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心中的抗日纪念碑
——记抗战中孟州市冶墙村的“红枪会” 作者:董正平 薛灵 赵尚奇 发布时间:2013-12-24 13:53:39
冶墙村位于孟州市(原孟县)西北部,属于王屋山东起基的半丘陵地区,村落由七街八胡同和数个“沟”、“庄”、“门”组成,人口3600多名,属于该市较大的村庄。 1938年,日寇占领了孟县城后,对全县的各个村庄进行了残忍的“烧光”、“抢光”和“杀光”的三光政策和手段,冶墙村当然也毫不例外遭劫。谁知祸不单行,由于国民党政府的无能,各地的土匪又四起害人,北面有大位村的张道行、还封村的穆三海;西边有东蒋村的陈立德,官庄村的张德功等等,他们派粮派饭、拦路抢劫,无恶不作,招致冶墙村的人们于水深火热之中。 为了预防鬼子和土匪的骚扰,在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的领导下,冶墙村的村民成立了由250人组成的农民自卫队,又称“铁人队”和“红枪会”。当时队员们的武器是大刀、猎枪和红缨枪,而红缨枪又站主要比例,所以,村民对这个地方性组织多称“红枪会”。“红枪会”人多枪少,因此为有效地抵抗日本鬼子和土匪的烧杀抢掠,他们大多都练就有一身好武艺,以此弥补武器的不足。据说许多队员站在竖起来的蓆圈里轻轻一跃就可蹦到蓆圈外,至于翻墙跃沟、飞檐走壁的功夫人大有所在。 随着“红枪会”组织的发展,后来的一些有钱而开明的大户给予了捐赠,这才又购买了40多支步枪,加上村民们自造的四门小土炮,自卫队的威名一时大振。在“红枪会”自卫队总队长杨肇馨的带领下,多次击败土匪的骚扰,还活捉了连日本鬼子都早闻其名的匪首商怀春。1942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这年农历11月12日凌晨,日本鬼子调集一个团的兵力试探性的对冶墙村袭击。他们从北面绕到东面向冶墙村赶来,集中在村南头的南庙附近,先派两个排的兵力偷袭村南部的南庄,其余的以南庙作掩护,把机枪全架在庙前的土桥上准备对付出逃的村民。鬼子进村后,由东向西推进,见人就杀,见房就点,村里即刻大火冲天、黑烟滚滚,村民们哭叫连声,四下躲逃。集东头和新街离南庄较近,所以,“红枪会”的自卫队员发现情况后,立即拿起手中的各式武器和南庄的自卫队员一起走街串巷与鬼子展开了巷战。看到鬼子杀人放火、无恶不作,队员们无不恨之入骨,他们自信练功有成、刀枪不入,呐喊着冲向敌群,勇敢地抵抗着鬼子的烧杀掠抢。在枪声激烈、喊声震天的混乱交战中,村西半边的100多名“红枪会”自卫队员也赶来了增援。他们顺着岭沟绕到敌人的背后,与先参战的队员前后夹击敌人。在二、三百自卫队员杀气腾腾的包围中,鬼子发现寡不敌众,惊慌失措地向南逃窜,而“红枪会”自卫队员紧追不舍,战斗一直进行到天黑鬼子怕吃大亏才被迫撤退。 此次战斗打死日军军官一名、士兵5名、皇协军13名,被击伤的不计其数,而该村“红枪会”自卫队无一伤亡。这一战,首次掀开了冶墙村抗日斗争的光辉一页,不仅大长了我抗日勇士的志气,而且,大灭了日寇的威风,让日本鬼子真正领教了冶墙村“红抢会”这个农民组织的厉害。 南庄之战,鬼子怀恨在心,总想一下子把“红抢会”早日消灭。为了出口怨气,三天后的1942年11月15日正是农历冬至,一大早,他们利用这个节日人们多存思想麻痹的空挡,又调集了开封、新乡两地一个团的兵力突然将冶墙村团团包围。然而,此时的“红抢会”部分队员也因南庄之战的胜利滋长了自满情绪,加上自卫队属于地方性的农民组织,没有军事常识和战斗经验,所以,根本没有考虑到鬼子的突然报复。当鬼子大队由东边的田旺村向冶墙村进发时,队员们还沉寝在高高兴兴的冬至节日气氛中呢。日军为迷惑“红枪会”自卫队,派一股皇协军身着便装由村东向南路经“四冢凹”的地方,沿着上次的路线又一次向南庄进发,企图来个声东击西将我“红枪会”自卫队员诱到南庄,让他们的大部队从后路围上来一网打尽。该村新街、集东头和南庄的自卫队员首先与敌人交上了火。战斗打响后,日军的大部队快速从村外向南庄包抄过来。但是,机智勇敢的“红枪会”自卫队员在不远处的新街街头架起了两台改装过的小炮,子弹全是砸碎的犁面铁,一炸一大片,非常适合攻击敌群。所以,等待日军的大部队进村后自卫队员冷不防地连开几炮。随着“轰……轰……轰……”的巨响,直炸得日伪军空中开花,鬼哭狼吼,一片片倒地呜呼。鬼子对突如其来的袭击弄得晕头转向,不敢再贸然前进,只好改道沿着潼河向当中街方向袭来。此刻,正在庆祝冬至节日的西半村的自卫队员听到枪声才如梦初醒,知道发生紧急情况后,顾不得吹响集中号就三五成群向当中街赶去,并立即投入了战斗。自卫队员凭着地理熟悉和武艺精湛,或分散、或集中,或用墙壁作掩体,或爬房上居高临下与敌人展开殊死斗争,将日伪军步步逼到村北后观园附近。恼羞成怒的敌人不甘失败,仗着自己武器的优势,用机枪和钢炮不断地向自卫队员发起猛烈地攻势。然而,我两百多名自卫队员没有一个后退,他们端着步枪,架起土炮,越战越勇,直打得尘土四起、天昏地暗。 由于我方人员和武器与敌方有较大悬殊,自卫队员怕伤亡太大,只好边打边向西头街南的一条小沟撤退。但是,狡猾的鬼子事先却在自卫队员必经之地的一道寨墙上架起了机枪,只要看到撤退的自卫队员就对准扫射。自卫队员孟福心对此情况看在眼里,急在心中,他不顾自己的安危,利用一家家房屋边上的茅墙作掩护,走街串巷,步步为营,巧妙地摸到寨墙下面,瞅准时机突然冲到敌人机枪手身后,随着一声“死吧鬼子”的大喊,红缨枪便刺入几个鬼子的胸膛,其他的敌人吓得丢下武器、抱头鼠窜。就这样,孟福心用红缨枪缴获一挺鬼子的机枪,并掩护自卫队员安全撤到小沟里。然而,此小沟既小又浅,掩护不了全部自卫队员。鬼子见状后,不停地向小沟里打炮。为避免坐等待毙,自卫队决定向南边较大的赵村沟突围。要突围需要经过百十米长的开阔地,所以,敌人对此地段不停射击,死死封锁,给自卫队员造成很大困难和危险。为抢时间,自卫队杨总队长命令所有可以射击的枪炮利用沟壁作掩护一起射向敌人,其他人员尽快撤退。此刻,随着震耳欲聋枪炮声和自卫队的喊杀声,使敌人摸不着大小头脑,不知道自卫队到底有多少人,多少武器。 冬天的白日特别短。等到自卫队员全部撤到赵村沟后,太阳已经下山。随着夜色的来临,战场上出现了一个大专机,一是敌人不熟悉地形,又怕夜战,士兵们都等着撤退的命令,战斗意志已消弱大半;一是红枪会的自卫队员却在天时地利之中,个个摹拳檫掌,拼劲又起,决心让不服气的小鬼子吃不完兜着走。于是,在反攻号角的吹响下,自卫队员们不畏枪林弹雨,嗷嗷叫地冲向敌群,与鬼子汉奸展开了英勇的肉搏战。阵地上一片混乱,自卫队员有咬掉鬼子鼻子耳朵的,有用大刀砍掉鬼子脑袋的,还有用红缨枪戳穿鬼子肚肠的……只杀得自卫队员们人人眼红,满身是血,无不痛快。一个小时后,鬼子人员越来越少,转眼全部不见了。原来,惧怕夜战的敌人怕再战下去吃更大的亏,不得不丢盔弃甲、仓皇逃窜了。 这次激战的重大胜利,共打死打伤日伪军50余名,而“红枪会”自卫队员由于缺乏战斗经验,敌人又是突然袭击,所以也有23名为抗日捐躯,其中包括总队长杨肇馨。 这就是当年一个村庄抗战的英勇事迹。这也是一个村庄几百名的自卫队,拿着红缨枪等古代作战兵器敢与号称天下无敌、操纵现代化武器的日军决战的真实故事。 解放后,冶墙村的父老乡亲为缅怀不畏强敌、英勇不屈、为国捐躯的红枪会”自卫队员们,曾在原激战阵地为他们树碑立传,但是,由于历史的变迁和文化大革命的破坏,此碑已不知去向。不过,在全村人的心中,这块抗日纪念碑永存不失。 责任编辑:
陈文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