只好买来书籍认真学习,后来,我编导的样片《分秒之争》节目获得了好评,顺利播出。

  让细节打动人,让真情感染人。这些年,我和同事们走过云南的所有地州。我采访了“时代先锋”、“全国模范法官”、南涧县人民法院公郎法庭庭长龙进品,“全国优秀法官”、“中国正义人物”、宣威市人民法院余华芬等一大批云南优秀法官。我爬上高黎贡山,登上迪庆高原,穿过滚滚怒江,横穿乌蒙山脉。我和法官们交心谈心,记录下他们的故事,共鸣着他们的悲喜,成为法官们的“知心人”。

  一月月,一年年。一个个记录本,写满了云南法院人的故事。近年来,我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法制日报》、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人民网、求是理论网等发表新闻作品、法学论文五百多万字。我撰写的长篇通讯《“云岭法官”余华芬:把每一个案件办实办好》、《傈僳族法官邓兴:坚守在雪山与溜索之间》、《迪庆法院:为了高原藏区的和谐安宁》等长篇报道刊发于《人民日报》、《法制日报》、《人民法院报》、人民网、新华网等近百家媒体。撰写的云南高院“六五”普法做法的工作通讯《云南高院:让法律可亲可信可用》被云南省依法治省办公室制作为专题简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网站等全国数十家媒体转载。

  四、紧跟主旋律弘扬正能量

  以笔为犁,笔耕不辍,我常常在夜深人静时写稿。多年来,我先后在中国网、光明网、红网、荆楚网、江西文明网等全国各大媒体设立了评论文集,撰写了大量的时事评论,并被中国甘肃网、广东法治网等媒体聘请为特邀评论员。我针对重大政策、主题、活动、事件和热点问题,利用博客、专栏、报纸、杂志等,积极发声传递正能量。

  近年来,我在《人民日报》、《法制日报》、《新京报》、《解放日报》等媒体发表了《中国法治需要坚守乡土的龙进品们》、《让法治追梦人更好坚守》、《当司法鉴定也需要“肉搏”》等评论上百篇。

  新媒体,新尝试。2005年11月20日,中国法院网法律博客开通后,好奇的我立即申请成为第一批博主。从此,定期更新博客就成为我生活中的一个习惯。2008年,中国法院网举行首次年度“博客之星”评选,我积极参与,最终以网民投票第一名获选“博客之星”。

  2015年11月30日,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指导,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主办2015年度“五个一百”网络正能量精品评选活动正式启动。我积极报名参加了由人民网承办的全国“百名网络正能量榜样”活动。在该活动复评投票中,全国及云南的法院同仁微信刷屏为我加油;龙进品、邓兴、余华芬、郑成琼等全国法院先进典型发动家人为我点赞;雪域法官德钦县法院的法官们凌晨三点依然坚持投票;我的母校云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的师生们纷纷打来电话鼓励;我所在的云南省作家协会、云南省青年联合会的师友们给予我温暖的支持;还有许许多多的不认识的人,一张投票,一份关爱,一份温暖,让我无声感动,激励着我不断前行。

  投票结束,我获得网友投票数第一名并最终获评“百名网络正能量榜样”。在微信圈的致谢词中,我写道:“这次活动中,法官们的支持,法律人的帮助,尤其让我感动,我收获了更多宝贵的东西:真诚、友谊和关爱。”

  五、把法治与法官们的故事讲出来

  法治,需要法律人的不懈传播,更需要内心深处对这份职业的坚守。讲好中国法治故事、传播中国法治声音,是司法宣传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工作之余,作为团干部、青年志愿者,我常常利用休息时间和节假日,到机关、乡村、社区、学校、企业、单位等宣讲法律,践行“法律六进”要求。我从一个个发生在身边的事例入手,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以群众最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述法治和法官故事。

  2014年12月18日,我受云南省直机关团工委、省直机关青联委派,到大理州宾川县大营镇为农民朋友宣讲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我从葡萄何时施肥,橘子为什么需要套袋入手,将党的精神、农村政策与农民朋友身边的事情关联起来,农民朋友们听得津津有味。大家说:“这样的讲法接地气,我们喜欢听。”

  2015年冬,我应邀到成都军区昆明某部做法治专题讲座,讲座在一个半露天的仓库进行。下午,讲座刚开始,天开始转阴,并下起了鹅毛般的大雪,我突然想起了韩愈的诗句“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家国天下,赤子之心;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我和战士们分享了这一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的古诗,鼓励战士们学好法律,坚守岗位,报效祖国。后来,一位教官告诉我,他们部队有几十位战士在积极参加法律自考,这让我无比欣慰。

  我想,法院人走出去面对社会公众的每一场讲座,就是助燃大家点燃心中法治梦想的点滴火苗,颇有意义。所以,每一场课,我都认真对待,甚至要准备上数月时间,查阅很多相关书籍,并向各行各业的专家请教。近年来,我应邀到云南省直机关工委、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云南大学、云南省文化厅等作法治专题讲座近百场,宣讲“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解读”、“法治时代与法律人生”、“科学时代与法律人生”、“法治时代与美丽乡村”、“行走在法治书影里的文化”等十多个专题,听众数万人次。

  如今,司法改革轰轰烈烈,作为一名法院人,我深感自己何其有幸,能见证并亲历这样一个伟大的法治时代。我们更应该把自己作为一颗铺路石,默默奉献。通过我们的不懈宣传,鼓舞更多的法院人为法治国家的建设而努力,让社会公众更多地理解并支持司法改革。

  岁月流逝,感恩经历;浮生若茶,破执如莲。在云岭,在全国,有许许多多躲在摄像机、照相机背后,常年默默奔走服务基层的司法宣传同仁们,他们都是我学习的榜样,是我血脉相连的兄弟姐妹,我满怀感动选择向他们致敬!

  作者简介:

  唐时华,西南政法大学硕士,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近年来发表各类作品500余万字,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云南省作家协会理事、省青联委员、省直机关青联常委。先后荣获国务院新闻办指导“亿万网民记录中国一日”活动铜奖、中国法制好新闻二等奖等奖励五十余项。近年来应邀在各地做法治讲座近百场,听众数万人次。获得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先进个人”、全国“百名网络正能量榜样”、“云南青年五四奖章”提名奖等荣誉称号。



来源: 法律资讯网

分享到:分享数:0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章程 | 入会申请 | 广告报价 | 法律声明 | 投稿信箱
版权所有©2016 法律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802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