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 法律实务> 刑事 【浏览字号: 打印预览】【打印 我要纠错
因绑架致死亡或者杀害被绑架人的行为定性
作者:袁华演 郭文华   发布时间:2012-08-21 11:57:52


    根据我国刑法第239条规定,对因绑架致使被绑架人死亡或者杀害被绑架人的,应作为绑架罪的结果加重犯处理,并且原则上适用死刑,并处没收财产。这也是我国刑法条文中少有的绝对确定的法定刑主义条款。由于绑架案件本身的复杂性,在司法实践中处理这类案件时,通常涉及数行为如何定性的问题。对这一条款如何理解?对于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行为人实施上述后一种行为,是否构成犯罪?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探讨。

    一、致使被绑架人死亡的理解。

    致使被绑架人死亡是指绑架人的绑架行为与被绑架人的死亡之间具有直接因果联系,行为人对该死亡在主观上至少出于过失,如果被绑架人的死亡与绑架行为并无直接的因果联系,那么该死亡对于行为人而言是意外事件。如被害人自己吸烟引起火灾被烧死,则不能要求绑架分子对该结果负刑事责任;再如,被绑架人的亲属因精神受到打击而自杀身亡的,也不应包括在绑架致人死亡内。一般来说,这种情形属于刑法理论上的结果加重犯,即行为人实施基本罪的犯罪行为,却发生基本罪构成要件以外的更重的犯罪结果,刑法规定比基本罪更重法定刑的犯罪形态,结果加重犯的主观方面只能是过失。根据罪刑相适应等基本刑法理论,现行刑法把过失致死被绑架人与故意杀害被绑架人规定同等处罚,无疑有失公平理念,不符合现代刑罚发展的趋势。

    二、杀害被绑架人的理解

    杀害被绑架人是指在绑架过程中故意杀死被害人的情形。该杀害行为本质上属于故意杀人行为,但在这里没有单独以故意杀人罪论处,而是被主要行为——绑架行为所包容,作为绑架罪的结果加重犯处理,不实行数罪并罚,理论上将这种现象称之为包容犯。既然故意杀人行为被绑架罪所包容,而不单独定罪,那么故意伤害被绑架人的行为显然也是可以被绑架罪所包容,而不单独定罪。无论是在绑架人质过程中,还是在控制人质后,只要行为人是出于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而杀害被绑架人的,都属于这种情况。杀害被绑架人,包括先杀害人质,然后隐瞒真相,向人质的利害关系人或单位提出要挟,或者在要求未得到满足或得到满足后杀死人质,即通常所说的撕票。一般来说,在刑法理论上,杀害被绑架人这种情况属于绑架罪包容犯。因为从犯罪构成来看,这种情况下行为人有两个犯罪故意,故意杀人罪和绑架罪均已独立成罪,刑法把这两个各自独立的犯罪结合为绑架罪的一种重罪情形,即两个以上各自独立而罪名不同的犯罪行为,因为它们之间具有可包容关系,根据刑法的规定仍然作为绑架罪的结果加重犯处理。

    三、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行为人的定性依据

    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行为人杀害被绑架人的,处罚依据在于其本身的具体行为而不是特定罪名。对此,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答复最高人民检察院提到,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绑架人质后杀害被绑架人,拐卖妇女、儿童而故意造成被拐卖妇女、儿童重伤或死亡的行为,要依据刑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其理由是,刑法第17条第2款规定的八种犯罪,是指具体犯罪行为而不是具体罪名。对于刑法第十七条中规定的“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是指只要故意实施了杀人、伤害行为并且造成了致人重伤、死亡后果的,都应负刑事责任。而不是指只有犯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的,才负刑事责任,绑架撕票的,不负刑事责任。全国人大法工委依法给最高人民检察院的这个法律解释性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我国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应承担刑事责任的范围,对于正确理解和适用刑法,具有重要意义。按照全国人大法工委的意见,刑法第17条第2款规定的八种犯罪,是指具体犯罪行为而不是具体罪名。因此,对于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在绑架过程中又故意杀害、伤害被绑架人的,则应对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行为负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的刑事责任。

    《刑法》第239条明确规定在绑架犯罪中,只要客观上出现了被绑架人死亡的后果,主观上行为人对该死亡有故意或过失,对行为的定性便直接以绑架罪论处,量刑时就判处死刑。这是刑事立法中较罕见的绝对的法定刑主义,立法目的当然是为了震慑这类犯罪。但绑架罪量刑尺度在理论界一直受到较大争议,而《刑法修正案七》规定了情节较轻的绑架罪,处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降低了绑架罪的最低法定刑,增加了绑架罪处罚层次,这无疑是一个较好的趋势。



责任编辑: 孟圆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章程 | 入会申请 | 广告报价 | 法律声明 | 投稿信箱
版权所有©2013 法律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802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