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 文化> 文学 【浏览字号: 打印预览】【打印 我要纠错
小寨天坑散记
作者:邓飞   发布时间:2011-05-27 14:02:25


    5月18日早晨,我随重庆市法官作家协会二中院分会采风团前往奉节县兴隆镇“小寨天坑”风景区揽胜。去之前有朋友对我说要做好心理准备,因为这趟肯定会很辛苦,据说该天坑坑口直径为632米、垂直高度为666.2米,从入口到坑底有2800级台阶。这是什么概念?就是说体力好的人要走1个半小时,不好的人也许3个小时。可是对我来说辛苦也没办法啊,毕竟此次揽胜是带着“采风的目的”去的,需要冒险。

    “小寨天坑”距离奉节县城近1个半小时的车程。上午10时左右,我们到达“小寨天坑”的边缘。这时,蓝天、日照、絮云、山风、绿树、植被等自然景物相拥而来,“高空王子”阿迪力、嘉陵摩托车队走钢丝过天坑,以及中、英、法、爱尔兰四国探险家坑底探险等等人文活动的印迹帧帧闪过脑海,林间游人兴奋的叫喊声、路边摊贩的卖力吆喝声此起彼伏,已然构成一幅天地一体、气势恢弘的水墨画卷,给人“人随景动,景牵魂出”的感受。步入坑缘观景台,一本有关“天坑揽胜”的铜制巨书斜立在台座上,细读内嵌的文字,更加坚定了我对“小寨天坑”的无限神往,同时也佐证了行前他人所描述的“小寨天坑”雄峻奇特的真实性。“书”的左前侧,矗立着代表阿迪力精神的“飞渡”石碑,碑面的右方錾刻着他的一句豪言壮语,“只要鹰能飞过去的地方,架上钢丝,我就能走过去”;确实不假,阿迪力就是凭借自己所拥有的非凡勇气和胆识、过硬的心理素质和扎实的达瓦孜技能从容地走过了坑口,完成了他从“一个人”到“一只鹰”的跨越。凭栏远眺俯瞰,一张幅员阔大、深不可测、令人望而生畏的露天“漏斗口”躺卧在大家的面前。面对偌大的漏斗口,我不禁发问:人们不是常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吗?可是到了此处,必生“有‘容’就能‘大’乎”之诘问(一旦深究其本义,就会觉得未免过于武断或片面),倘有可能,百川汇入其中,它一样能“照单全收”。有了如此的气度和容量,谁能说“唯有容纳百川的大海才能尊奉为大者”?而“小寨天坑”不照样赢得了“世间绝景、天下第一”的美誉?!    一阵自问自答后,我带着满心的好奇感疾步走向天坑的入口,开始了今天真正意义上的“揽胜之旅”。

    下行的脚步显得十分轻松。沿着林间“之”字型水泥梯道紧走慢赶,尽情领略沿途两旁秀丽各异的风景:成块的杉木林,笔直的松柏树,弯曲的野藤萝,蓬状的鹅掌楸,盛放的地瓜叶……在明亮的阳光反射下尽显其鲜活。整洁的路面,褐色的泥栏,婆娑的光点,黛青的峰屏……在蓝天碧空的衬托下轮廓清晰、层次感强烈,似濯洗过一般干净利索。飒飒的谷风,啁啾的虫鸣,争宠的灰鸟,叽喳的雀啼……混合成清朗的旋律乐章,令人心旷神怡。不知不觉间,我已抵达一拐弯处,忽见一无名洞穴,高约二丈,阔可容纳二三十人;内修一水池,盖板封口,不见清澈池水,但闻汩汩流响;驻脚洞口,恍如置身一间天然氧吧,阵阵清凉渗透衣衫,顿感舒适惬意。不过,这时的我已失去了享受清凉的雅兴,却对人工水池的用途感到好奇。正在猜测之际,恰巧遇着一位肩背篾篼、手提木杵的力夫打这里经过,我凑近跟他寒暄起来……他说,水池是他们生活的“补给罐”,烧水做饭全靠它。我问,难道这天坑中还住着人家?他回答道,这里原本没住什么人,因为翻修道路的缘故,才临时搭建起了一座简易工棚。喏,他们的“窝”就在那里。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远远望去,一列蚕虫状的木质工棚静静地蜷伏在一页黄褐色的偏岩下,似在偷偷地打着盹哩。这时,迎面又走来了四五个力夫,边走边唱着号子。那号子粗犷动听,不加任何修饰,如韧劲十足的丛中藤条向远处伸展着……我赶紧问:“老乡,唱的么子歌哟?恁个动听?”“瞎编的,没得歌名,拜不得客。”接着,我又提议为他们拍张合影,主题已想好,题名为“快乐的力夫”,取“劳动创造幸福”之意。谁料,他们连连摆手表示不同意。我问是何原因,他们说在这里是没有“免费服务”的。哦,原来如此!我再试着问,照一张得给多少钱。他们用手一比,起码二十元!我微微一惊,没曾想平时在照相馆里连照带洗一张普通照,也不过十来块吧,到了这里怎么会成倍增长?况且是我主动为他们提供服务的,却为何找我索要照相费呢?我于是干脆作罢,告别力夫,继续赶路……

    斜过一段梯道后,前面的路变得越来越平缓、越来越宽阔,炽烈的阳光开始不经意地噬咬着我的皮肤,视域也跟着开阔起来,已能听见人声的喧哗了。在那页黄褐色的偏岩下,蚕虫状的木架工棚已经清晰地映现在我的面前。四五顶花色轿,五六张四方桌,摆放在荆竹与凡布构成的凉棚下。轿夫一边打着闲牌,一边静等坐轿的游人,商店老板围着方桌转来转去,忙着给歇脚的游客递送瓶装水、浸泡方便面。就在这些“歇脚客”中间,我惊喜地看见了七八位“熟面孔”,《重庆文学》杂志副主编黄兴邦、西南大学教授刘扬烈两位老人,以及城口法院的王明辉、巫溪法院的陈传翠、忠县法院的欧阳映……相互打过招呼后,王明辉问我:“还往下走吗?听说只走了三分之一哩,越往下走坡越陡。一旦走下去,爬上来就会很吃力,况且下面正在整修梯道。”我没有急于回答他的问话,迳直走向一处可以鸟瞰大部底坑的地方,眼前的景象果然如王明辉所说:底坑完全就是一只由峭壁、陡坡围成的大铁桶,朦胧的气雾罩住坑沿,受阳光的强烈照射,坑的中央变成了灰黑色,多级“九曲回廊”似的白色梯道,时而显现,时而隐没,直联坑底,道路两旁切割机震天响,绰绰人影蠕动。我犹豫了好一阵,然后对王明辉说:“既然下来了,就有必要继续往下走,免得留下遗憾。”“也是,不如我们一起走吧!”“还是你先走,我在后面慢慢跟。”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底坑一步一步地向我靠拢。沿途陆续出现三三两两整修梯道的师傅或民工,切割机剌耳的轰鸣夹带着飞扬的粉尘萦绕在梯道两旁。直到这时,我才明白先前巧遇的几位力夫不肯免费为我提供服务,反倒向我索要照相费的原因了。其实,他们的行为并不容许人们说三道四,道理很简单,他们往下背运水泥、砂石等建材,往返已经够辛苦了,挣点钱也不容易,你却在一旁非要找他们照合影,世上哪有这等白白服务的道理?想到这样一层,心中的疙瘩也就自然解开了,脚步在石梯上开始激情跳跃。拐过十多道“回廊”,对面笔直的崖壁上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拱形石洞,听民工说那就是著名的“来水洞”,底部就是“小寨电站”了。再往下走,一股浓烈的凉气向我包围过来。游人已是清晰可辨。八九位同道正在向我频频挥手。

    接近“来水洞”,我赶紧取出相机兴奋地拍着面前的景象。刚要往里走,却被一位工人师傅拦住了去路,说“电站重地,游客止步”。就这样,我只能驻足“来水洞”前,看着阴森森的洞口,听着哗啦啦的水流,回望嵌入云天的“漏斗口”……那一刻,我真有置身在美国大片里的感觉。以前曾看过《惊爆无底洞》《潜行深渊》等等科幻片,现在那些惊险的画面就一一呈现在眼前。里面未知的一切更加让我猎奇……我问工人师傅,“来水洞”到底有多深,里面还有些什么景象?他说,他也不知道,据探过险的外国和本国朋友们讲,“来水洞”没有尽头,里面除了暗流、深潭,还有水蛇和放毒的鱼之外,其中最为神秘的倒有一处洞穴,据说是“外星人”的基地,但是没有人遇到过,否则大家都应该不会站在这里……

    工人师傅的娓娓讲述让我沉醉……但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已到返程的时刻,回头再看其他同道,有的已经走上返程的路。我也赶紧收拾好相机,恋恋不舍地告别“来水洞”,开始返程。望着面前的漫漫坡道,我猛然想起“下山(坡)容易上山(坡)难”那句话来,连同“高空王子”阿迪力、嘉陵摩托车队那些勇士们的身影。往回走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但不管怎样,人只要勇敢地朝前走,潜力就可以被开发出来,距离就会一点一点的缩短。我坚信这一点!



来源: 光明网-法院频道
责任编辑: 朴冬雪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章程 | 入会申请 | 广告报价 | 法律声明 | 投稿信箱
版权所有©2012 法律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802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