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 法院> 法官风采 【浏览字号: 打印预览】【打印 我要纠错
碧血丹心为民情
——鹤岗市南山区法院民一庭庭长潘英华先进事迹
作者:纪璐   发布时间:2015-11-04 08:57:23


    潘英华,中共党员,现任黑龙江省鹤岗市南山区人民法院民一庭庭长。1988年,从教师岗位选调至南山区法院工作,一直从事民事审判。27年来,她立足岗位,以高度的热情、坚韧的毅力和执著的追求,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全心全意为群众排忧解难,受到群众的热切爱戴,辖区群众称她为“为老百姓着想的好法官。”近些年来,她先后被评为“感动鹤岗十大人物”、鹤岗十佳公仆,被授予全省法院系统优秀法官、办案标兵、十大廉洁法官和全省优秀党员、全省政法系统先进个人,全国政法系统优秀党员干警、全国优秀法官、全国模范法官等光荣称号。

    让社会更和谐

     ——她追求的办案效果,不仅要“案结事了”,还要案结事“好”

    “案结事了”,不但要依法办结案件,还要通过案件的办结,使案件当事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得以化解,从而促进社会大局的稳定和谐,这是人民法院倡导的先进办案理念,也是众多法官执法办案追求的理想效果。

    一个案件做到“案结事了”,可能不难;件件都做到“案结事了”,非常困难。一年做到“案结事了”,相对较难;年年都做到“案结事了”,难上加难。可是,从事民事审判27年的潘英华做到了。

    这是一组骄人的数据:27年来,她共审结近3400起各类民事案件,其中绝大多数是涉及家长里短、婆婆妈妈的婚姻家庭纠纷案件,结案率为100%,调撤率为92.5%。这就意味着每年她要审结120多件案件,其中只有十件左右案件是以判决方式结案,其余案件均通过调解方式息诉止争。

    这是一个让人羡慕的评语:27年来,她所审理的案件,无重审改判,无超审限和信访,无违法违纪。这就意味着她审结的案件质量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无信访”,这是“案结事了”的重要依据。

    这组数据、这句评语不是凭空臆想,而是实打实凿,有据可查。时间追溯至2008年,当年,鹤岗市要评选“感动鹤岗十大人物”,市中级人民法院政治部一个偶然的机会听说潘英华办案多年来,没有重审改判的案件,没有上访告状的案件,引起关注,立即责成南山区法院把潘英华时至其时审结的1800件案件卷宗全部调出,组织人员一本一本地看,一页一页地查,最后,大家信服了,案件确实没问题,办得好!是金子总会发光,也就是从那时起,一直默默无闻的潘英华逐渐为众人所熟知。

    此后,尽管潘英华办案数量不断增加,却始终实现着“案结事了”的办案效果。

    2010年10月,大众社区53委居民于水明写给潘英华一封信,信中写道:“十几年的压抑,疾病的痛苦,我生不如死,为求一个公道,让我活到现在,如果轻易放过这个恶毒的女人,我心不甘,情不愿,无法平衡。”“‘全市人民千千万,不差我一个混蛋’,如此自消自灭,就不如轰轰烈烈,用我悲惨的下场,给人们留下点遗憾和回味。”

    于水明虽然只有63岁,却患有肺结核、肺气肿、心脏病、心肌萎缩等多种疾病,坐着喘粗气,说话都费劲。还是1999年的时候,就与妻子形同陌路,只身一人从外地回到家里养病。一方面身体有病,要花大量医药费;另一方面基本失去了劳动能力,没有生活来源,只能靠捡拾废品和邻居接济维生。唯一的住房只有二十来平米,窄窄巴巴不说,还没有上水,就是这个居所也因治病所需被卖掉,好心的买房人见他可怜,让他“看房”接着住,直到房屋被动迁为止。困境之下,他对妻子的怨恨越积越深。2010年10月,妻子从外地回来,起诉和他离婚,接到诉状,多年的积怨一下子轰然爆发,于是才有了给潘英华的那封信。

    潘英华看过信,意识到以于水明现在的生活、身体、心态状况,很容易做出他所说的“轰轰烈烈”的事情,立即来到于水明家,带来了奶粉、鸡蛋,看望这位执拗的当事人。于水明做梦也没想到潘英华会带着礼物来看他,很是惊讶,情绪有所缓和。潘英华和他拉起家常,耐心听他诉说这么多年的艰辛,时间一秒一分地过去,于水明说一会儿,喘口气,再说一会儿,一个多小时的断断续续地唠叨中,一股脑地把所想、所怨、所恨全都倾吐出来,情绪又平复了许多。潘英华不急不燥,循循善诱,终于使于水明从要以非常手段报复妻子,转为虽不再报复但不同意离婚以拖跨妻子,最后转为只要妻子给10万元经济补偿,就同意与妻子分手,态度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变。

    可是,于水明要求10万元经济补偿,妻子说什么也不同意,于水明又缺乏相应证据证明两人分居时的家庭财产状况。如果强判,于水明可能一分钱也得不到,也许还会去做“轰轰烈烈”的事,潘英华又一次次地做双方当事人思想工作,前后往于水明家跑了十多趟,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最后,双方达成了妻子付给于水明两千元的协议,平和分手。

   “多年的积怨与愤怒,使我失去理智,是潘庭长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道德与法,使我平息心中怒火,使案子圆满结案。”当年12月,一张写在大红纸上的感谢信,被于水明委托别人送到法院。

    这样难缠难结的案件,最后做到“案结事了”,在潘英华来说,她办了千百起。然而,潘英华并未满足于“案结事了”,她想得更远,走得也更远。她觉得,“案结事了”,只是最大限度消除不和谐因素,还应该尽最大努力让当事人重修旧好,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做到案结事“好”。她想到了,也做到了。

    姜再梅因传播法轮功被判四年有期徒刑,丈夫早就对她练法轮功一肚子不满,便起诉和她离婚。潘英华接手这个案件后,带领其丈夫来到姜再梅服刑的哈尔滨某监狱,鉴于当时双方的坚决态度,只好调解二人离婚。可是,潘英华从姜再梅的眼睛中还是读出了对丈夫、对孩子的丝丝眷恋,她是不愿拖累丈夫才坚决离婚的,潘英华记在心上,一直也没有放弃努力。此后,因姜再梅的母亲年纪大,腿脚不好,也找不到监狱在哪,潘英华每次出差到哈尔滨,只要时间允许,都跑很远的路去看看姜再梅,转达母亲对她的关切,捎去钱物,同时劝她迷途知返,早日回到亲人身边。期间,潘英华多次看望姜再梅的孩子,和姜再梅的丈夫不断沟通,告知姜再梅狱中的表现和对他、对孩子的挂念。

    潘英华的心血没有白流,姜再梅因表现良好,刑期得到减免,她在写给潘英华的信中说:“潘姐,如果时间能够倒流,我一定会走好每一步。”她把对未来生活的期盼寄托在潘英华身上:“潘姐,我为你自豪,是你为成千上万的家庭‘和好如初’”; 姜再梅丈夫也终于在潘英化的感召下,带着孩子来到监狱探望她,姜再梅心情特别激动,在2011年大年初一的夜晚,写信给潘英华,告诉她这个好消息。今年1月,姜再梅出狱后,经潘英华多次说合,二人又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从调解离婚,到二人再度牵手,潘英华可是没少费心。姜再梅的母亲冯久兰提起潘英华,用浓重的山东口音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潘法官管什么心都操到了!”

    类似的事,潘英华做了有多少,无法统计。今年80岁的刘随玲老太太说:“她就是心眼儿好,老想着别人。”前些年,刘随玲老太太为自己三儿子离婚的事儿“求”过潘英华:“不能让他们离了!”正是潘英华苦说苦劝,三儿子婚没离成,感情反而比没闹离婚时更好了。几年后,刘老太太再次见到潘英华,一把拉住她的手不放:“潘法官多亏了你呀,现在两人过得可好了,那时候穷得叮当的,现在都成老板了,要是那时给他们判离了,俺儿说不定就东游西逛地成二流子了,俺孙子也跟着遭罪呀。”

    在和同事的交流中,潘英华这样解释为什么要“案结事‘好’”:“婚姻家庭案件,法官如果不预想好当事人离婚以后的事情,轻易判离或者不离,一旦出点偏差,都可能影响社会和谐。所以,‘案结事了’还不够,还要案结事‘好’”。她说:“我无非就是多跑跑腿,多说几句话,夫妻破镜重圆,让孩子有个圆满的家,让社会多一份和谐,我只是做了一个法官应该做的。”

    让群众更温暖

     ——她坚守的做事原则,不仅要为群众送去一杆秤,还要为群众送上一团火

     一位中年妇女风风火火地来到法庭,一进门就嚷嚷着找潘英华法官,“潘英华约你来的?”同事问。“不是。”她答。“那你找她干什么?”又问。“不找她找谁?俺听说俺们那片的事儿,都归她管,俺邻居让我就找她,说她办事公道!”中年妇女快人快语。这是潘英华在派出法庭工作时发生的一幕。

    相似的一幕时常出现,以至后来一些同事都习以为常,随着时光的流逝,有过多少次这样相似的一幕,谁也说不清了。因为,一位法官,只要依法公正办案,优质高效地为群众提供司法服务,群众就认为你公道,是一杆枰。可是,如果再向前走一步,那怕只是那么一小步,在本职工作以外,给人民群众送去一团火,一份特别关爱,就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了。

    一对母女来看望潘英华的场景,让大家到现在还记忆犹新。

    2010年春节后上班的第一天,一位盲人妇女拎着两瓶白酒,和一个十多岁的小女孩老早就站在潘英华办公室门口。潘英华刚一走到通向办公室的走廊,小女孩就向盲人妇女喊道:“妈妈,潘阿姨来了!”盲人妇女把手中的两瓶白酒晃了晃,对潘英华说:“过年了,潘大姐可别嫌弃俺们礼薄啊,多少是俺们的一点心意!”没等潘英华答话,小女孩突然举起右手,伸到潘英华面前,潘英华这才注意到,那是两串亮晶晶的糖葫芦。小女孩脆生生地说:“阿姨,这是我给您买的,谢谢您,我爸和我妈不吵架了!”

    原来,盲人妇女叫侯桂贤,丈夫肢体残疾,两口子以修鞋为生,生活虽谈不上富裕,倒也平静。可不知什么时候,丈夫却迷上了打麻将,鞋也不修了,家务活也不干了,侯桂贤咋劝、咋吵也不顶事,没办法,一气之下想到了离婚。她通过邻居打听到潘英华的电话,向潘英华诉说了自己的情况和想法。潘英华听完她的叙述,劝她先消消气,答应找时间劝劝她丈夫。

    几天后,潘英华真的来了,侯桂贤原以为潘英华当时只是说说而已,工作那么忙,哪有时间管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她有些意外,忙领着潘英华找到还在麻将桌上恋战的丈夫。潘英华也不客气,对她丈夫一顿劈头盖脸地批评:“一个大男人,成天打麻将,能有什么出息?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你在孩子眼中成了什么人,她向你学什么?”最后告诫他:“再这样下去,你还有家吗?你孩子怎么办,谁来养活?”直说得对方把头埋得低低的,满脸通红。

    两天后,侯桂贤又一次感到意外:潘英华给侯桂贤打来了电话,询问她家情况。侯桂贤激动地说:“潘大姐,真是谢谢您了,还想着我家的事儿呢,我怕老是打扰您工作,就没告诉您,俺家他改了,我们和好了!”可是,几天后,侯桂贤再一次感到了意外,潘英华拎着10斤鸡蛋又来了!原来,上次潘英华来找她丈夫时,看到她家生活不太富裕,同时也想“验证”一下她丈夫能不能把贪恋麻将的心收住,特意再过来看看。这次,看到两口子有说有笑地忙活手中的活计,潘英华的心才放下。

    一块心病在潘英华的帮助下得到解决,侯桂贤心存感激,便趁过春节,买了两瓶酒看望潘英华,才有了春节过后第一天给潘英华“送礼”的情景。两瓶简装普通白酒,两串糖葫芦,礼很薄,情义很重,这是群众对潘英华的认可和爱戴,不收下就冷了群众的一片心,潘英华只好收下了这份沉甸甸的礼物,又掏出100元钱,送给孩子“压岁”。

    从法律角度上说,侯桂贤不是案件当事人,潘英华没有接受她咨询的义务,更没有在她未起诉时就调处她家庭矛盾的责任,可是,潘英华这么做了,而且乐此不疲,她说:“我的工作,说不清是份内份外,该干不该干,只要是群众满意高兴,只要是对社会的和谐安宁有利,我就觉得干得对!”

    李至姮老家在湖南,1996年随新婚丈夫来到鹤岗,此后,渐渐发现丈夫不务正业,好吃懒做,最后穷得连家里的饭锅、炉箅子都被丈夫卖掉,日子实在过不下去。2006年,李至姮起诉离婚,而此时,她因腰间盘突出已近于瘫痪,懂事的孩子怕自己给妈妈添麻烦,选择和爸爸一起生活,房子也一同给了丈夫。可是,离婚后丈夫依然积习不改,李至姮担心孩子跟着丈夫沾染不良习气,把孩子接到自己身边生活。由于身体太差,不能劳动,又无居所,只好领着孩子东讨一口,西借一宿地过日子。李至姮离婚时,是潘英华主持调解离婚的,她在走访中,通过街道得知李至姮现状,心里非常着急。多次和社区、民政部门联系,反映李至姮的情况,在她的协调下,相关部门为李至姮办理了低保,年前还解决了廉租房,这对母女终于有了安身之所。

    事后,李至姮来到法院,一进潘英华办公室,就因为腰疼,站着特别难受,蹲在了地上。她蹲在那里一边说,一边抽泣:“没想到我都离婚这么多年了,你还在关心我的生活,我们母女这是遇到好人了!”离开潘英华办公室时,李至姮从怀里掏出一沓钱,硬往潘英华手里塞:“收下吧,要不我心里过意不去!”潘英华忙按住李至姮的手:“这不行!是党和政府解决了你的困难,我有啥值得感谢的!”

    这样的事,潘英华做了一件件:为被告父亲安排临时性工作,为老年离婚的当事人介绍老伴,为生活困难的当事人送去大米、豆油、面粉等。

    2008年1月,潘英华突然接到一个来自敬老院的电话,敬老院的人称,王桂兰老太太病重,让她去一趟。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10多年前,潘英华在处理王老太太儿子离婚案件时认识了她,十多年来,老人只要有事就找她,特别是这几年,老人年高体弱,又性格倔强,与儿女时常产生矛盾,每次都是潘英华去给他们调和。

    接到电话,潘英华急忙赶了过去,老人见到她,默默地掉下眼泪:“我没几天活头了,活了一辈子,啥也没攒下,还有两床被子,我一直舍不得盖,姑娘,你要是不嫌弃,就留给你吧。”

    潘英华眼圈红了,还有什么比一位临终的老人的话更让她心潮难平呢?事后,潘英华说:“你对群众有多亲,群众对你就有多近;你给群众送上一团火,群众就给你一颗滚烫的心。”

    让党徽更鲜艳

    ——她向往的人生境界,不仅要襟怀坦白,一片赤诚,更要公正清廉,为党增光

    潘英华在法院民事审判一线工作了27年,民事法官的苦累劳烦,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能说完的。对此,潘英华有切身体会,但她却以这一天天、一年年的苦累劳烦为砖石,构筑起坚强乐观的精神家园。她坦荡地说:“虽然民事审判繁杂琐碎,但是能为老百姓做点实实在在的事,让老百姓认可你,我特别知足,这是我最大的向往、最大的快乐,我要把它作为我毕生的事业!”

    有宽广坦荡的胸襟,才会有对事业的执著和忠诚。家住农村那些年,可苦了潘英华,为了不让当事人等她,每天早上5点多就往单位跑,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大雪纷飞,她从没耽误过一次开庭、失约过一次当事人。老人病逝,她因开庭没看上最后一眼;孩子手术,她也因开庭没能按时赶到医院;孩子上大学去报到,还是因为开庭没能送一程,只好让未出过远门的孩子自己背着行李独自前行。想起这些,潘英华心里也常常感到愧疚:“我也觉得对不起他们,可没办法,总不能让当事人觉得法官不守信用吧。”她说:“当事人要是觉得你不守信用,他还能相信你办案吗?”

    潘英华也有“不守信用”的时候。在她看来,不只是办案,只要是当事人,包括普通群众的事儿,都是大事,不能推拖;家事、亲属朋友的事,和群众的事比起来,都是小事。小事服从大事,群众的事和家事、亲属朋友的事“撞车”时,她只能选择对群众守信用。王金凤是潘英华小时候最要好的同学,几十年了,两人处得如同亲姊妹,谁家有个大事小情都落不下对方。王金凤的女儿结婚,早早地就和潘英华打了招呼:“你是娘家客,坐哪辆车、哪个桌位都给你安排妥妥的,可不能迟到啊。”潘英华满口答应:“放心吧,第一个去的就是我!”偏巧,几天后,一位从前的当事人来到法院,说自己孩子结婚,非要请潘英华主持婚礼,潘英华也知道自己不太“胜任”主持, 一想人家来找咱,是对自己的看重,便答应下来。那人走后她才发觉时间赶不开,和王金凤的女儿结婚是同一天、同一时刻。分身无术,只要硬着头皮向同学解释,同学夹沙带棒:“还解释啥啊,咱俩又不是一天两天了,你心里想啥,我能不理解吗?”

    对事业的执著和忠诚,给了潘英华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撑她公正清廉、辛勤敬业,让党徽焕发出璀璨的光芒。

    潘英华说:“公正是人民法官的天职,当一名法官,就要做到公正司法,我只有尽职尽责维护司法公正,维护法律尊严,才能对得起法官这个职业,也才对得起共产党员这个称号。”

    2004年5月,潘英华接手了一起“棘手”的案件,说案件“棘手”,不是案件本身的法律关系有多复杂,法律事实有多难认定,而是案件的背后,来自权势、熟人、老同志的压力一个接一个地施向潘英华:原告是一位无户口、无工作、无经济来源的“三无”户,重病缠身,迫不得已,起诉儿子,请求法院判令儿子履行赡养义务。儿媳的哥哥有一定社会活动能力,案件还未开庭,就搬来一位上级领导说情,让潘英华按他的意图处理;开庭那天,被告方又找来两位熟人来打通关系;开庭以后,被告方又找来院里的老同志说情。重重压力下,潘英华心里也很矛盾,领导的权威、熟人的情分、老同志的面子,哪一个都不能不让人有所顾忌,但是,一看到原告无依无靠的样子,她所有的杂念一扫而空:不能公正执法,还配做法官吗?不能为民解忧,还配做党员吗?

    潘英华不动声色,查清事实后,组织原被告双方进行调解,可被告自恃找了那么多“硬实”人,要是下判,肯定差不了,底气足得很,拒不接受调解。调解不成,履行必要的工作程序后,潘英华果断地下达判决,支持了原告的诉讼请求,判决结果十分出乎被告的意料,连连说:“还真有油盐不进的法官!”案件审结后,有些人说她太倔了,不会变通,可潘英华说:“只能这样判,不然就是不公正。”

    影响司法公正的,不仅有压力,也有诱惑。

    李某是个生意人,生意经也用到了打官司上。他和女婿发生债务纠纷,把女婿告到法院。在庭前提交证据时,把一张便条也做为“证据”提交上来,声称该案处理后,给潘英华20%的提成,潘英华看后,火“腾”地上来了,她叫来李某,把便条扔给他:“你是不相信我,还是不相信法律?这是法院,不是大超市!”李某没想到潘英华火气这么大,心想,是提成少了,还是对方比我“砸钱”更狠,心里越发没底。潘英华稳定一下情绪后,又耐心地告诉李某:“从现有证据看,你们有欠条,又没过诉讼时效,案件事实清楚,请你相信法院。”开庭后,潘英华耐心调解,双方达成调解协议,女婿当庭将欠款还给了李某。事后,李某还真不食言,拿来2000元钱以示感谢,再次被潘英华谢绝,李某这才真正意识到,生意上那一套,在潘英华面前不好使,他夸赞潘英华:“真是党的好干部,廉洁的好法官哪!”

    其实,潘英华非常需要钱,她爱人从1998年就下岗,先后也干了一些小本生意,还到农村养过鸡,但效益都不是太好,老人有病,孩子上学,全靠她那点微薄的工资,家里生活困难在院里“有名”。2005年,她买房子时,欠下十几万元外债。为早点还清债务,不久前她又把房子卖掉,准备租房或者换个小点的房。“欠钱的滋味不好受,天天惦记这事儿,反正儿子也外出工作了,家里就两口人,好对付,要那么大房子没用。”有人问起潘英华好端端的为什么卖房,她这样解释。远在非洲务工的儿子听说妈妈把房子卖了,知道妈妈有难处,反倒安慰妈妈:“我多挣钱,多攒钱,咱再买一个好房子。”

    既便如此,潘英华还是尽其所能,帮助一些困难当事人,这几年,每年花在当事人身上的钱都有二三千元。潘英华说:“群众有难处的时候,你帮他一把,他就能战胜困难,对党有信心,对生活有信心。”

    在一家浴池当搓澡工的小贺,几年前跟邻居到法院咨询法律知识时认识了潘英华。一天,小贺突然找到她说:“潘姐,我有点事儿想求你。”“什么事儿,你尽管说,只要我能办到就行。”潘英华爽快地答应。可是,小贺求她的事儿还真让她有点犯难:孩子上学急需学费,交不上就得退学,小贺要向她借1000元钱。按说,1000元钱不算多,可潘英华一下子还真拿不出那些钱,再说,和小贺又不太熟悉,并不十分了解她的情况,不知小贺说的是真是假。但是,看到小贺渴求的眼神,潘英华的心沉了一下:“不是万不得已,谁会开口向不太熟悉的人借钱啊。”于是,她拿出自己的200元钱,又向同事东挪西借,凑了1000元交给小贺。现在,小贺的两个孩子,一个念研究生,一个到检察院工作,小贺逢人便说:“多亏了潘法官,孩子才有今天!”

    六合社区居委会主任张淑英谈起潘英华,话语发人深省:“潘英华做的每一件好事,在老百姓心里,这是潘英华做的,也是法官做的,更是共产党做的,老百姓说潘英华好,就是说人民法官好,就是说共产党好!”

    中积和顺,外现英华。27年来,潘英华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心系老百姓,胸有“情理法”,在真诚中释放温暖,在奉献中诠释大爱,书写了美丽的人生!



责任编辑: 李霄

分享到:分享数:0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章程 | 入会申请 | 广告报价 | 法律声明 | 投稿信箱
版权所有©2015 法律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802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