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字伴网络齐飞:一位法院人的新媒体时代
作者:唐时华 发布时间:2015-01-29 15:02:42
文字让生活坚定而丰盈,网络则让文字插上飞翔的翅膀。不经意间,我选调到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工作已整整8年。这八年,我要感谢新媒体时代给我带来的“天堑变通途”,也让我有机会传播红土地上云南法官的温暖与美好。 与网络结缘 2003年,我从母校云南大学法学院毕业考入到昆明市晋宁县人民法院工作,分配在民二庭,开始了我的法院工作。单位为了照顾家在外地的我,在办公楼旁的小红砖房为我分了一间8平方米的宿舍,于是,白天办案,晚上除了看书,就是写作。 工作一年,我被调到院办公室,参与文秘、信息、宣传等工作,为提高工作效率,单位装上了宽带,面对互联网世界,我们的视野一下开阔,新闻稿件的传递也编辑老师的要求而“强制入轨”:传真投稿被电子邮件代替,长途电话联系变成了方便快捷的QQ交流。一时间,“天堑变通途”,往往下午的稿件,第二天早上就能见报,多数网站更是稿件发去不到一小时就能发布。博客就是这样的情况下,猝然闯进了我的生活。 博客:那些与心灵相伴的日子 2005年10月,中国法院网开通了博客栏目,看着“我的地盘我做主”的神奇博客,我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当即申请成为第一批博主。接下来的时间,无论是在晋宁县人民法院还是选调到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工作,写博已经成为我业余生活的重要部分:我常利用中午和夜晚闲暇,坐下来,奋“键”疾书,写默默奉献的法官;写审判工作中发人深省的案件;写司法实践中的经验和建议;写时评和文学作品。往往几千字下来,已是凌晨一、两点,看着天空中的点点繁星,恍若隔世,突然之间就有一种感动涌上心头,觉得人生能够有一个为心灵花园浇灌的时刻,真是充实而美好! 博客的写作和交流,使我的生活丰富多彩:与教授们一起研究法学课题;到各高校、机关与大家交流新媒体时代的法律人生;和许多作家、诗人由博友变成了朋友;搜集云南抗战资料,建设抗战网站;与法院同仁博客上共话法官生活的甘苦。 我的博客得到了博友们的喜爱,博文经常被推荐到首页,在凤凰网博客开通3天,点击率突破5万。博客文章登上了《人民日报》、《新华每日电讯》、《新京报》等媒体的大雅之堂,几个博客和专栏的点击率累计近千万人次。 新媒体:与跋涉有关 我清晰记得:在怒江,我爬上陡峭的高黎贡山,与“最美基层法官”提名奖、“全国优秀法官”获得者邓兴一起办案,我一边爬山,一边微信直播,气喘如牛,汗如雨下,狼狈不堪。到达山顶俯瞰村庄,却又物我两忘,心旷神怡!2014年4月17日,全国四级法院微博联合直播邓兴法官一天的活动中,我第一次在颠簸行进的越野车上写稿,第一次弯着腰就着农户屋檐下的小凳子上用断断续续的无线网络发稿。因为村庄停电,直播完毕,我整整用完四个笔记本的电源,人也头昏眼花,腰背酸疼,站立不稳。 我无限感慨:在云南海拔最高的德钦县人民法院,我与雪域高原的法官们火塘边促膝交谈。当谈及法官们要翻越“骡子都爬不上的大山”、英年早逝的格茸定主法官时,我深受震撼,热泪滂沱。我在个人微信上的感慨,法官同仁们纷纷点赞、评论。后来,报纸用大半个版刊发我们撰写的长篇通讯,反响强烈。 我难以忘记:2012年9月彝良地震,我随记者宁杰、罗书臻等冒着上百次余震进入震中洛泽河镇采访。震后雷电交加,风雨大作,山路险峻,泥石流肆虐,有几次脸盆大的石块擦着车头飞过,让人背脊发凉,却又无从躲避。我们在帐篷里采访和写稿,第一时间将云南法院法官参与抗震救灾的情况发布出去。艰难的采访,也让我和两位记者老师结下“生死之交”。 是文字,更是脚步;是笔触,更是心灵。八年来,还有许许多多的人和事,至今历历在目,难以忘记! 当然,我的努力也得到领导、同事们和朋友们的肯定:以全国总投票第一名获得中国法院网2008年度“博客之星”称号;七次获得最高人民法院办公厅通报表彰,十几次被单位表彰、记功;发表新闻报道、法学论文500多万字;获得中国法制好新闻二等奖、国务院新闻办指导“亿万网民记录中国一日征文”铜奖等各级奖励数十次;被聘为广东法治网、中国甘肃网等媒体特邀撰稿人;在中国网、光明网、天山网、红网等媒体开设个人评论文集;被中国诗歌学会、云南省作家协会和云南省青联联合会吸收为会员、委员。 还记得2007年,时任《新京报》记者的高明勇到云南采访时,建议我采用新媒体方式投稿的情形,如今,我已经熟练使用微博、微信、微视等新方式与朋友们交流人生的美好。安守内心之余,也不禁感叹花开花落,白云苍狗! 是的,人的一生,总会遇到很多的人,走过很多的路,跨过很多的桥,看过很美的风景,总会许多美丽与温暖在心空中难以抹去。我深深感谢这个“文字伴网络齐飞”的新媒体时代,让行走中的我时刻感觉到:我们在活着爱着,而不仅是存在着! (作者单位: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
李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