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从舌尖到指尖的距离
作者:陈国平 发布时间:2014-11-28 11:00:23
一直关注着司改,却从来不敢轻易言及! 原因有三: 其一是自知资历尚浅,毕业后踏入法院之门整好两年,昧眼未开,还不曾看透现行司法体制的流弊,轻言司改也不过是隔靴搔痒,指不到痛处。 其二是自觉人微言轻,一项顶层设计、自上而下的制度革新,于我虽唇齿攸关,但作为一名最基层的司法工作者,也只能贪望高层的宏魄巨智,雕刻出惠及法律职业群体、惠及举国公民的法治之道。 其三是笔力不勤,时常因琐事辍笔,难于成文,也时常提笔忘书,有种话到舌尖却难吐露的急躁,或许是因为太在意了吧! 终究是不吐不快! 日前有幸参与省高院组织的调研骨干培训班,课程安排有最高院司改办老师的授课,但却不曾有幸聆听,料想可能临时有事未能成行,原本借此机会进一步了解高层对司改更详细解读的愿望就此落空。 堂下的议论却此起彼伏—— “法官员额制、人员分类管理一实施,我等调研人员该往何去,是作为办案人员还是后勤人员对待?” “法官遴选标准何在?既得利益群体是否自然转换成手握裁判权的法官?原本已然摸爬滚打近十年的办案骨干是否可能重操书记员的琐碎工作?” “错案倒查制度、终身责任追究制度怎么落实?未完善法官职业保障、提高职业尊荣感前,这样的压力是否就是只让马儿跑不给马儿草?” “人财物省级统管虽能减弱外来行政干预司法权,但是法院内部行政干预的顽疾恐怕不比外来的少,法官的独立裁判权该如何保障?” “不以加工资为目的的改革就是耍流氓……” 这样的声音几乎天天都能听到,不管是线上的职业群聊还是线下的茶余饭后,职业共同体对自身命运的讨论无处不在,殷殷期待者有之、忧心忡忡者有之、建言献策者有之、挖苦嘲弄者亦有之。 一场舌尖上的司改盛宴早已铺陈就绪直至终日绕舌。久了,有同仁表示已经谈司改色变、听司改麻木、等司改心冷。于是,法院有L君等递上了辞呈,检察院有W君等走出了体制,原因或许复杂而多样,但归根结底还是一句话:大家感到憋屈! 憋屈从何而来? 法官坐堂问案,何等威严何等神圣!然而现实却屡屡与此相悖,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自然让人唏嘘不已,新进法院人员此种感受尤甚! 三年前,与我同班共19人通过司考,其中十四人相继考入法检系统,五人选择坚守律所逐渐开始独立执业。三年后,体制内的十余人时常一起吐槽,话语中当年的激情澎湃逐渐减少,而迷茫与无奈却无形中成为了主旋律,有酝酿退出的,有无奈隐忍的,当然也有充满期待。与月薪不足三千的、打着杂干着居委会大妈式工作的体制内同学相比,在律所的同学相对来说乐观不少,虽然也免不了奔波之累,但至少收入和付出的正比关系还在,因此年轻的冲劲与活力犹存。原本安慰体制外的同学反过来成为了被安慰的对象,曾在学堂里分析案例意气风发的我们,有谁会预见这样的光景? 培训期间,数位同仁聊及省直单位和高院的遴选考试,得以复试者兴致勃勃,其中的兴奋劲招来不少落榜者的艳羡,他们对跳出法院系统的渴望让我有些诧异。在这里,司改似乎又和他们一点关系都没有。 我独自沉默在对话之外,禁不住想到自己将会作出何种选择? 万幸,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召开,使我的选择已然明了,坚守便是唯一的答案。此次会议是司法改革从舌尖到指尖过度的里程碑,尽管司法改革的试点此前已经启动,但全会对改革的指导作用无疑更精、更深、更进一步,它将引领中国法治未来的走向。 全会决定以及习总书记对全会决定的说明,对上述七嘴八舌的疑虑均作出了不同程度的回应。司改,终于从舌尖的议论到内心的疑虑走向了指尖精细的实施。 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司法改革也非一日之功。 诸君有梦,当夙兴夜寐,躬而行之,举蝼蚁之力共创法治之春! 作者单位: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
力蒙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