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测谎仪”检测学术造假拷问了什么
作者:张智全 发布时间:2011-04-06 09:46:21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学术打假竟然用上了“测谎仪”。据报道,近日中南大学宣布,从2011年开始,该校所有申请学位(毕业)论文答辩的研究生均需通过“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否则不予答辩。不少研究生都认为,该举措对学术造假者震慑很大。这套震慑毕业生们的反剽窃软件,正式名称是“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学生们习惯称其为“测谎仪”。
这其实已不是什么新闻。早在前几年,武汉大学就有关于通过软件检测学术论文造假的报道。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已经启动了这项工作。笔者之所以再“旧事重提”,在很大程度上是想表述一下自己对学术造假的一点肤浅认识。 学术造假,历来被人痛斥,凡是安心做学问之人,均视其难于启齿的羞耻之事。可事与愿违,近年来学术论文抄袭剽窃之风越刮越猛,大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燎原之势。究其原因,是学术论文有着巨大的市场。目前,一些行业热衷于以单纯的论文数量评职称,其做法实际上给人一种错误导向,个人学术业绩的好坏完全取决于论文发表的数量,至于工作实绩和学术研究的质量,一概没用。利之所在,人争趋之。面对职称晋级后好处多多的巨大诱惑,素以象牙塔自居的学术之人,也就斯文扫地,大行论文抄袭、剽窃之举,自然也就不足为怪。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为防止学术论文抄袭剽窃的歪风邪气,各种“利器”纷纷登场,“测谎仪”便是其中之一。 学术打假,人人有责。通过“测谎仪”的科学检测,能够防范一批学术“假冒伪劣”产品出笼,固然是好事,也足见发明者的良苦用心。不过,此举是否就一劳永逸了呢?我看未必。众所周知,学术论文往往需要引用诸多文献资料等进行观点阐述论证。运用“测谎仪”对学术论文的真假进行检测,无非是运用电脑对学生论文和数据库存储的资料进行机械化的对比,从而得出是否抄袭的判断。而是否属于正常的学术引用,电脑往往无法作出精确判断。如果一味地依赖这种机械化“测谎仪”,得出的判断未必全都客观正确,有时甚至是城池失火,殃及无辜。由此可见,“测谎仪”的功能亦不过如此,最多只能对那些严重抄袭剽窃的行为可以起到一丝震慑作用,而对那些经过“精心”改头换面的“新瓶装旧酒”的假冒伪劣产品,丝毫没有约束作用。全国自然科学二等奖论文涉嫌抄袭剽窃,依笔者愚见,在其评审之前应该经过了数次“检测”的关口,可依然没能阻止其获奖的步伐,岂不充分证明了依靠“测谎仪”打假是痴人说梦的闹剧吗? “测谎仪”的粉墨登场,拷问了学术的道德和尊严。人们不禁要问,通过造假而起家的所谓专家学者,他们有资格高居象牙塔做学问吗?答案自然不言而明。我们知道,古人在“书中自有黄金屋”这种愿景的感召和激励之下,才坚持“劳其筋骨,苦其心志”,孜孜不倦地刻苦学习,潜心研究,最终成就了学问。反观今日,不少以做学问自居的人,视刻苦学习为畏途,难以静下心来,一味地热衷于通过“走捷径”而实现“功成名就”,将礼义廉耻统统抛到九霄云外,这是学术的悲哀,更是学术道德和尊严的堕落!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说,幻想依靠“测谎仪”来维系学术的道德和尊严,只能是一厢情愿的天真。 “测谎仪”的粉墨登场,还拷问了现行学术制度的缺失。哲人曾说,存在即是合理。纵观现行的学术管理评价体制,重论文发表轻论文质量、重论文数量轻工作实绩的倾向十分突出,这种唯论文是举的学术评价体系,只能助长学术浮夸风的蔓延。我们虽然有充足的理由对学术造假者口诛笔伐,说他们人心不古、职业道德堕落,且这些评价一点也不过分,但别忘了,他们也是受害者,甚至是可怜人。如果没有这种制度上的缺陷,没有由这种缺陷的制度所导向的学术价值错位,我想,就是给他们十万个胆子,恐怕在作出造假举动之前,也是要三思的。其实,只要是头脑清醒的人都明白,现在学术造假成风,屡禁不止,其实质是学术变成了赤裸裸的金钱交易行为。只要这种交易继续存在,不管多么先进的“测谎仪”,都不能杜绝学术造假的不端行为。 常言道,好制度能使坏人变好,坏制度能使好人变坏。 匡正学术不端之风,需要正本清源,从制度设计这个根本上抓起。“测谎仪”的出现,再一次证明了学术评价体系制度的“沉疴”。只要诱导学术造假的制度还存在,抄袭、剽窃等不端学术之风将永难禁止。唯有大刀阔斧向不良制度“下猛药”,才能真正遏制学术造假之风的蔓延,学术研究亦才可能真正回归理性的本然。 诚哉斯言,我们期待着! 来源:
光明网-法院频道
责任编辑:
飘雪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