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龙溪古镇
作者:邓飞 发布时间:2011-04-14 09:47:27
小镇从山脚延伸而出,是那山长出的一块“息肉”。那山叫啥名字来着?不晓得,也懒得去深究。唯独记得有老人讲过:天帝曾与鲁班在夜里打赌斗法,说鲁班若能在鸡叫前从指定地点挑土到另一指定地点造出两座大山后,天帝就甘拜下风。鲁班正负重前行,即将到达指定地点。眼看要输,天帝却急中生智,假扮鸡叫。一听鸡叫,鲁班大惊,慌忙将一担土倾倒下去,恰巧这担土的一端倾倒在长溪河东岸,一端倾倒在西岸。于是,这个神话便造就了两座山,山脚便长出了龙溪小镇。
小镇的地形狭长,两条不规则的曲线在小镇的左右两边延伸流淌。一条是大宁河,一条是长溪河。大宁河从遥远的陕西境内途径巫溪县城蜿蜒而下。它宁静不躁,几乎看不见弯似柳叶的小舟拖着长长的白浪上上下下、进进出出。长溪河则是从好几十公里以外的巫溪、奉节境内缓缓而来。涓涓细流中,时常有欢愉的鱼儿跃出水面又跌进水里,成群结队的鸭子悠然地嬉戏觅食。两河交汇处,汹涌的急流拍打着面色铁青的山岩峭壁,又折转回去。 小镇之地颇有些灵气呢,当地人说。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大的一棵树?那棵树就矗立在一座十分幽静的院落中。院落幽静,或许因为凭借了这棵树;院落溢满生命的绿意,或许因为有了这棵树。那院落,曾是先人们留下的一所会馆,后来变成了学校驻地;开敞的大门正对着大宁河,距离河岸三四米远。而那粗壮参天的大树距离大门约有十来米吧,且穿透了河岸,伸向了河底——据说,曾有洗澡的孩童潜入下去,摸到过树根。 小镇的清晨格外忙碌而喧腾。当鸡叫穿破了晨雾,急匆匆地横过青石街的人们要到码头去乘船。论相貌,看打扮,极难分辨他们到底是来自本镇或是他乡,然而小镇却热情大方地拥抱着这些操着各种乡音、南来北往的人们。街边的小餐馆里,蒸格儿早早地腾起了热气;热气扑面而来,把过路子的衣服也薰着了。挨近码头,飘着油香的街上,可以吃到现出锅的油条或者油餐儿。“油餐儿”的名字不知写对没有,反正读音如此。这种东西在县城的某处小巷中八成也能见到。它是用鲜嫩的萝卜丝做馅、白面为皮的油炸饼,其形为半椭圆。另外,也会听到有人沿街叫卖:“麦子粑~”“苞谷粑哟~”……好一派喧腾的气象! 等到客人们坐满一只只小船,貌似柳叶的小船便突突突地驶离了小镇,或逆流而上,过“天泉飞雨”开进巫溪县城,或顺流而下,经大昌古镇、小三峡抵达巫山县。小船离开不久,小镇的忙碌和喧腾渐渐退去,随之而来的便是隐隐惆怅。——“无言独上西楼,望水兴叹,让烈酒穿透愁肠!”一爿爿黄黑板壁和木柱建构的小楼内,你再也寻不见多少年轻漂亮的姑娘。——她们都到哪里去了呢?嘁,都往外“飞”了呗,外面的世界敞亮! 二古镇情思 从巫山县城乘船,沿大宁河上行,过大昌古镇,溯河北上八九公里,至巫山巫溪两县交界处,即见龙溪古镇。倘若不惧途中颠簸,驱车过福田,也可抵达。 进入古镇,但见木板店紧闭,卵石铺就的道路,行人寥寥。老人叼着旱烟,倚着门栏晒太阳。街市房屋建筑,基本保持了明清风貌,列架屋,穿斗梁,青灰瓦,板壁墙。苏家大院,青砖砌墙,洋灰抹面,三进三层,雕梁画栋,方显几分“现代”;稀奇的是,国民党旗徽的雕刻虽然历经近百年的风雨但却完好地保留在门楣上。上街出口便是码头,正好位于“倒肘湾”内;修建于清光绪年间的挡水海坝,糯米桐油石灰镶缝,麻条石砌成,异常坚固。通向街道的石板路保存完整,只是足迹凹陷处泛出油油的青苔…… 登上寨子包,一座修建于清末民初的炮楼格外显眼,住着一户郑姓人家。炮楼原有四层,现为两层,墙壁厚一米有余,攻防兼备,在三峡地区古镇中是较好保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军事遗迹。鸟瞰龙溪古镇,上街连着下街,下街连着码头,风格一致,布局严谨,浑然天成,其貌如沙盘中浓缩的战壕模型。 在明清乃至民国时期,龙溪古镇宽可系四川、陕西、湖北之枢纽,窄可扼奉节、巫山、巫溪之咽喉,显示其经济、军事地位的重要性。古镇凭巫溪食盐商贸之丰,借大宁河交通之便,营造出了三峡深处的“小重庆”,店铺林立,商贾云集,繁华异常。这里曾流传着“蒿竿一响,黄金万两;纤夫一唱,小贩成趟”的民谣。革命战争年代,古镇也曾是川东地下党活动的集中地,故又有“红色古镇”之称。 古镇的繁荣一直延续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即使“文化大革命”时期,尽管商品经济十分禁锢,这里也依然繁荣。小商小贩们跟奉节巫溪两县、陕西镇坪、湖北黄县保持着较畅的联系,神农架的建筑工地上曾活跃着龙溪建筑队,一些漂亮的房屋熠熠显示出“龙溪品牌”。这一时期涌现出了郑家、谢家、苏家等一批殷实大户。在改革开放初期,龙溪的红桔“红”遍了大江南北,每逢收获季节,连接水码头的是十里红桔场,挑的,卖的,包装的,买回头货的,人声鼎沸,熙熙攘攘…… 后来,随着陆路交通的发展,龙溪修通了连接巫山巫溪两县的公路,商贸生意也由水路转向了陆路。人们纷纷离开古镇,有的搬到了龙溪大桥东头邻近车站码头做生意,包括镇政府、学校等单位也搬到了那里;有的出门打工去了,有的举家搬迁到了巫山或巫溪县城。随着柳叶舟的“退伍”,红桔的“失色”,一座久远的古镇渐渐地沉寂下来,留下的只是古镇、古屋、老人和缕缕炊烟,显得分外宁静与苍凉…… 伫立桥头,放眼望去,东边新镇热闹非凡,西边古镇破败萧条。洞观此情此景,不免感慨万端:千年古镇,岁月悠悠,难道历史前进的车轮必须以牺牲古老文明作为代价吗?庆幸的是,据当地人说镇政府已经着手培育“红、白、黑”三色经济,以带动古镇新镇共同发展。“红”即借助红色旅游和红桔改良,打出品牌;“白”即发展蚕桑,推出特色;“黑”即利用煤炭资源,发展产业。政府的决心,激发出老百姓的信心,昭示着古镇美好的未来! 来源:
光明网-法院频道
责任编辑:
飘雪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