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实干”法官
——记云南省富源法院法官李梅仙 作者:区鸿雁 唐正良 发布时间:2015-12-04 10:31:50
一个女同志与实干联系在一起,似乎有损柔美、娇小的特质,但想来思去还是“实干”两字最贴切。在云南省富源县人民法院,对问题较真、敢碰硬,据理力争是她留给领导和同事们最深的印象。似乎也正是这种品性,契合了做法官应有的性格与品质。 蜕变 1998年,带着青涩记忆,怀揣梦想,李梅同许多青年人一样从象牙塔中走来,开启了人生的新航程。书记员、法官助理、法官,李梅仙完成了一次次的蜕变。 在乡镇法庭,由于她是非法律专业,为了更早、更快地适应和吃好“法律饭”,对得起经手案件,她完成了从 “门外汉”到 “专业法官”的转变。2002年,她开始专注于法律专业本科课程的学习。历时2年,李梅仙顺利通过了法律本科的学习考试,取得了云南大学法律本科自学考试文凭,2005年顺利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实现了实践与理论的成功嫁接,走上“专业法官”之路。 十年来,随着法院案件数的迅速增长,老百姓对司法需求的日趋增长,她也每年给自己加码,办案数以每年50件、70件、90件、120件的速度快速增长。她所办的的案件无一超审限、无一当事人长期上访、无一错案,成为了当地十佳政法干警、全市系统办案能手、全省系统办案标兵。 荣誉背后是堆积成山的卷宗,是一次次的送达、调解,是反复不断的庭审、说教,是一次次的痛心疾首,是无数次的无可奈何,是无数个夜晚的挑灯夜战,是无数次当事人的纠缠与无理取闹,是无数份高品质的裁判,是无数次是非明断后的辛勤付出,是无数个定纷止争后的坦然。 故事 在李梅仙的印象中,这样几件案件串起了她的审判故事。 2007年,青年晓晨在当地一家煤矿受工伤瘫痪,生活不能自理,坐着轮椅到法庭要求解除劳动关系,享受相关工伤待遇。财大气粗的被告坚持不解除劳动合同,只同意每月支付一定生活费及护理费。 面对晓晨无奈的眼光,李梅仙多次到煤矿找矿主磨嘴皮,几番周折,终于将60多万元的一次性赔偿款交到了晓晨手上。 接过赔偿款时,激动得双手颤抖的晓晨,嘴角蠕动了好一会儿才说出“谢谢!” 2008年2月,一个小山村的刘姓兄弟三人为一块宅基地发生纠纷。考虑到邻里弟兄感情修复,她决定改原定机关开庭的想法为走进小山村的争议地开庭。她直接参与争议地面积丈量,偏偏天公不作美,下起了雨,她坚持用雨伞撑着开完了庭,鞋子、裤腿已经全湿了。在返回的途中,走在泥泞的泥巴路上,鞋子也走坏了,最终感动了刘姓三兄弟,案件最终和解。 2014年7月,为了一起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她多次奔波在法院与纠纷现场,在臭气熏天的小河边实地丈量。身受感动的当事人在有分歧的数据上做了让步,案件得以顺利处理。 相处 与同事的和谐相处串起了她的处世之道。她常说:“一人添上一根柴,黄土也能炼成金”。在其他庭需要组合议庭人员不足时,她总是主动帮忙。虽是法官,但组合议庭没问题,当书记员也没有问题,打杂干小事还没有问题,朴实无华就是她的本色。 她总说:“我们都是一家人,只有相互帮助,我们才能共同进步。只有以诚相待,和谐共处,才会有凝聚力,才会有战斗力。我们是同事,也是战友,任何一场战役的胜败,对你、我来说都同样重要,齐心协力、同舟共济就是提升战斗力的法宝。只要人人心中有一股正气、光明磊落,再疑难的案件也可以化解,再大的压力也压不垮法官的脊梁。每个法律人都努力一点点,中国法治也就进步一点点,这样希望就有了,中国梦也只在咫尺之间。” 生活 工作与生活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刚毅正直的性格、忙碌的工作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她的生活。经历了婚姻的失败,至今她独自一人带着女儿生活。女儿从小自己一手带大,幼儿园、小学、初中,来来往往,很多同事劝说她,将女儿办成住校生,她都婉笑说不辛苦,自己可以应付。如今女儿上了高中,为了让女儿能有更好的学习、休息环境,她依旧让女儿走读。加班加点,还要去接送女儿,早上六点送到学校,晚上十一点接,来来往往这一切为的是尽到一个母亲的责任。 尽管工作生活如此辛苦,但她的灵魂深处依旧缠着对阳春白雪的向往与追求。偶尔的生活感触、办案经历汇成零星散文、诗歌见诸报端媒体,为枯燥的法官生活增添了几分亮色。 其诗有言:“为了你,我不怕跋涉千里万里,为了你,哪怕面对凄风苦雨”。她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诗中的画面,坦然面对当事人的误解、谩骂、甚至直接的人生攻击。婚姻的不幸,女儿埋怨,同事的理解,生活工作的琐碎、繁杂、清贫,这些都没有动摇她对工作的热情和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与眷念。 其念有云“我只是一片小小的绿叶,我愿把一生奉献给脚下的这片土地”。 来源:
法律资讯网
责任编辑:
李冬冬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