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 党政> 工作通讯 【浏览字号: 打印预览】【打印 我要纠错
巡视发现山西塌方腐败 中纪委剑指问题不讲情面
作者:陈晓英   发布时间:2015-04-14 09:56:33


    4月12日,中纪委监察部网站“学思践悟”栏目推出加强和改进巡视工作系列文章之一《坚持方针 用好利剑》。文章把巡视比作反腐败斗争的利剑,称“巡视的主要任务就是发现问题、形成震慑,发现问题本身就是震慑,使有问题的人知耻知止、收手收敛”。

  文章回顾了巡视制度的发展历程:

  1990年,十三届六中全会决定,中央和省区市党委可根据需要派出巡视工作小组。

  1996年,中央纪委第一次开展巡视。党的十六大提出建立和完善巡视制度,十七大把这项制度写入党章。

  2009年,中央颁布《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试行)》,成立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并将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巡视组更名为中央巡视组。

  党的十八大要求更好发挥巡视制度监督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改进中央和省区市巡视制度,做到对地方、部门、企事业单位全覆盖。

  形势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使巡视工作的地位、作用越来越强化。数据显示,中央巡视组在不到两年时间内,对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巡视了一轮,实现了全覆盖。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2013年5月,十八大之后的第一轮中央巡视开始,巡视地区包括内蒙古、江西、湖北、重庆和贵州,巡视模式被称为“常规巡视”。

  当年年底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改进中央和省区市巡视制度,做到对地方、部门、企事业单位全覆盖。”

  “中央巡视有280多个对象,如果按照常规巡视的进度和做法,很难完成巡视全覆盖任务。”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办公室主任黎晓宏表示。

  2014年1月,中纪委第三次全会召开,首次提出要创新组织制度和方式方法,“探索专项巡视”。两个月后,当年首轮巡视启动。

  2014年6月26日,在听取2014年中央巡视组首轮巡视情况汇报时,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要求,“向被巡视地区、单位反馈时,要直指问题,一五一十把问题抖搂出来,根本不要搞任何遮掩,责成其认真整改”。

  按照上述要求,当年10月份以来,中央巡视组反馈巡视问题时,“巡视清单”中新表述接连出现,如“山头主义”、“能人腐败”、“打干亲”等。

  中央巡视组反馈,河北省个别领导干部搞团团伙伙,并与企业老板结成利益纽带,建议当地坚决抵制“山头主义”;江苏存在“能人腐败”突出的问题;浙江省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方面“领导干部‘一家两制’、利益输送出现新的表现形式,手段隐蔽”;广西被点名基层干部“苍蝇式腐败”问题日益凸显等等。

  反腐专家表示,常规巡视向专项巡视转变的背景在于,虽然两种巡视都是以问题为导向,但专项巡视更具有问题的突然性、针对性,可以多次安排,发现问题的效率更高,监督威慑力更大。

  2015年1月,中纪委十八届五次全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表示,今年要加大对国有企业的巡视力度,探索分行业、分领域开展专项巡视,实现对中管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巡视全覆盖。

  《坚持方针 用好利剑》这篇文章就晒出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5轮巡视的成果:山西塌方式腐败、衡阳人大代表贿选案、南充市党代会发生的有组织公款拉票贿选案,都是巡视发现的;中央纪委查处的中管干部中,苏荣、朱明国、万庆良、金道铭、武长顺、秦玉海等40多人的问题线索也是巡视发现的。

  “发现问题是第一步,处置问题的节奏也必须跟上去,发现多少就查处多少,不设指标、没有例外。要用最坚决的态度减少腐败存量,用最果断的措施遏制腐败增量。”文章措辞严厉地称,“现在是真巡视、真发现问题,巡视组硬邦邦,剑指问题,不讲情面。”

  文章称,全面从严治党任务十分艰巨。巡视是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平台,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必须矢志不移地坚持下去,不断巩固成果、深化拓展,让利剑高悬、震慑常在,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有力支撑。



来源: 法制网
责任编辑: 李霄

分享到:分享数:0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章程 | 入会申请 | 广告报价 | 法律声明 | 投稿信箱
版权所有©2015 法律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802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