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就地取材,“土疙瘩”盘活了法院文化
——福安法院文化创新建设纪实 作者:钟兰芳 发布时间:2015-12-07 10:46:03
[见闻一]:法庭流动到畲族百姓的村落 9点刚过,笔者坐了一个小时的车程到达福建省福安市人民法院巡回审判点。只见审判点内摆设着一颗鲜红的国徽、三张简易的桌子、几把破旧的小椅子。此时,一起离婚案件已经调解完毕,双方当事人正在签收民事调解书,而畲区巡回法庭的法官则忙着另一个案件的庭前准备工作,到处挤着满满的人。 为方便群众提起诉讼,畲区巡回法庭改变坐堂等案的工作模式,采取定人、定时、定点的方式,无论刮风下雨,严寒酷署,每月9日、26日两天到巡回审判点办理案件,接待来访,提供法律咨询。此外,法庭还印制了“便民联系卡”,发放到各乡镇司法所、村委会、人民调解委员会以及当地群众手中,通过电话立案、口头立案等简易方式,随时随地提供便民服务。 12年来,畲区巡回法庭从未中断过巡回办案活动,接待来访、现场以及电话咨询等3000多次。法庭根据案情因地制宜,在乡村公共活动场所、当事人住所等地开庭审理案件,达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社会效果。 [解读一]:因地制宜,“畲族文化”融入审判文化中 白云山——闽东第一山,山腰时常白云一片片,犹如面纱笼罩,因而得名。主峰缪仙峰突兀苍穹,登临绝顶,三百里方圆一览无余。在这白云山下、长溪水畔,居住着一个古老好客的民族,1956年国务院正式确认为“畲族”,他们自称为“山哈”,意为居住在山里的客人。福安市是全国畲族人口聚居最多的县市,全市畲族人口约6.8万,占福安总人口的11.4%,占全国畲族人口的9.2%,占福建省畲族人口的16.75%。2004年7月,福安市法院成立全省首个畲区巡回法庭,专门负责审理涉及畲族当事人的案件以及在畲区发生的其他各类案件。 对涉及畲族当事人的案件,福安法院根据畲族的特点,总结出了一套适合畲区的审判方法。为畲区巡回法庭购买闽东畲族文化全书,要求至少1名审判人员通晓当地语言和风俗,选配3名在当地有威信的畲族村干、乡镇干部担任人民陪审员,以畲族文化为粘合剂,拉近同畲族群众的距离,通过形式多样、灵活简便、当地群众易于接受的审理方式化解纠纷。此外,大力提升审判人员对调解文化的认同,加大调解力度,以“入乡随俗”、“以民风促审判”的方式开展民事审判工作。针对当地民风淳朴、当事人性情耿直、文化素养和法律水平较低等特点,注重改革调解方式,提高调解艺术,努力尝试多元化纠纷解决方式,提高纠纷调解率。与此同时,强化审判人员弘扬法文化的责任意识,自觉做到因地制宜开展法制宣传。今年来,该院畲区巡回法庭上门调解案件60件,选择典型案件到案发地的村、居、田间地头开庭审理10次,发放便民联系卡200余份,接受群众法律咨询180余人次,通过法文化的弘扬为无讼畲区的创建做出了司法贡献。 “我们学习畲族文化,提取畲族文化的特点,并将之运用在具体的审判实践中。现在,畲族文化已成为我院审判文化的一部分,不仅成为我院的文化长廊中精彩的一部分,也成为畲区法庭法官办案的必修课”,福安法院政治处主任陈芳介绍说。 据悉,为促进司法服务畲区百姓的常态化,经批准,福安市法院于去年成立具有独立建制的畲区法庭。今年3月8日,福安法院举行畲区法庭工程动工仪式,该项目位于康厝乡康厝村,项目总用地面积0.3645公顷,建设大小法庭及配套设施,总建筑面积1920平方米,项目总投资545.8万元。畲区法庭的建设,必将为畲族百姓提供更优质高效便捷的司法服务,使司法成为山哈的心灵翅膀。 [见闻二]:法院干警不忘缅怀革命先辈 近日,福安法院组织干警举行了“缅怀革命先辈、重温入党誓词和法官誓词”活动,共同领略革命先辈风采,感受红色文化,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纪念碑前,党员们怀着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高擎右拳,面对党旗郑重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随后,法官们庄严宣誓:“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坚决拥护宪法,永远忠于法律,恪尽职守,秉公办案,清正廉洁,公正司法,为维护社会正义、捍卫法律尊严而奋斗!”铮铮誓言在纪念馆前久久回荡。 据悉,福安法院积极利用福安的“红色资源”,定期组织干警前往闽东革命纪念碑、闽东苏区革命纪念馆、柏柱洋苏区、中共闽东特委旧址等地参观、宣誓、交流感想。在活动中,干警们又一次接受了深刻的心灵洗礼,切实感受到革命先辈所走过的,是为理想和信念不懈奋斗、无私奉献的一生。通过活动,干警们进一步坚定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不渝地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理想信念,更加明确了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干警们纷纷表示,作为人民法官,必将秉承革命先辈的遗志,牢记优良的革命传统,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干净做人、公正办案,争当公正法官和亲民法官,通过公开、公正、公平的审判,不断开创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法院工作新局面。 [解读二]:以“红”穿线,福安“红色文化”融入福安法院精神 福安市是革命老区,孕育了光荣的革命传统。风光秀丽的柏柱洋是闽东最负盛名的重要革命历史纪念地。1934年2月,闽东苏维埃政府在此创建。随后,中共闽东特委、共青团闽东特委、闽东妇女工作团等组织先后在这里成立。从此,柏柱洋成为闽东土地革命的指挥中心,领导着方圆1.1万多平方公里、100多万人口的闽东苏区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政权建设和群众活动。它是全国18个红色革命根据地之一,也是中国南方最后一块根据地,号称“闽东的延安”。如今,中共闽东特委旧址已入选国家“十二五”红色旅游规划,成为全国重要红色旅游景点之一。斗面村在2009年建起闽东苏区纪念馆,该馆已成为省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 柏柱洋山清水秀,四周峰峦绵延,一走入,淳朴的田园气息扑面而来。“我院十分注重创新活动形式,不断丰富活动内容。突出‘红’的特质,融革命文化的思想性于具体的活动中”,福安法院的干警小李对笔者说,“不仅让我们实地感受红色文化,也提倡大家为这片我们生活着的土地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宣扬红色文化,我本人就是义务法律宣传队的一员”。据悉,福安法院通过走访慰问红军后代和革命老区村困难群众、挂钩红色旅游乡镇、组建法律宣传队、加强司法建议工作等形式,了解革命老区群众的生活和身体状况,化解他们法律方面的困难,提供咨询120人次,当场解决土地、林权等法律问题2个,还帮助解决了闽东苏区革命纪念馆的纠纷1起。 [见闻三]:当地廉政文化上了“文化墙” 进入福安法院,就可以发现“文化墙”和“文化长廊“里一句句文思隽永的警句格言、一幅幅寓意深刻的图片作品,它们使干警陶冶了性情,接受了廉政教育,增强了廉洁司法、公正司法的意识。 据悉,福安法院根据司法审判职能特点,结合福安市廉政素材丰富的优势,就地取材,组织干警参加当地廉政主题展、廉政基地,观看廉政电影;在审判办公室走道悬挂当地廉政名人生平故事、警句格言,建设廉政文化长廊;利用机关局域网发布廉政规定,及时更新具有警示意义反面新闻;通过内网办公系统定期向干警发送廉政警示邮件,设置廉政桌面;定期向干警发送廉政短信,做到廉政教育全覆盖,实现八小时内和八小时外无缝对接,无论干警上班或下班都沉浸在廉政文化的教育之中。 这是福安法院将制度建设和本地廉政文化融入到法院文化建设中的新尝试,进一步营造“积极向上、风清气正”的法院廉政教育氛围,也闪现着法院文明建设不懈努力的成果。 [解读三]:以“史”溯源,福安廉政文化助力福安法院廉政建设 提及福安的历史名人,薛令之是一位不得不说的人物。史书称:全闽登第自令之始。薛令之在长安约30年的时间里未拿走一金一银,以清正廉洁著世,晚年两袖清风告老回乡。唐肃宗即位后,感念昔日师生之谊,旨召薛令之入朝,是时薛令之已去世。为嘉叹恩师廉洁、刚直的高风亮节,赐村名为“廉村” ,溪曰‘廉溪’。三贤祠,坐落福安市区中兴西街三贤路,是现存清代所建古祠,占地面积192平方米,纪念的是薛令之、谢翱、郑虎臣三贤。 “‘廉’文化是福安历史文化、当地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廉村、三贤祠都是当地廉政文化的载体,我们通过组织干警参观学习,感受廉的风气”,福安法院纪检组长陈善书介绍说,“廉政文化涉及到方方面面,有工作方面、有家庭方面、有社会交友方面……先贤们留下众多宝贵的修身格言,成为人们感受清廉、践行清廉的宝贵财富。我们要把勤俭、廉洁的风气代代传承下去。”通过多年的努力,该院已经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廉政文化,经过长期的文化熏陶,干警们清正廉洁、文明执法、规范办案意识得到大幅提高,执法公信力大幅提升,多年来无一例干警违法违纪现象发生,在社会上树立起了良好形象。 将福安市独有的“畲族文化”、“红色文化”、“廉政文化”以及福安人具有的“挑大梁、走前头、求先行”个性特征融入福安法院文化建设中,使福安法院文化不仅体现区域独有的特征,还处处营造出“公正、清廉、为民”文化氛围,个性鲜明,亮点突出。文化建设助力福安法院各项工作取得新突破,该院先后被评为“宁德市优秀法院”、“宁德市文明单位”、“全省法院文化建设示范单位”、“全省法院诉讼服务中心首批合格单位”、“全省法院集中清理执行积案活动先进集体”;赛岐法庭被评为“全省十佳法庭”、“全省法院文化建设示范法庭”、“全省优秀法院”、“全国法院先进集体”;少年庭被评为“全国法院少年法庭先进集体”,司法公信形象不断提升。 来源:
法律资讯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