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 文化> 文学 【浏览字号: 打印预览】【打印 我要纠错
中国法官:除了审判,还有信心和远方
——读田成有法官《法官的改革》一书有感
作者:唐时华   发布时间:2015-01-16 08:31:39


    近日,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法学博士田成有的新书《法官的改革》正式出版(中国法制出版社2014年10月出版)。此书是他继《法官的修炼》、《法官的法理》之后的“中国法官的心路报告”系列的第三部专著,也是他的第16部专著。全书洋洋近二十万字,客观记录了田成有法官近年来对中国司法改革的观察和思考,从职业建设到文化推展,从理念设想到制度创新。书中的思想与时代合拍,与内心的理解同气,作者力图真实、客观、理性、独到,反映出一名法官对司法改革的冷静观察与理性思考。

    作为法院同仁,我始终在密切关注田成有法官的行走,近十年来,作为学者型法官的他始终保持着一种令人惊奇的执着激情,著书立说、奔走授课、学术交流、推动法官培训、着力法治传播,如此等等。对于当前正在进行的司法改革,他信心满满:“除了几分理想主义的天真和职业使命的执着外,支撑我不断相信梦想,不断敢于尝试改变的,也许是来自于我内心不死的信心与信念”、“信心比黄金还珍贵,只要有信心,法治就有救,只有有改革,法治就有路。”十年,时间见证了一名法官的心路历程,也带给我们从“法官田成有”的视角窥见更多。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号角,中国法官将如何在这一伟大的历史时期有所作为?笔者认为,几个问题不容回避。

    一是法官要有坚定的法治信仰。法官不信仰法律,良法也会成为死法。法官对法治的信仰,关键保持法律人的良知和责任,量化标准就是是否严格依法办案。放眼当下,海量的案件,繁重的工作,疲惫的身心,急需提高的职业保障,导致一些法官疲于应付,忘记了当初选择出发的方向,放弃了对法治理想和梦想的追求,消退了法治的理想与激情,降温了追求公平正义的热情与勇气,变成了麻木与机械的“办案机器”,甚至彷徨、悲观、退缩、逃离。

    法治信仰的问题,需要我们每一位法官从内心深处认真回答。因为,作为法官,我们站立的地方就是法治中国,法治与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愿血脉紧紧相连,我们不能辜负历史、时代和民众的深深期许。前几天,笔者与“时代先锋”、“全国模范法官”、云南省南涧县公郎法庭庭长龙进品深夜长谈,他大学毕业选择回到家乡,坚守基层二十二年,当地群众亲切地把他叫做“龙公平”。他说的一句话让我难以忘记:“作为一名法官,我们要有对法律的虔诚和膜拜”。这就是一名奔走于乡土的基层法官对法治信仰的最好诠释。

     二是法官要做不懈的法治践行者。法治信仰不是空话,信仰体现在法官们的点滴工作之中。法官要怀揣法治理想,心中满怀正义,具备良好的司法素质,充分倾听当事人的每一句陈述、审慎调查每一份证据,仔细适用好每一条法律,认真写好每一份判决,让当事人赢得明明白白,输得口服心服,经受得起历史和时间的考验,这就是法官职业的要求,也是法官坚守法治信仰的具体体现。一份客观公正的判决,可以改变当事人的不信任,可以温暖人心,一群誓死追求公平正义法官的理念,可以传递给千千万万的公民。

    可以说,法官这样的职业更能将法治理想、法学理论与审判实践完美结合的神圣职业。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作为法官,我们同样不能奢望一觉醒来就能实现法治。我们都是不懈的践行者,法官每一个小小的举动,都可能影响社会公众对法治、法律、法院的信心和看法。正如田成有法官书中所说,“我们要回到当下,回到现实的生活中,实实在在去干、去做。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年。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我们就要有永不抛弃、永不放弃的‘许三多’ 精神,就要有‘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的毅力与担当,就要有爱人如己的人心与慈悲”。

    三是法官要做新媒体时代的法治传播者。司法的生命在于公正,公正的关键在于公开,公开的力量在于传播。崇尚宪法,坚守公正,是人民法院的神圣职责,是推进司法公开破解法院工作难题的重要途径。面向社会,传播法治,是人民法院在新时期综合考量司法工作、新媒体传播和公众信息需求三种规律作出的必然选择。

在新媒体时代,一部手机、一个网络,立体化的传播载体,大数据的时代特色,把每一个人都变成记者,变成媒体。人民法院并非生活在真空之中,关注新媒体时代的变化,充分利用新媒体时代的平台,采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不断提高人民法院与社会公众的沟通能力,已经成为全国法院的共识。公布四级人民法院的新闻发言人联系方式、全部开通官方微博、裁判文书公开上网等全国法院统一推进之举措,正是与新媒体时代的司法公开的应有之义。正如最高人民法院周强院长所说,人民法院必须紧紧抓住媒体融合发展的契机,充分借助有影响力、传播力的媒体及时准确地传递司法信息,不断增强人民法院司法信息的传播力、影响力和吸引力,共同讲好中国法治故事传播中国法治好声音。

    四是法官要有温暖的人文内核和人文关怀。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中,黑白分明、忠奸明辨,扶正祛邪,审判文化寄托着民众对司法公正的期许与定位,传承着中国长治久安的智慧与思想。法官要有丰富的人文素养、温暖的人文关怀,要悲天悯人,仁者仁心。法官作为法律的执掌者,要办好案件,单纯考取法律执业资格,熟练掌握相关法律还远远不够,法官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知识、人文大爱和人文精神。正如苏力教授所说,中国的问题需要更有思想和知识的法官,有开阔知识视野、政策视野和人文情趣的法官,在职业生涯中展示情感的力量、理性的力量、思想的力量、信仰的力量。需要田成有法官书中所期望法官的“深厚的法理学素养、多元的法律心态、理性的法律反思、健康的心理应对、严谨的逻辑分析”。

    近期,上海高院的邹碧华法官去世,在众多的法律人微信里引发刷屏追思,媒体“法官当如邹碧华”的提法所体现的尊重和认同,如此种种,均因为邹碧华用自己的言行对“法官”这一职业淋漓尽致的诠释,也暗合了公众对新时期优秀法官的定位和期许。

    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法治,承载着中国人的复兴之梦,法治梦是中国梦的坚强保障和动力,每一个人都是造梦者,都是追梦人。中国法官,除了审判,我们更要有信心和远方,我们要唤醒内心的法治自信,坚守心中的法治梦想,传播中国法官的正能量!这是阅读田成有法官的新书《法官的改革》给我带来的喜悦和思考。

   (作者单位: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 李霄

分享到:分享数:0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章程 | 入会申请 | 广告报价 | 法律声明 | 投稿信箱
版权所有©2016 法律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80276号