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 文化> 文学 【浏览字号: 打印预览】【打印 我要纠错
何谓清明 清明何为?
作者:张太亮   发布时间:2014-05-30 14:20:11


    阳春三月,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天清明,地清明,人清明。清明与春雨如期而遇,乡情与思念不约而至。

    何谓清明?清明何为?

    谚语说:“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这是清明作为时令节气的由来,万物生长,催人劳作,告诫人们“一年之计在于春”。

    清明节要扫墓祭祖,缅怀先人,这是流传千古的文化传统,是一种习以为常的生活习俗。但却很少有人清楚清明节的缘由,明白的清明节的喻义。如果我们追思祖先,祭奠英烈,只是把它当成我们的行体,却不知道承先者之何德,传后世之何风,那么这个清明就算过得有点不太“清明”,甚至有些“糊涂”。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在当国君之前,受到奸人迫害,流离失所,四处漂流,忠臣介子推跟随左右,不离不弃,割肉侍主。十九年后,晋文公当了国君,犒赏有功之臣,但却忘记了介子推。而介子推居功不傲,早已隐居山林。在别人提醒后,晋文公前往介子推隐居的绵山寻找恩人欲授予官爵,但因山林太大寻无踪迹,有人提议火烧绵山以此寻找介子推。大火之后,晋文公却发现介子推抱着他的母亲在一棵柳树下已被烧死。随从在树洞里发现了介子推留下的一封血书: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见此更加悲痛不已,抱头恸哭,发誓要励精图治、政治清明。晋文公每年都到这棵柳树下祭祀恩人,反省自己。这大抵就是清明的由来。

    知道了清明的缘由,我才明白清明其实无需刻意做点什么,只需要留点时间给自己静思足矣。在特定的时空集中自己的思绪,与故人对话、与自己对话、与历史对话,与明天对话。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临近清明,我们兄弟姊妹商议回老家扫墓。母亲说:清明节前十天后十天,前十天是勤快人,后十天是懒人。我们为了图个勤快人的名份,决定提前回老家为祖先扫墓。

    站在祠堂里,凝视着祖宗的牌位,自己的心随着缕缕青烟在时空的隧道里游走,安静得能听见窗外淅淅沥沥的春雨,能听见从心灵深处传来的那悠长的声音。生命的历程告诉我们:人生来就是一个矛盾体。在生命存在的几十年里,每一个人都首先竭力证明自己勤奋、聪慧、乖巧,继而证明自己能干、独立、强壮,最后又努力地证明自己平凡、真实、渺小。我们用一生的光阴,演绎着从简单到复杂又到简单的轮回,谱写着从朴实到华丽再到朴实的人生。在历尽繁华,远离喧嚣,明白舍弃之后,我们终于慢慢地学会了懂得珍爱生命尊重自然;慢慢地学会了感恩;慢慢地学会施与;慢慢地将生活安放在生命的意义之中;慢慢地将亲人和朋友放入思念的行囊,相互陪伴直至终生。

    来到爷爷、奶奶和父亲的坟前,一根一根地拔去坟头的青草。亲人的英容笑貌浮现在眼前,还是那么亲切,还是那么熟悉,好像从来都未曾离开过。这是生者与逝者的对话,是生命与爱的延续,是心灵深处的交流,心里有些悲伤、有些思念、有些感悟、有些喜悦……,思绪里弥漫着五味陈杂但却浸润着幸福的滋味。人生需要慧人指点,更需要自己开悟。而此时此刻,心静了下来,心情舒展了,好像明白了些什么,而又觉得还有什么没有明白----明天还需要去思索、去体验、去感悟。

    三月的雨,下下停停,来去都细无声响。雨丝洒落在脸上,夹杂着新芽的味道,凉飕飕的,浸入心肺。回到老家,不急于返程,慢慢地享受一下这舒心而缓慢的生活。泡一杯清茶,摆一碟蚕豆,和亲朋好友围座一起,说东道西,天南海北地闲聊,也没有什么主题。时间慢慢地流淌着,好像这散落在碟盘中的蚕豆,看得清楚,拾得起来,慢慢地放入嘴里,也可以咀嚼出生活的味道。邻家的孩子,偶尔窜至我们中间,或唱或跳,一阵后又风儿似的不知了去向。欣赏着这纯朴的童贞,回想已渐渐远去的童年,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小时候,幸福很简单,长大后,简单很幸福”这句话的道理。

    在朦胧的夜色中,我们回到了灯火阑珊的城市,继续重复着各自的生活,但在我们心中却多了一个心愿――祝愿我们的国家国泰民安,社会清明。

    (作者单位:重庆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 朱婷

分享到:分享数:0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章程 | 入会申请 | 广告报价 | 法律声明 | 投稿信箱
版权所有©2014 法律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802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