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隆阳区法院辛街中心法庭的创新模式
作者:王瑶 发布时间:2014-12-26 10:50:39
12月25日,冬日阳光照耀下的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辛街中心法庭迎来一批特殊的客人,保山市人民法院服务群众经验交流工作现场会在隆阳召开。打破以往会议模式,与会的五县、区政法委副书记、人民法庭庭长、部分乡镇领导深入到隆阳区辛街中心法庭,会议以“边看点、边学习、边取经”等形式进行。 诉调衔接,落实司法为民服务 辛街中心法庭地处云南省隆阳区的南大门,主要管辖辛街、汉庄、西邑三个乡镇的一审民商事案件,辖区总面积574.18平方公里,总人口约20万。2014年度辛街中心法庭共受理各类民事案件350件,年度内审结346件。今年以来,为了更好地推进诉调对接工作,落实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我们在市、区两级法院的正确领导下,在辖区当地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积极探索,推行了“联村法官”的工作机制。辛街中心法庭庭长丁懿在介绍情况时道出创新法官联村工作机制的初衷:“作为人民法院的最前沿,人民法庭虽小,但它与老百姓的接触最广,联系最多,感情最深,是落实司法为民最关键的纽带。”辛街中心法庭率先在辖区内实行“法官联村”制,让百姓能随时找到法官,随时享受到法庭的司法服务。如今,法官变成了村里的“消防员、咨询员、指导员”。“有事找法官”成了村民的共识。 党委支持,统筹协调群众满意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特别是随着中心城市的不断扩展,广大农村群众受新旧思潮的影响,有的认为“手握锄把,犯法不大”,法制观念淡化,遇到问题没有通过正当途径处理维权的习惯,四处“上访”“闹访”,“信访”不信法,极少数地方,封建残余思想、宗族观念、宗教、邪教势力一度有所抬头,严重影响到农村的社会和谐稳定,给乡党委政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造成了很大压力。 2014年初,辛街中心人民法庭向辛街乡党委提出建立“法官联村”制度的建议,乡党委立即抽调人员与法庭组成调研组到辖区4个人口较多、纠纷频发的村委会进行专题调研,得到广大群众赞同,一致认为这是目前解决农村法律服务短板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乡党委、政府结合创新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决定通过示范带动,逐步推广联村法官制度。5月初,第一个联村法官工作室在邹里村挂牌成立,杜文华法官成为的第一个联村法官,随后,相继在杜家村、辛街村、大村3个村相继挂牌成立了法官工作室。 “法官联村”制度在4个村试点开展工作以来,依托村“三委”服务基层群众,紧密联系各村警务室、人民调解组织,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为干部、群众面对面法律咨询或电话联系咨询,到现场或农户家中化解矛盾纠纷,到田间地头为群众说理讲法,把法律文书通过群众语言传输给老百姓,最大限度落实乡法庭“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截止目前,联村法官累计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服务256人次、培训村级综治维稳员60人次,化解矛盾纠纷118场次。联村法官和基层干部、群众建立深入广泛的联系,成为他们信得过的朋友和工作上的搭档帮手;成为社情民意的信息员,他们了解群众对法律的需求,熟悉社情民意;成为基层调解的指导员,他们对人民调解组织进行指导,直接参加或者帮助调解民间纠纷;成为法律服务的咨询员,干部、群众遇到事情、有了纠纷不知道怎么办,先打个电话问一问我们的联村法官,听听他们的指导意见;成为群众理顺情绪的消防员,他们耐心倾听群众的诉求,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化矛盾纠纷于无形之中;成为司法为民的协调员,他们走进村村寨寨、家家户户,方便群众咨询,协调基层组织解决纠纷,力争矛盾纠纷不出村、不上交。 辛街乡党委书记纳一平在向与会人员介绍完情况后深有感触地说:“法官联村”使法官真正成为了我们老百姓的法律“翻译官”、村级综治维稳法律服务的“110中心”。 顺应民意,搭建诉求交流平台。 辛街中心法庭还创建了独具特色的法庭文化,各文化信息展板展示立案、信访、权利义务、诉讼风险知识等,简洁生动的语言让当事人清楚地了解法庭工作流程,做到心中有数,理性诉讼,依法维权。开展电话立案、上门立案、预约立案工作,案件当日立案率达98%以上,有效解决“立案难”的问题。二是拓展司法宣传平台,实现沟通无障碍。各基层法庭还定期组织“公众开放日”活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普通群众、学校学生、厂矿工人等到庭参观。选择典型案件深入田间地头、学校等案发地开庭,邀请辖区群众及村委会干部前来旁听案件审理,使其直观地了解各项法律规定及各类案件的审理程序,利用街天、节假日开展法制宣传,并将隆阳区法院编辑的《隆阳审判》、《法院新语》等刊物,发放给群众,推动形成全民守法的浓厚氛围。 “让司法走进民众,让公正走进民心”这就是辛街中心法庭的工作目标。“一路风雨,一路阳光”,将照耀冬日的隆阳大地,愿“法官联村”制度成为一种工作常态,让法官的身影常驻人心。 责任编辑:
李静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