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 文化> 文学 【浏览字号: 打印预览】【打印 我要纠错
医生与法官
作者:秦剑波   发布时间:2015-08-03 15:24:24


    家里有几位亲属从医,茶余饭后聊天,不免谈起他们工作中的酸甜苦辣,归纳起来大致有这么几点:

    一是,医生心理压力大。尽管医生尽心尽力去治疗每一个病人,仍会有病人由于种种原因达不到满意效果。当病人治疗效果不理想或产生并发症甚至医疗意外,很容易产生纠纷,严重的还会施加暴力,酿成血案。在这种大环境下,医生往往提防眼前的患者成为潜在的原告,尽量不做“冒99%的风险去争取1%的希望”的高风险手术,而采取保守性的治疗。如果治疗效果不好,反而更激发医患矛盾,陷入恶性循环。

    二是病人抱怨看病贵,但医生也是“两头不是人”。有时候想为病人省点钱,某些病不用做的检查就不做,能少拍一个片子就少拍一个。病人有时不领情,或者后期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被病人起诉的话,就会输官司、受处分。所以医院规定,为防止后期出现问题,病人住院先从上到下检查个遍,根本不考虑病人是否多花钱。

    三是医生容易受气。有些病人到医院看病往往带着“买服务”的心理,或者本身带着“医院黑”“医生不负责任”的情绪就诊,医生稍微语气不好、态度一般就产生摩擦。但医生也是人,也有忙了累了的时候,而且排队病人多的情况下,难免减少必要的情感沟通。

   听到医生有如此的抱怨,联系到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不禁感叹,这些情况和时下的法官的某些“遭遇”不谋而合了。

    比如和医生一样,法官也会“受气”。审理案件中,法官过于谦和,可能会被一些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欺负”,这一点,阅历尚浅的年轻女法官感受颇深;法官过于严厉,会被视为庭审作风不好;法官对一方当事人温柔而对另一方严厉,哪怕一个简单、善意的微笑,都可能被抓住,从而被怀疑为与一方当事人有关系而对整个案件公正性的怀疑。虽然法律赋予了法官对扰乱庭审秩序的行为采取强制性措施的权力,但实际适用起来却需要慎之又慎。

    比如和医生一样,法官和当事人也会出现因为不信任产生的隔阂摩擦。正如医生在病人一进门诊室开始就会“诊断”这是不是一个比较好说话的病人,如果有什么事情会不会引起无理取闹,等等。法官在接待当事人时也会判断这是不是个固执偏激的人,会不会出现闹访缠访的局面。

    比如和医生一样,法官也常有压力大乃至身心俱疲的感叹。以笔者所处基层法院为例,当前案件数量年年高居不下,法官办案年一二百起,甚至达三四百起。另外疑难复杂的越来越多,执行难、送达难问题突出,审判和执行压力大;受社会不正风气的鼓动,一些当事人信“访”不信“法”,信访压力大,接二连三的汇报下来,心力交瘁。

    显而易见,医生和法官面临的执业环境如此相似。出于一种同病相怜的心理,对医生的牢骚和抱怨就不难理解了。但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在医疗设备越来越精密先进、医疗理论越来越精深、医疗保障越来越普遍、医疗水平越来越高的时代下,反而医患关系却越来越紧张?为什么在不断推进司法改革、不断探索促进司法公正和高效的机制、不断完善司法为民的举措、不断提高法官的司法能力的情况下,群众对法院工作的满意度还处于较低水平,反映司法问题的声音却不绝于耳呢?

    从法官和医生自身来说,他们具有相同的职业特点:专业性强、直接面对普通群众、所从事的工作直接影响当事人的切身利益、从业中会因为主客观的因素导致误差等等。正如医院和医生的口碑要靠每一次治疗效果来积累,法院的公信力和司法的权威要靠每一位法官的审判公平公正来梳理。对每一个当事人来说,他们对法律的认知来自每一个具体案件的判决。对每一个病患来说,他们对医生的认可标准就是病情的好转。我们必须承认对医生而言,一定在某些时候、某个医生或护士对病人及其家属的态度不好、语气生硬、缺乏耐心;一定在某个诊疗过程中,由于某个医生或护士的不负责任、不过关的医疗技术,发生医疗事故或其他损害;也一定在某种范围内,某些医生或护士收不到病人家属递过来的红包就不给予病人应有的医疗服务,等等。同样,对于法官而言,一定存在某些法官对群众缺乏亲近的感情,审判作风过于强硬;某些因为自身专业素质不过硬使案件裁判不公而难以为当事人所接受;某些接受当事人吃请送礼、与律师不正当交往而枉法裁判或利用身份职位影响其他案件的审理;并且,当一些司法腐败案件被揭发、本应维护司法公正的法官因贪腐陷入囹圄,社会公众看待法院和法官时便或多或少戴上了有色眼镜。应该说病人和当事人一样,最初是抱着信任的态度走进医院或法院的。但医生或法官一次次不当的言行就会不断消磨这种信任进而产生矛盾。从信任一个职业群体,到怀疑这个群体中的个别人,再到怀疑整个群体;从某一个个体怀疑,到他所影响的身边的人怀疑,再到形成整个社会对这种怀疑持有普遍认同,都是一个慢慢演变的过程。回过头来,我们会发现这种信任像被针扎破的气球一样慢慢瘪掉,而重回原貌需要付出代价去修补,这同样是个渐变的过程。认识到这些,会帮助我们历史地看待当下职业中存在的问题,或许一时改变不了大环境,就改变小环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正如学者熊培云所言,先问你要去哪里,而不是时代去哪里,国家去哪里,世界去哪里。你需要一个怎样的时代,你就是怎样的时代;你热爱怎样的国家,你便拥有怎样的国家。

    无论作为医生还是法官,换位思考一下,当我们作为病人遭遇冷漠对待时,是否也会希望遇到通情达理、医术精湛的医生呢?当我们自己打官司时,是否也希望法官能够公正、高效审判呢?经常换位思考,有助于我们提醒自己在遇到问题时抛开自己的情绪,去想方设法理顺群众的情绪。对于当事人或者病人的苦与痛,多一些温情,或许不能彻底解决问题,但我相信原本双方的隔阂会在一点一滴中融化,彼此信任的气球也会有朝一日重回原貌。

   (作者单位:山东省滕州市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 李霄

分享到:分享数:0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章程 | 入会申请 | 广告报价 | 法律声明 | 投稿信箱
版权所有©2015 法律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802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