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董蕙竹:用法与情奏响正义之歌
作者:迟东军 周洁 卢金增 发布时间:2015-08-27 10:51:54
四年前的初夏,25岁的董蕙竹从吉林大学法学院研究生毕业后,经过层层的严格选拔考试,如愿进入青岛市黄岛区检察院公诉科工作。这些年来,她用自己的忠诚、坚守、付出和执着,成功完成了从一名青涩稚嫩的大学生到“青岛市十佳公诉人”、“山东省优秀公诉人”的华丽转身。 关键时刻献爱心伸援手 办案过程中,董蕙竹逐渐意识到,如果说犯罪发生后的法律教育是为时已晚的“亡羊补牢”,那么对存在心理问题、随时可能引发社会危险的当事人及时进行早期心理干预和治疗,无疑是未雨绸缪的最佳方法。为此,她利用业余时间,报名参加了心理咨询培训班,刻苦学习心理学知识,并顺利通过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考试,成为了黄岛区检察院一名非科班出身的心理咨询师。 小李是一起刑事案件的被害人家属,她年仅2岁的儿子由于邻居驾驶不慎被轧死。董蕙竹在阅卷时了解到,事发当天小李的丈夫老刘疏于看护,对儿子的死亡负有责任。老刘年近半百,又常年患病,再生育可能性已微乎其微,“失独”的沉重打击和对丈夫的怨恨,让小李几近崩溃。“我感觉生不如死,每天都梦见儿子,真想去找他啊。”小李常常自言自语,整夜失眠,不能上班,一看到年龄相仿的孩子就情绪失控,与丈夫的关系也恶化到极点。 小李的遭遇让同为孩子母亲的董蕙竹彻夜难眠。她主动约谈了小李,并对其进行心理测验,通过积极关注、共情等专业技术,诊断出其已属于中度抑郁。为帮助小李走出“失独”阴影,董蕙竹为其量身定制了一整套心理危机干预方案,并运用自己创新的“创伤调适法”,引导小李说出压抑已久的悲伤和愤怒,鼓励她勇敢正视现实,引导她正确处理焦虑和抑郁情绪,尝试与丈夫沟通,积极寻求家的温暖。董蕙竹的坚持和努力终于让小李敞开了心扉。接下来的日子,检察院的心理咨询室里常常有一对身影促膝长谈,而董蕙竹的手机也常在深夜响起,每次通话都持续一两个小时。通过不断的心理干预治疗,小李渐渐走出心理阴霾,和丈夫的关系也慢慢和缓。小李在给董蕙竹的感谢信中说道:“关键时刻,是您给了我信心和力量,如果没有您的帮助,或许我已经随儿子去了!” 给失足少年一次改过机会 给犯错的未成年人留有教育挽救的机会,让失足者洗心革面、真心悔改,是董蕙竹一贯的办案原则。 17岁的金某是职业中专的学生,因口角与同学管某发生争执,金某的同学陈某、薛某见状,也主动上前帮忙,厮打中造成管某鼻骨骨折,经法医鉴定构成轻伤。管某的父母爱子心切,多次声明拒不接受赔偿,要求严惩犯罪嫌疑人。 案件应该怎么办?是促成和解还是提起公诉?是给嫌疑人一个改过的机会还是将其直接送上审判席?作为案件承办人,董蕙竹不断地在心里权衡考量。要促成和解,需要做各方面的工作,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比单纯一诉了之要多出几倍甚至十几倍,甚至可能引起被害人家属对司法程序的误解。但是一诉了之,犯罪嫌疑人的人生将从此留下犯罪的印记,她于心不忍。 于是,她放下手头所有的工作,走访了金某等人所在的学校和社区,向老师、同学、亲友和邻居了解情况,得知三人学习生活中均一贯表现良好,坚定了她给三个孩子一次改过机会的信心。随后,她又开始不辞辛苦的做被害人管某母亲的工作,从法理讲到情理,从几个孩子的平时表现讲到他们未来的人生之路。最终,管某母亲同意达成和解并出具了谅解书。根据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以及犯罪嫌疑人尚属未成年人的情节和事实,她根据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七十一条的规定,提出了附条件不起诉的处理意见,并被检委会予以采纳。金某三人又回归到正常的校园生活。这一案件的公正圆满处理,取得良好的社会和法律效果,并被评为山东省十大优秀不起诉案件。 “较真”办案才能办好案 作为惩恶扬善、指控犯罪的公诉人,董蕙竹深知自己的工作有一定的人身危险性。 2012年,她承办了一起黄岛区特大工地盗窃电缆案。14个人团伙作案,他们利用工地上安保的疏漏疯狂盗窃、抢劫电缆线,行为性质特别恶劣。审查起诉时,她发现犯罪嫌疑人和收赃人都是以重量交易,涉案赃物重量在3000斤左右,由于所盗电缆均已被销赃,具体长度无法核实。但是按重量和按长度计算会导致本案的处理结果相去甚远,为查清本案涉案具体数额,董蕙竹详细引导侦查机关补充侦查将计量单位由重量转化为长度。 就在当天下班的路上,她接到了一个陌生人的电话:“小姑娘,别那么较真,差不多过去就行了,你家住在哪个小区,家人在哪上班,我是一清二楚,你把别人逼上绝路,别人也不会让你的日子好过!”突然打来的恐吓电话让董蕙竹的心“扑通扑通”直跳,对于年纪轻轻刚刚参加工作的她来说,不害怕是假的。然而,公诉人守护正义的法律使命要求她必须秉持良心、依法办案。 当天晚上,她就开始琢磨重量和长度的换算问题。第二天一早,她便将成型的侦查思路向分管领导进行了汇报,并要求亲自参与案件侦查。随后,她与侦查人员一起深入案发现场,共同丈量和核算正在使用的电梯中的被盗电缆;对于无法测量的,她督促侦查人员利用侦查试验将斤数换算成米数。她多次走访电缆销售人员,确定涉案型号电缆的每米重量,并根据科学的试验和换算,将案件的盗窃数额认定为29万余元,并追加了一笔抢劫的犯罪事实。最终,法院审理后采纳了这一数额认定,判处犯罪嫌疑人有期徒刑17年。 在公诉人大赛中磨砺成长 自从踏上公诉席的那一天起,成为一名优秀公诉人便成了她的梦想。 工作之余,董蕙竹不断钻研公诉业务和公诉技巧,《公诉人法庭辩论实务与技巧》、《优秀公诉人是怎样炼成的》成了她的枕边书,一有机会她便找来全国公诉人的辩论视频观看,曾经是全校最佳辩手的她常常想象着自己有朝一日能站在那样的赛场上跟全国的公诉高手过招。 2014年9月,全市吹响了“十佳公诉人”比赛的集结号,工作刚刚满三年的她恰好符合参赛条件,可不满周岁的女儿尚嗷嗷待哺,为了不耽误给女儿喂奶,她向会务组请示每天往返。在四天的比赛时间里,她顾不上比赛的疲惫,每天早上5点从黄岛出发,下午6点比赛结束再赶回家,每天往返崂山、黄岛两地100余公里。最终,她以青岛市第二名的成绩荣获“青岛市十佳公诉人”称号,并被推选为代表青岛市参加全省“十佳公诉人”竞赛的四名选手之一。 参加全省的“十佳公诉人”比赛需要封闭培训两个月,一边是尚需哺乳的女儿,一边是自己热切企盼的公诉人竞技比赛。“两个月不见孩子,并且为此要给孩子断奶,这样对孩子太残酷了,”董蕙竹几经考量,向市院的领导说明情况,自己不能参加封闭培训,但是可以在家自学。就这样,她下班后,做饭、照顾孩子直至哄她入睡,然后再强撑着睡眼翻开那些厚厚的学习资料一直到凌晨。 实务考试,比赛时间长达十二个小时,考点亦细致到极致,对参赛人的身心都是巨大的考验,然而每隔四个小时需要去洗手间吸一次奶,更是让她深知自己在一点点错失每一分钟宝贵的时间。最终比赛成绩公布,答辩、辩论都名列前茅的她,因为公诉实务的几分之差与全省“十佳公诉人”失之交臂,最终获得了“全省优秀公诉人”的荣誉称号。其实,一路走来,作为青岛市历届参赛选手中资历最浅、年纪最轻的选手,手捧“全省优秀公诉人”的金字奖牌,她已经收获了来自全省领导、评委、参赛选手们的充分肯定和一致认可。 年轻的董蕙竹,用自己四年的职业经历,让我们看到了一名女检察官的执着与努力,更让我们看到了她背后那颗维护正义、检察为民的胸怀与担当。我们有理由相信,她距离她心目中“优秀公诉人”的目标已越来越近。 来源:
正义网
责任编辑:
李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